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源村(浙江省金華市蘭谿市靈洞鄉下轄村)

洞源村(浙江省金華市蘭谿市靈洞鄉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洞源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蘭溪東部,距城區8公里。境內群峰疊翠,流水潺潺。村落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隸屬靈洞鄉。轄有洞源、梅塢、茶山、高眉4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洞源。東與白坑村相鄰,南與平園、楊青橋兩村接壤,西靠甘露源村,北臨香溪鎮陳家井村。金蘭北線公路穿村而過,交通便捷。1992年,全村621戶、2089人。耕地面積544.5畝,山林1854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洞源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蘭谿市靈洞鄉
  • 人口:2089人
地理環境,歷史沿革,人口民族,風景名勝,

地理環境

洞源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蘭溪靈洞鄉,距蘭溪城8公里,金(華)蘭(溪)北線公路橫穿而過,全村共有人口2169人,人均林地9.3畝,人均耕地僅有0.23畝,是個半山區。該村自南宋以來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是一個典型的燒石灰村。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艱苦創業,洞源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走上了一條富裕之路、文明之路。
近5年來,洞源村的經濟以驚人的速度在發展,2001年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名列全市前茅。村兩委一班人緊緊抓住國家水泥行業政策調整的契機,按照“控制總量、調整結構、抓大改小”的要求,加快機立窯改造步伐,發展迴轉窯項目,自2000年底開始,由蘭谿市第六水泥廠投資2億多元的該市第一條日產2500噸的迴轉窯水泥生產線正在緊張施工中。
該村黨總支始終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斷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洞源村走的不僅是一條集體富裕之路,更是一條村民富裕之路。到2001年,洞源村有線電視入戶率和程控電話裝機率達到100%,彩電、冰櫃的擁有率達到100%,行動電話擁有量達到50%以上,85%以上的農戶都住上了新樓房,村民們過上了富裕殷實的小康生活。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也促進了洞源村社會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自1996年來,投入本村公益事業的資金高達571萬元,改造了道路、廁所、水電,安裝了衛星天線、閉路電視等,村民的生活方式也趨向城市化。
經濟發展、物質生活改善的同時,洞源村的文化事業也蒸蒸日上。中國自來有“盛世修史”的傳統。洞源村也於1997年3月正式出版了《洞源村志》。以一村之力修治方誌、傳之後人,在全國尚屬首舉。洞源村悠久的歷史、優美的自然環境、深厚的人文積澱、及村莊的現狀,在這部《洞源村志》中都有詳細記載。

歷史沿革

洞源村歷史悠久,民風淳樸。1986年在村內大家?發現一座漢代墓葬,出土有錢幣、陶器等。證明在漢代以前,這裡已有人聚居。宋、元、明時屬紫岩鄉,清為紫岩鄉江陽里三十二都一圖,民國初年劃入板橋區,抗日戰爭後歸靈洞鄉。
洞源村農村建設洞源村農村建設
唐、宋間,村民開始用石灰石燒制石灰,因此吸引了許多外地人徙居於此,洞源逐漸興盛。村現有44姓,以章、范、趙、楊、朱、盛為多,章、范兩姓占總人口的46.5%。
較早定居於此的是于姓。于姓,先籍河南,其十三世孫於石,字介翁,號雨溪、紫岩,生於宋寶?二年(1254),為遷洞源於氏第一始祖。於石貌古氣剛,喜詼諧。宋亡,隱居不仕,一意於詩。著有《紫岩詩集》三卷。

