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陽魏晉墓
- 分布:今洛陽市郊
- 屬於:河南省
- 發現較少:曹魏
洛陽曹魏墓,洛陽西晉墓(城東),洛陽西晉墓(城西),
洛陽曹魏墓
已發現的多室磚墓,與東漢晚期墓葬接近,有前、後2室,前室近方形,設左、右兩耳室,後室平面長方形。前有甬道和長斜坡土墓道。這種平面布局,應是當時流行的形式,在河西魏晉墓和江南的東吳墓中,都是經常採用的。1956年在澗西發現的出有正始八年(247)鐵帳構的墓葬,全長近8米,前設長1.62米的磚甬道和長25.5米的斜坡土墓道。由於盜掘破壞,棺槨無存,僅在前室後部中央有鐵質帳構5件,上有“正始八年八月”銘文,說明原有斗帳一座。帳構附近出土有玉杯、銅博山爐、銅等物。左耳室內有陶俑、陶磨、陶井、陶豬圈,以及家畜、家禽模型。右耳室出土7件帶蓋陶罐。
洛陽西晉墓(城東)
已由多室墓向單室墓過渡,多有甬道和長斜坡墓道,墓道上寬下窄,兩側自上而下寬度遞減,呈台級狀。西晉的帝陵分布在洛陽城東南蔡莊以東邙山南麓,在南蔡莊村北2.5公里的山坡上,經探查發現了排列有序、坐北面南的西晉墓23座,可能與晉武帝峻陽陵有關。在後杜樓村北1.5公里的枕頭山墓地,發現西晉墓5座,很可能與晉文帝崇陽陵有關。峻陽陵墓地以1號墓規模較大,位於墓地最東部。墓道長36米,墓室長5.5米,其餘22座分布於西部,規模較小,墓道一般長17~22米,墓室長4.5~6.5米,分作4排。枕頭山墓地諸墓也是坐北面南排列有序,最大的1號墓在東部,其餘諸墓在西部分排兩列。墓地周圍,還殘存有塋垣和建築遺蹟。已發掘的枕頭山4號和5號墓,都是土洞墓室,拱頂,安有石門,以漆棺為葬具。由於早年被盜,僅存一些殘損的盤、碗等陶器,以及少量銅扣、鎏金銅鋪首、鐵鉤、串珠、桃形金飾等。
[陶牛車 洛陽西晉墓出土]如圖
洛陽西晉墓(城西)
洛陽的西晉墓還發現於城西,墓葬結構大致可分3種,在墓葬形制、規模及出土物的品種、數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別,同時出現了記載死者身世的墓誌,這正是西晉時期封建等級制度日益嚴格的反映。大型墓都有寬大的磚築墓室和長斜坡土墓道,墓道一般長25米以上。以元康九年(299)徐美人墓為例,墓室方形,四壁呈外凸的弧線,四隅砌內凸的起梭線的角柱。墓室前面設有長2.37米的甬道和兩重石門,再前面是長37.36米的斜坡墓道。墓道上口寬5.1米,上寬下窄,兩側形成5級台階,深12.2米。大型墓中常放置圭首碑式的石墓誌,如元康九年徐美人墓誌,有的在圭首處還開有圓穿,如太康八年(287)殘志。墓中放置的陶俑群,包括鎮墓獸、牛車、鞍馬和牽馬俑、武士俑和侍僕俑,武士中有高鼻深目的少數民族形象。也有陶質的庖廚明器和家畜、家禽模型。在隨葬陶器中,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方形多子、翻口罐等器物。由於早遭盜掘,較貴重的物品及金屬器皿多無存,只殘留少量小金花、銅、鐵刀等物。中型墓也具有磚築的方形墓室和長墓道,但規模比大型墓小得多,墓室多為券頂。如52號墓,墓室邊長3米,四壁平直,甬道不及1米,墓道長9米。中型墓一般沒有墓誌,隨葬的陶俑和模型明器也較少。小型墓極為簡陋,只是土坑豎穴,壙穴面積僅3平方米左右,深1.2米。少數壙穴中有葬具,包括木棺、陶棺和用小磚砌成的狹窄棺室,隨葬品常常僅有一兩件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