洞溝組[2]是閻竹斌於1985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溝組[2]
- 外文名:Donggou Fm[2]
- 時代:太古宙(宇)-早元古代(界)
洞溝組[2]是閻竹斌於1985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
洞溝組[2]是閻竹斌於1985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閻竹斌,1985年命名,相當於太華雜岩的一部分,已停用。分布範圍西北,陝西省1...
洞溝組[1]洞溝組[1]是1971年陝西地質局第六地質隊,中國地質科學院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陝西地質局第六地質隊,中國地質科學院,1971年命名;楊炳全,雍永源,1972年介紹,本組絕大部分屬侵入成因片麻岩體,含少量地層包體。包體為涑水雜岩的一部分,廢棄。分布範圍 華北,山西省 ...
本組上界在北祁連區不整合于震旦系白楊溝組之下,中祁連區其上為震旦系多若諾爾群石板墩組假整合覆蓋;與下伏哈什哈爾組為整合接觸。出露厚為457—863m。古地磁極位置-12.4 φ,170.6 λ,古緯度為6.6 N。備考 編撰者: 高振家、范國琳 作者1: 錢家琪 年份1: 1986 作者2: 葉永正 年份2 :1976 ...
江洞溝組是1959年王鈺等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王鈺等,1959年手稿命名;趙金科、陳楚震、梁希洛,1962年介紹(趙金科,陳楚震,梁希洛,1962,中國的三疊系。北京,科學出版社),貴州省地層清理組與邊陽組認為該組與邊陽組同物異名,兩組同年命名,後人習用邊陽組,而停用本名稱。分布範圍 西南,貴州省 ...
洞溝村組 洞溝村組是山西區域地質測量大隊於1972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山西區域地質測量大隊,1972年命名,為涑水雜岩的一部分,不宜單獨建組,廢棄。分布範圍 華北,內蒙古。
炭洞溝組是1954年苗慶祥手稿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中文名稱 炭洞溝組 時代 J1 命名 苗慶祥,1954年手稿命名於甘肅省永登蜜街炭洞溝;羅中舒,1959年介紹。特徵 炭洞溝組為暗綠、黃綠色砂岩、礫岩,夾紫紅色頁岩的地層。偶夾煤線。含植物等化石。與下伏變質岩和上覆窯街組均為平行不整合接觸。厚184-280米以上...
大楓溝組為一套以砂岩、粉砂岩為主,夾灰岩、板岩及礫岩。含腕足類及珊瑚、海百合等。上部產腕足類:Stringocephalus,Atrypa,Spinatrypa bodini;珊瑚:Charactophyllum,Disphyllum等。屬海灘潮下帶沉積。下部與石家溝組和石瓮子組分別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觸;頂部與古道嶺組整合接觸。厚48-923米。中文名稱 ...
紅色岩系[2]紅色岩系[2]是沙(薩)依道夫(СайдоВ,М.И.)於1942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沙(薩)依道夫(СайдоВ,М.И.),1942年命名,已解體,包括紫泥泉子組和部分洞溝組,已廢棄。分布範圍 西北,新疆。
龍洞溝組 龍洞溝組是1990年陝西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陝西區域地質調查大隊,1990年命名,與大楓溝組同物異名,已停用。分布範圍 西北,陝西省。
寺洞溝組 寺洞溝組是孫恆元於1978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孫恆元,1978年命名,大蒜溝組的同物異名,已歸到滿河組或灘前組,為灘前組的上部,已停用。分布範圍 東北,吉林省。
洞溝廠址墓群著名古墓之一。是一座雄偉的高句麗王陵,有“東方金字塔”之譽。邊長31.58米,高12.4米,共7級,用經過細緻琢磨的巨形花崗岩石條壘築,呈截尖方錐體。每面有3塊倚護的巨石。在第五級中部,有早年打開的甬道,可通墓室。墓室長寬各5米,高5.5米,內有長方形石棺座兩組,頂部以整塊的巨石覆蓋...