人口民族

明宣德間,有范池、范玉兩兄弟遷居功塘,未幾,功塘為兵火所焚,范氏兄弟旋遷至洞源,為洞源范氏始祖。范姓現有103戶,424人,占全村總人數的20.5%。
章姓,祖籍淳安,章銑因方臘起義爆發,為避戰亂由淳安遷居蘭溪赤塘。赤塘四世孫章文炳,出繼石渠母舅童氏,改姓為童。因石渠大疫,遷居香溪。香溪裔孫童品,明正德間官兵部主事,奏準恢復原姓,改為章品。後香溪章氏有二支入遷洞源,一為章璧,明天順間遷居上洞源,為上洞源章氏始祖;一為章廳,娶洞源陳氏為妻,於明成化七年(1471)遷至下洞源岳丈家居住,為下洞源章氏始祖。洞源章姓,現有151戶,543人。占全村總人數的26%。
趙姓,現有102人,占全村總人數4.89%。其祖為北宋政和間(1111~1117)蘭溪主簿趙景文。29世孫趙慶華,字燧山,生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香港拔萃書院畢業,後入兩廣電報學堂深造,曾任清郵傳部主事,民國國務秘書,津浦、滬寧、滬杭甬、廣九等鐵路局長,梁士詒為總理時任交通部次長。慶華生六子四女,幼女綺霞,又名?,字一荻,人稱趙四小姐。先為張學良秘書。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後,被蔣介石囚禁。趙?輾轉相伴至台灣,甘苦與共數十載。1964年7月與張學良補行婚禮,結為伉儷。趙家居下洞源牛欄塘塍,今門樓架和石台階尚存。蘭谿市正在制訂規劃,準備修復,供人參觀。
浙江省金華市蘭谿市洞源村
洞源物華天寶。在其數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蘊藏著石灰石、、水窩石等礦藏。其中石灰石儲量大、品位高、易開採,居蘭谿市之冠。大約在唐初就有人在這裡用石灰石燒制石灰,至宋代已呈鼎盛之勢。明錢澤卿有記:洞源山民,鍊石為灰,以供衣食。清《(光緒)蘭溪縣誌·物產》中也載:洞源灰,以山名,其灰白膩,異於他地。自高眉嶺下七金山至洞源長達2公里的山壠里,至今還有許多古石灰窯址。可見當時之盛。
民國時期,由於經濟凋蔽、戰亂和饑荒,灰農大量外流或改行,石灰生產逐漸衰退。1949年後,村民安居樂業,石灰業得以復興。1952年1月,灰農走合作化道路,建立洞源村石灰產銷合作社。1958年一度由政府接管,改為地方國營洞源石灰廠。以後,幾經變遷,重由村經營。80年代,村黨支部、村委會審時度勢,決定利用石灰石多的優勢,開發水泥生產。多方籌集資金40萬元,辦起年產1萬噸的洞源水泥廠。水泥廠的創辦,使洞源村摘掉貧困帽子,並且使洞源人明白了無工不富的道理。村黨支部、村委會決定,一方面對原有水泥廠進行技術改造,另一方面再建一個年產5萬噸的水泥廠。1987年,新水泥廠建成,定名為蘭谿市第五水泥廠。1992年兩家水泥廠的水泥總產量達到9.82噸,總產值1706.83萬元,創利潤302.8萬元。以水泥生產為依託,村里還先後建起水泥預製構件廠、花磚廠等7個村辦企業。
洞源村人創辦的品牌“紅獅水泥”洞源村人創辦的品牌“紅獅水泥”
村級經濟的不斷壯大,使村民生活逐步富裕。1992年底,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609.4萬元,其中工業收入2328.64萬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574.75元。
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從1982年起,全村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入學率和國中升學率分別達到97%和90%。1985年起,實行獎學金制度,考上國中者獎勵50元,考上高中者獎勵300元,考上大學者獎勵500元。為培養村辦企業技術人員,已先後選送9人去大學進修,50人參加技術培訓。1982年以來,六十歲以上老人均發給養老金,孤寡老人則進敬老院安度晚年。1983年3月,村里先後辦起了俱樂部、農民文化宮,總面積500平方米,設有圖書室、閱覽室、遊藝室、棋類室、電視室及老年人活動室。文化宮經常舉辦各種比賽和文藝活動,同時還舉辦各種農業技術講座,普及科技知識,大大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洞源村先後被評為全國扶貧扶優先進集體、省模範集體、金華市文明單位。村黨支部書記章廣勤先後被評為省勞動模範、省優秀鄉鎮企業家,並連續兩屆當選為金華市人大代表,多次評為金華市蘭谿市的優秀黨員。

