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居流浪兒

洞居流浪兒,瀋陽火車北站北牆上的排風洞,成了幾個在附近流浪的孩子的“家”。不久前,這幾個孩子的照片出現在報紙上。隨後,洞口處被加上了金屬護欄,孩子們也不知去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居流浪兒
瀋陽火車北站北牆上的排風洞,成了幾個在附近流浪的孩子的“家”。不久前,這幾個孩子的照片出現在報紙上。隨後,洞口處被加上了金屬護欄,孩子們也不知去向。
京華時報發表單士兵的觀點:這是個慣常結局。一單充滿悲情的新聞完成了,安全漏洞被及時堵住了,洞居流浪兒不會再影響車站形象了。問題是,歡喜的只是別人,那些孩子什麼都沒有改變。當地一名民警嘆氣說,“能怎么辦呢?這樣的流浪兒太多了”。這不免讓人猜想,洞居流浪兒並未得到安置,他們只是在另一個角落繼續流浪。為什麼每次曝出流浪兒問題後,相關部門和單位總是會相互推諉,說到底,還是因為權責不明。救助流浪兒,也需要民間社會發力。一個不斷壯大的民間社會,不能一次次停留在表達悲情的層面,而應有所行動。
北京青年報發表任小康的觀點:如果政府真正關心弱勢群體,應當切實走進這些流浪孩子的內心,了解他們的想法和訴求,而不是簡單地封堵他們的棲身之所。事實上,三個孩子中有兩個都已經接近成年人,他們並非沒有自己的訴求,大個兒想“出海跑船”,或者“等滿了18歲就去當兵”,黃毛兒則想“當保全”。很顯然,簡單粗暴的“封洞思維”不但會在現實中給流浪孩子造成不便,對他們原本缺乏家庭慰藉的心靈造成第二次傷害,讓他們在心裡形成一種隔閡和對立情緒,繼而對社會產生更多排斥感。
小蔣隨想:三個“洞居”孩子中,最小的“小寧”還不到8歲。他有一個撿破爛的父親,由於是非婚生子,他沒有戶口,不僅上不了學,而且從小被外出討生計的父親鎖在緊鄰公廁、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家”……如果小寧可以接受義務教育,倘若大個兒能去當兵,假使黃毛兒真成了保全,他們顯然可以不再流浪,人生或能步入正軌。但這一切,必然需要政府救助、社會幫扶等進行一系列的工作。當民警稱“流浪兒太多,能怎么辦”?其實印證了許多“有關部門”在面對麻煩困難時假裝“無關部門”,本應協調配合變為誰也不做,共同擔責淪為無人負責。3個流浪的未成年人因為“封洞”消失,但有關問題依然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