洞溝 洞溝,景點,位於運城市鹽池南的中條山里溝谷中。有東漢時期采銅 的礦洞七個,附近的摩崖上刻有“光和二年”、“中平二年”的題記。《新唐書·地理志》謂解縣“有銅穴十二”。解放後在此發現古時的鐵錘、鐵釺、銅錠等。
洞溝大隊是重慶市地名,1951年1月,廢除保甲、改保建村時,建立龍洞村;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重名,以龍洞溝更名為洞溝大隊,故名。地名含義 以境內龍洞溝得名。歷史沿革 1951年1月建龍洞村,以境內龍洞溝得名。1953年屬十字鄉,1955年撤銷十字鄉併入石馬鄉,1958年11月改洞溝村為洞溝管理區隊,1961年為龍洞...
1958年,改稱洞溝大隊。屬蘆塘人民公社。1962年分其東南部置東立大隊。1984年1月,改公社為鄉,洞溝大隊也同時改稱洞溝村,隸蘆塘鄉。全村現轄沙子壩、洞溝場、白虎岩、中嶺、朱家岩、烏蛸壩、冉岩頭7個村民組。2003年將洞溝村併入鞍子嶺村。地名含義 洞溝村村委會駐地及辦公場所,負責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
黃洞子溝組 黃洞子溝組是四川一零一隊、成都地院手稿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四川一零一隊、成都地院手稿命名;四川省地質局第二區域地質測量大隊1964年介紹,與觀音崖組為同物異名,已停用。分布範圍 西南,四川省
兩洞溝是河南省地名,因該村的山溝中有兩個較大的洞,故名兩洞溝。地名含義 以地理位置得名。歷史沿革 解放初期屬朱陽區。1954年9月屬十二區。1958年8月屬朱陽人民公社王家生產大隊。1983年12月社改鄉,隊改村委會,屬朱陽鄉王家村民委員會。1987年2月鄉改鎮,屬朱陽鎮王家村民委員會。1993年消失。
墓葬類型、保存與研究現狀做了完全和準確的標誌與記錄,是研究高句麗葬俗的重要論著,是保護和研究洞溝古墓群的基礎材料。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洞溝古墓群概說 第二部分 洞溝古墓群墓葬簡介 第三部分 洞溝古墓群墓葬分布圖 附錄:洞溝古墓群遺蹟器物圖 參考文獻 後記 ...
仙洞溝位於堯都城區西25公里,地外呂梁山南麓,總面積約10餘平方公里。是山西省人民政府1987年公布的首批風景名勝區。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景區自疫情結束景區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向醫護人員免費開放。主要景點 仙洞溝人文、自然景觀48處,由南仙洞、北仙洞、雲霧寺三大古...
山廟組),屬上太古界③河南省地質局第19隊,1972,河南舞陽鐵礦趙案莊礦床詳細地質勘探報告。。1965年1∶20萬魯山幅地質圖分為下太華群和上太華群。1971年陝西省地質局地質六隊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礦產研究所聯合開展小秦嶺地區的礦產普查,對太古宙太華群劃分為6個組,由下至上為大月坪組、板石山組、洞溝組...
區內出露地層為太古宇太華岩群(ArTh)的一套中高級變質雜岩,主要岩石組成為黑雲斜長片麻岩、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黑雲斜長石英片岩、變粒岩、斜長角閃岩及變石英閃長岩、英雲閃長岩、斜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構成的TTG岩套,呈穹狀分布於烯山地區中部,其四周為古元古界鐵洞溝組(Ptt)石英岩(底部發育研岩)和中...
1972年,山西省地質局區調隊在1∶20萬運城、三門峽幅地質圖中將“涑水雜岩”定為正式的岩石地層單位,改名為“涑水群”,並自下而上劃分為北莊組、馬家廟組、小嶺組、衛家池組、蔡嶺組和洞溝組,歸屬太古界下部。1978年《中條山銅礦地質》編寫組及1993年孫大中等沿用了“涑水雜岩”這一名稱,但其涵義和以往有...