風景名勝

洞源是一個頗具特色的遊覽勝地,著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六洞山風景區就以洞源村為中心。這裡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趣,奇山、異洞、古剎令遊客傾倒。不知靈洞鎖瑰奇,水石幽深路轉崎;佳景自多平爽處,笑渠索隱厲裳衣。宋代學者金履祥的這首詩,正是六洞山迷人景色的真實寫照。
六洞山風景區六洞山風景區
六洞山緊挨村東,又稱靈洞山、萬青山、洞岩山。因山上有六個奇異洞穴而得名。六洞分別是白雲、紫霞、漏斗、涌雪、無底、呵呵。涌雪洞在六洞山南麓,又名水洞、下洞,為廊道兼廳式溶洞。洞中游道分水、旱兩程,旱道長1100米,水道長1043米。水質清徹甘洌,長年不涸,旱時最小流量每小時100立方米以上,700多米可行小舟。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維妙維肖,主要有寒江伏虎、犀牛探江、龍門靈芝、空淙飛瀑、水漫金田、中流砥柱、飛魚對哺、瓊崖積雪、蟠龍古潭、穹凌雪鐘,合稱涌雪十景。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於崇禎九年(1636)曾到過這裡,並以遊記的形式記錄了游涌雪洞的經過和所見所聞,匯入其《浙游日記》中。
離涌雪洞拾級而上,有近年新開發的玉露洞。主洞分二層,上層大廳斜長120米,最寬處30米,最高處21米,面積2150平方米。洞頂石幔飛雲垂霞,洞底石筍崢嶸嵯峨。下層大廳扁平略傾,長120米,寬50米,高2~3米,面積6000平方米。廳內游道盤旋曲折,幽深莫測。廳底60米深處,有400多米暗河穿過,與涌雪洞相通。
從涌雪洞口緣洞源溪上行里許,便至江南名剎棲真寺。棲真寺,又名棲真教院,俗稱上洞寺,始建於後唐長興年間(930-933),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重建,明萬曆十九年(1591)再度重建。寺中建藏經樓,原珍藏明英宗正統年間欽定刻本《大藏經》6367卷,當時全國僅刊行三部,此乃其一。現由浙江圖書館收藏。棲真寺後有小三蘇墓。小三蘇即宋蘇東坡之弟蘇轍長子蘇遲、遲之子蘇簡、孫蘇林。蘇遲,字伯克,曾任婺州太守,生前鐘情洞源山水之美,死後囑葬於寺後。子蘇簡、孫蘇林亦葬於此。
洞源群峰環峙,其境幽雅,引來眾多的文人雅士到此讀書講學。最早有宋刑部尚書方元若所建的華石書院。南宋亡後,有於石的七星堂。明代有白雲山莊、梅塢山莊和靈洞山房,其中以靈洞山房最為著名,乃明代宰相趙志皋讀書之處。洞源風光旖旎,景物宜人,又是高賢逸士薈萃之所、游賞之地。宋代呂祖謙、金履祥、范竣、范端臣,元代吳師道,明代宋濂、吳沉徐原王陽明黃傅,現代文學家郁達夫等都曾到此遊歷,並留下許多詩文。1933年11月郁達夫遊歷此地,在棲真寺題了名為《題蘭溪棲真寺壁》的詩,詩曰:“紅葉清溪水急流,蘭江風物最宜秋。月明洲畔琵琶響,絕似潯陽夜泊舟。”可惜詩壁現已不存。
隨著景區的進一步開發,六洞山風景區已成為連線浙江中、西部黃金旅遊線上的一處熱點,每年前來觀光遊覽的海內外遊客逾十萬。在旅遊業的帶動下,洞源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興辦交通運輸、飲食服務、旅遊商業等,建成旅遊服務一條街。1992年底,全村已有近10%的人口從事第三產業,收入達到164.5萬元,為全村經濟的更大發展插上了矯健的翅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