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華岩群

太華岩群(Taihua Gr.)的時代屬新太古代。分布於小秦嶺和河南魯山地區,為中深變質岩系。包括兩套岩石組合:在小秦嶺地區(包括太華山、老牛山),以斜長角閃岩、黑雲斜長片麻岩、變粒岩和滑石透閃岩為主,呈岩片包在混合片麻岩或花崗片麻岩中、是主要產脈金的層位;在魯山地區以變質的沉積岩和火山岩為主,含鐵、石墨和藍晶石等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華岩群
  • 外文名:Taihua Gr
  • 階代碼:Ar3
  • 地區代碼:19 
簡介,命名,沿革,特徵,

簡介

變質程度,前者為低角閃岩相、混合岩化強;後者為高角閃岩相,局部達麻粒岩相,混合岩化弱。片麻岩中單顆粒鋯石Pb Pb年齡28.4億年、28.3億年、(27.9±0.1)億年和29.1億年,眾多年齡數據說明,該岩群經歷了多期熱事件疊加作用。

命名

地質部西北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大隊(簡稱秦嶺區測隊)1958年命名,命名地在陝西華陰蒲峪、閿峪和洛南高山河。

沿革

1931年趙亞曾和黃汲清把秦嶺北坡的變質岩一部分歸泰山系,一部分歸五台系。1933年至1935年王猷、王景尊和曹世祿把河南魯山、嵩縣、南召、鞏縣、密縣、盧氏、洛寧、伊縣和陝縣等地的片麻岩歸屬太古宙泰山系,片岩類則屬古元古代五台系。1955年陳鑫等則稱為秦嶺系,歸屬前震旦紀①。1956—1958 年地質部西北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大隊(簡稱秦嶺區測隊)在1∶20萬洛南幅地質圖和洛寧幅地質圖中把出露於太華山脈和靈寶縣小秦嶺地區的、不整合於古元古代鐵銅溝組、熊耳群及高山河組之下的一套變質岩首次命名為太華系,1965年正式改稱太華群。1959年閻廉泉把秦嶺的太古宙變質岩由下而上劃分為太華群、盪澤河群、雁嶺溝群和界牌群。《中國的前寒武系》(1962)將其稱為太古宙秦嶺雜岩,沿用閻廉泉的4分方案,只是把“群”改為“組”。同年河南省地質局地質科學研究所編制的1∶50萬河南省地質圖把太古宙稱為華山群②。1964—1972年期間河南省地質局地質六隊、十九隊和豫西隊沿用華山群之名,並劃分兩個組,下部趙案莊組(或五道行?艙園缸?組)和上部鐵山廟組(或經山寺?蔡?山廟組),屬上太古界③河南省地質局第19隊,1972,河南舞陽鐵礦趙案莊礦床詳細地質勘探報告。。1965年1∶20萬魯山幅地質圖分為下太華群和上太華群。1971年陝西省地質局地質六隊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礦產研究所聯合開展小秦嶺地區的礦產普查,對太古宙太華群劃分為6個組,由下至上為大月坪組、板石山組、洞溝組、三關廟組、秦倉溝組和桃峪組。1974年《中南地區區域地層表》把太古宙太華群分為上、下亞群。1974年河南地質局地質九隊把魯山的太古宙變質岩劃分為下部背孜組,上部盪澤河組④。1976—1979 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對太華群做了多次不同的劃分,1976年把它由下至上分為李老莊組、盪澤河組、雪花溝組和水底溝組;1978年則在盪澤河組和雪花溝組之間增加音火溝組;1979年把魯山的太華群自下而上分為張溝組、盪澤河組、鐵山嶺組、水底溝組和雪花溝組,對箕山地區的太華群自下而上命名為於窯組、黃虎堆組、老袋窯組和寨溝口組,對舞陽地區的太華群由下至上分為趙案莊組、鐵山廟組和楊樹灣組⑤。1977—1979年西北大學地質系河南富鐵研究隊對河南中部三個地區的太華群做了不同的劃分和命名:魯山區從下至上分為兩個亞群和5個組;下亞群為耐莊組和盪澤河組,上亞群分為鐵山嶺組、水底溝組和雪花溝組;認為葉縣辛店存在太華上亞群,分為3個組,從下至上命名為魚池溝組(或彭崗組)、王良崗組和唐山溝組;舞陽地區亦只有太華上亞群,自下至上為趙案莊組、鐵山廟組和經山寺組⑥。1980年符光宏把小秦嶺的太華群自下而上劃分為煥池峪組、閭家峪組、太子岔組和推車峪組。1981年1∶50萬河南省地質圖基本採用了西北大學地質系在魯山地區對太華群的劃分,但把鐵山嶺組劃歸下亞群,並認為小秦嶺的太華群缺失耐莊組⑦。1982年張國偉、孫勇均認為鐵山嶺組仍應歸太華上亞群。1983蔡乃仲把小秦嶺的太古宙太華群由下而上分為蒲峪組、煥池峪組、閭家峪組、觀音堂組和槍馬峪組等5個組。1983年張步春等將魯山縣太華群分為下部背孜街組和上部盪澤河組,舞陽的太華群下部為趙案莊組,上部為鐵山廟組。1984年周順文等認為太華群屬古元古界,從下至上分為金洞岔組、楊砦峪組和馬岔組。1985年閻竹斌綜合了陝西省地質礦產局地質五隊、六隊和河南省地質礦產局地質一隊1965年以來的區測工作,把小秦嶺地區的太古宙太華群自下而上分為6個組,與上述1971年陝西地質六隊和地科院地質礦產研究所劃分的方案相同。以上表明,在1985年以前大多數研究者採用太華群之名,其時代多歸新太古代,也有歸於古元古代者。1988年胡受奚等認為原太華群記憶體在不整合界面,代表太古宇與元古宇之間的構造運動面,命名為崇陽運動或尚廟運動。把原太華群解體,重新劃分。熊耳山地區從下至上分為上太古界草溝群和古元古代下部的太華群(石板溝組、龍潭溝組和段溝組);魯山地區分為上太古界背孜群(雷音寺組和耐莊組)及古元古代太華群(盪澤河組、 水滴溝組和柳樹溝組);舞陽地區分為新太古代趙案莊群和古元古代太華群(鐵山廟組、楊樹灣組和唐山溝組);認為小秦嶺地區古元古代太華群,自下而上分為煥池峪組、 閭峪組、觀音堂組和槍馬峪組。1989年《河南省區域地質志》認為太華群屬太古宙,分為上下兩個亞群,仍採用1981年1∶50萬河南省地質圖的劃分方案。同年《陝西省區域地質志》對太古宙太華群未分組,而分為下、中、上3個亞群。由上述沿革可知,大多數人認為太華群屬太古宙,部分人認為屬古元古代。各家在組的劃分上很不一致,相互難以對比。原因之一是,多期構造的改造使其複雜化和組成岩性在橫向和縱向上的多變性。鑒於此,本典把太華群稱為太華岩群。