1、許家坡金銀礦。位於洞溝村二組許家坡,礦區西自紅岩尖、東至洞溝河、北起魏家山、南抵許家坡,面積4.69平方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10°13′42″—110°15′00″,北緯32°41′22″—32°43′00″,礦區至陳莊約11公里,陳莊至老白公路、襄渝鐵路約4公里,均有公路相通。許家坡金銀礦獲C+D級銀儲量221噸...
1961年北京地質學院將內鄉縣馬山口地區的變質地層劃分為太古宙盪澤河組和雁嶺溝組(1:20萬內鄉幅)。1964—1968年河南地質局區測隊將河南泌陽縣羊冊—信陽縣邢集地區及河南桐柏縣彭家寨—信陽縣尖山地區的變質地層命名為古元古代毛集群,自下而上分為劉莊組、銀洞溝組、回龍寺組、左老莊組和堡子組。將桐柏縣劉山岩...
1976年葉永正建立青白口系龔岔群,未進一步劃分。錢家琪(1986)通過專題研究將龔岔群細分為(自下而上)其它大坂組、五個山組、哈什哈爾組和窯洞溝組。特徵 層型 正層型:青海省祁連縣托來牧鄉五個山剖面。構成 本組主要岩性有深灰、灰、紫灰色白雲質灰岩、矽質灰岩、結晶灰岩、鮞狀或角礫狀灰岩及含碎屑...
胡家營鎮境內有地下礦藏5種,其中銀礦儲量221噸,滑石粉儲量4萬噸,硫鐵礦儲量14.5萬噸,大理石礦50萬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土地溝、南溝村一帶;許家坡金銀礦位於洞溝村二組許家坡,礦區西自紅岩尖、東至洞溝河、北起魏家山、南抵許家坡,面積4.69平方千米;C+D級銀儲量221噸,金屬儲量3611.35公斤,C+D礦石...
甘肅祁連山地區震旦系地層。代號Z主要岩性為冰磧岩、碎屑岩與灰岩。分為上、下兩個組:下組為灰紫色冰磧礫岩與雜色角礫岩夾灰岩;上組為淺黃、紫灰色泥質灰岩與鈣砂質板岩互層夾細砂岩及薄層鐵礦。上岩組東延至杏兒溝相變為碳酸鹽岩。不整合於窯洞溝組之上;頂界為斷層。地質年代 白楊溝群形成於元古宙晚期...
哈什哈爾組,以組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錢家騏、宮保軍1986年命名。為整合於五個山組灰岩之上和窯洞溝組灰岩之下的一套灰、灰紫、灰綠、灰黑色砂質板岩與鈣泥質板岩及粉砂岩夾砂質灰岩、石英細砂岩、礫岩凸鏡體。主要分布於甘肅、青海中祁連與北祁連西段,隸屬龔岔群。命名 錢家騏、宮保軍,1986年命名。
雙橋子組是1978年楊耀宇、曲關生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 命名 楊耀宇、曲關生,1978年。文獻同正層型。特徵 層型:正層型 東寧縣綏陽鎮雙橋子二道溝雙橋子組剖面。楊耀宇、曲關生,1978,L-52-35-36(穆稜鎮公社幅、東寧縣幅)1∶20萬區調報告。特徵:整合於平陽鎮組與洞子溝組間,以片理化或變質中性、中酸性...
sp.,Podozamites lanceolatus,Czekanowskia rigida,Baiera furcata,Phoenicopsis angustifolia,Elatocladus manchurica等及輪藻類、葉肢介、雙殼類和孢粉等化石。分別整合或不整合覆於大西溝組、炭洞溝組及其前地層之上;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伏於享堂組、紅溝組及其他新地層之下。厚196-2100米以上。
,Dictyophyllum nathorsti,Danaeopsis fecunda,Bernoullia zeilleri,Taeniopteris sp.;腹足類:Anisopsis wangjiashanensis及葉肢介:Euestheria minuta及孢粉等化石。屬湖泊-沼澤相沉積。整合覆於西大溝組或阿塔寺組之上;其上被芨芨溝組等不整合覆蓋。厚71-3462米。同物異名 炭洞溝系(群)、乾柴溝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