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楊溝群
- 外文名:baiyanggou group
- 時代:震旦紀
- 命名:湯光中,1974年手稿命名
- 介紹:甘肅第二區域地質測量大隊介紹
- 異名:杏兒溝群
- 代號:Zby
- 岩相:冰川沉積
地質年代,地層分區,歷史沿革,命名,原義,現義,層型,地質特徵,岩性特徵,生物化石,特殊構造,岩石厚度,區域變化,實測剖面,正層型剖面,參考剖面,岩相分析,相關礦產,同物異名,
地質年代
地層分區
出露區域屬華北地層大區秦祁昆地層區。
按沉積類型、建造特徵、冰川作用、以及初步恢復的古地理面貌,可將甘肅的震旦系可分為3個地層區、2個地層分區和2個地層小區。白楊溝群地層分布於祁連區北祁連分區走廊南山小區。
按沉積類型、建造特徵、冰川作用、以及初步恢復的古地理面貌,可將甘肅的震旦系可分為3個地層區、2個地層分區和2個地層小區。白楊溝群地層分布於祁連區北祁連分區走廊南山小區。
歷史沿革
命名
中國科學院祁連山隊霍玉華等(1956年)曾到鏡鐵山和朱龍關一帶進行地質調查,將東水峽至托來山北坡的含鐵岩系推定為早古生代沉積。地質力學區測隊(1973年)在1/20萬區調中,根據新發現的疊層石和微古植物化石,結合建造特徵、地層層序和接觸關係,初步建立了本區“震旦系”的層序,並提出可能有冰川沉積。地質力學區測隊湯光中(1975年)將本區震旦系命名為白楊溝冰磧岩組。1979年又將震旦系命名為白楊溝群,進一步劃分為上下兩組。
原義
指分布於北大河兩岸的二道溝口、白楊溝口的灰綠色鈣質粉砂質板岩與灰紫色泥灰岩、泥質灰岩互層夾粉一細砂岩、角礫狀灰岩、頁岩及菱鐵礦透鏡體,下部為冰磧礫岩。底界不整合於大柳溝群上岩組灰岩之上,與鏡鐵山群下岩組呈斷層接觸。
現義
指不整合於窯洞溝組碳酸鹽岩之上的冰磧岩、碎屑岩與灰岩。按岩性分為兩個岩組,下岩組為灰紫色冰磧礫岩與雜色角礫岩夾灰岩;上岩組為淺黃、紫灰色泥質灰岩與鈣砂質板岩互層夾細砂岩及薄層鐵礦,頂界為斷層與不同時代地層接觸。
層型
命名地點在肅南縣白楊溝(東經98°00′,北緯39°14′,)
地質特徵
岩性特徵
白楊溝群主要為厚層礫岩,局部見有中基性火山岩。
生物化石
有疊層石出露,無鑑定。
在白楊溝下游南側炭質千枚岩中獲少量微古植物化石
在白楊溝下游南側炭質千枚岩中獲少量微古植物化石
特殊構造
發育有大量冰磧物,礫岩具有壓坑、大小混雜堆積的現象。
有透鏡狀鐵礦層、角礫狀灰岩出露。
岩石厚度
出露厚度約936一1075米。
區域變化
上岩組東延至杏兒溝相變為碳酸鹽岩。
由東往西片狀礫岩可變為粗一巨礫岩夾層,至二道溝一帶,不見角礫岩和片狀礫岩。
實測剖面
正層型剖面
白楊溝口路線剖面,位於肅南縣白楊溝口,由地質力學區測隊1973年測制。
參考剖面
二道溝口剖面。位於肅南縣祁青鄉二道溝口(東經97°59′,北緯39°13′),由地質力學區測隊1973年測制。
岩相分析
白楊溝群下岩組為複合冰磧層,屬海洋冰川沉積類型。
相關礦產
夾有薄層鐵礦。
同物異名
杏兒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