特徵

太華岩群西起陝西藍田,經臨潼驪山、華縣太華山、潼關,向東進入河南,經靈寶、崤山、熊耳山、魯山至舞陽,總體上構成一個東西-北西西-北西向的弧形古老變質岩帶,長約450km,寬約50km。據岩石組合、原岩性質、變質特點、含礦性等,把太華岩群分為兩套岩石組合。第一套岩石組合:以小秦嶺(包括太華山和老牛山)發育最好,以混合質片麻岩為主,總的特徵相當於花崗質片麻岩,大致可分為兩個岩組。1.耐莊岩組以條帶狀、條痕狀黑雲斜長質混合岩、黑雲均質混合岩和部分二長質混合花崗岩為主,夾斜長角閃岩、混合質角閃斜長片麻岩、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和變粒岩等的殘留體或殘留層。2.盪澤河岩組以角閃斜長質(或二長)的條帶狀混合岩和均質混合岩為主,夾條痕狀黑雲斜長質混合岩、斜長角閃岩、滑石透閃岩、蛇紋岩、輝石岩、輝石橄欖岩和輝長岩等。兩個岩組間沒有嚴格的上下關係,沿走向常常相互過渡或兩者相間出現。花崗質片麻岩主體的原岩成分相當於奧長花崗岩?燦⒃粕臉ぱ要不ǜ諫臉ぱ?(花崗岩)岩套。這一岩石組合是產出脈金的主要層位,故可稱之為 含金岩系。第二套岩石組合主要分布在魯山地區,以變質的沉積岩和火山沉積岩為主。由下而上基本可分為3個岩組:1.鐵山嶺岩組為含鐵岩系,主要為黑雲斜長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長石石英岩和斜長角閃岩,夾鐵英岩、磁鐵石英輝石岩、石英岩和大理岩。2.水底溝岩組以含石墨為特徵,岩石組合為石墨黑雲(二雲)鉀長片麻岩、含石墨輝石二長(鉀長)片麻岩、石墨大理岩、透輝大理岩、含石墨透輝斜長片麻岩、黑雲斜長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和斜長角閃岩。3.雪花溝岩組以含富鋁礦物為特徵,主要為淺粒岩、變粒岩與斜長角閃岩呈互層,夾夕線石榴片麻岩、藍晶黑雲石英片岩、石榴雲母石英片岩、石榴二輝麻粒岩、透輝大理岩和少量含石墨的大理岩。總體看,第一套岩石組合的變質程度以低角閃岩相為主,混合岩化強。第二套岩石組合的變質作用以高角閃岩相為主,部分達到麻粒岩相,混合岩化弱。同位素年齡數據有:魯山耐莊岩組角閃斜長片麻岩鋯石U-Th-Pb 年齡2560Ma 和2620Ma(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1978),魯山雪花溝岩組角閃斜長片麻岩磷灰石U-Pb年齡為2282Ma(陳好壽等,1980),舞陽太華岩群蛇紋磁鐵礦的磷灰石U-Pb年齡為2530Ma,Pb-Pb年齡為2580Ma(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1975)。陝西潼關桐峪“板石山組”(約相當含石墨的水底溝岩組)角閃二長片麻岩磷灰石U-Pb年齡2301—2411Ma(閻竹斌,1979)。魯山“雷音寺組”(約相當耐莊岩組)斜長角閃岩等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2667Ma(南京大學,1988)。“趙案莊組”(約相當太華岩群的第一套岩石組合)斜長角閃片麻岩全岩Rb-Sr等時線年齡2107Ma和許昌鐵礦的斜長角閃片麻岩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2380Ma⑧。陝西潼關桐峪“大月坪組”(約相當於耐莊岩組)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2549Ma(鄭志民等,1982)。水底溝岩組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2300Ma。以上U-Pb法單礦物年齡和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大多數大於2500Ma,部分在2100—2400Ma之間。本岩群片麻岩中單顆粒鋯石Pb-Pb年齡獲得2841±1.5Ma、2825±3Ma、2789±5Ma和2914±3Ma(張國偉轉引Kr?ner,1981),故認為太華岩群主體形成於新太古代。還有相當一部分雲母和角閃石的K-Ar年齡在1200—2200Ma之間,代表了後期多次變質熱事件的疊加。太華岩群常構成混合岩-花崗質片麻岩-變質岩穹隆,一些地段則構成複式倒轉向斜。陝西的太華岩群的頂界與鐵銅溝組或高山河組或熊耳群為不整合,在河南其頂界則與雲夢山組不整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