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來源
提出者
美國
管理學家埃德溫·洛克,他認為:有專一目標,才有專注行動。要想成功,就得制定一個奮鬥目標。但是,目標並不是不切實際地越高越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有別人無法模仿的一些優勢。只有好好地利用這些特點和優勢去制訂適合自己的高目標和實施目標的步驟,你才可能取得成功。對每個人來說,在實施目標時,只有當每個步驟既是未來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戰性的時候,它才是最有效的。
內容
大多數人可能都有過打籃球的經歷,也都知道與踢
足球相比,打籃球投進一個球比踢足球進一個球要容易很多。你想過其中的原因沒有?其實,這與籃球架的高度有關。我想,要是把籃球架做兩層樓那樣高,你進球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反過來,要是籃球架只有一個普通人那么高,進球倒是容易了,但你還會去玩它嗎?正是因為籃球架有一個跳一跳就夠得著的高度,才使得籃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
體育項目。它告訴我們,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最有吸引力,對於這樣的目標,人們才會以高度的熱情去追求。因此,要想調動人的積極性,就應該設定有著這種“高度”的目標。所以,洛克定律又可稱做“
籃球架”原理。
我們可以為自己制定一個總的高目標,但一定要為自己制定一個更重要的實施
目標的步驟。千萬別想著一步登天,多為自己制定幾個籃球架子,然後一個個地去克服和戰勝它,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你已經站在了成功之巔。
理論人物
埃德溫·洛克是美國
馬里蘭大學的
心理學教授,他於1968年提出了
目標設定理論,簡稱
目標理論。埃德溫·洛克與同事在經過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現場調查後發現,無論採取何種激勵手段,都離不開目標設定,各種激勵因素,多半也都是一定的目標,因此研究激勵問題最根本的就是高度重視目標設定並儘可能設定合適的目標。
那么怎么才能知道目標是否合適呢?洛克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研究:一是目標的具體性,即目標能夠精確觀察和測量的程度;二是目標難度,即目標實現的難易程度;三是目標的可接受性,即目標被員工認可的程度。
工作運用
實施目標
在工作中,
管理者遇到最大麻煩,就是給下屬分派任務時,他總是會問一大堆廢話,講一大堆藉口,卻很少會馬上去做,做的也很少。工作是沒有藉口的,沒有藉口是
執行力的表現,這是一種很重要的思想,體現了一個人的工作態,一個不找任何藉口的員工,肯定是一個執行力很強的員工,培養自身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毅力,讓每一個員工懂得:工作中是沒有任何藉口的,失敗是沒有任何藉口的,人生也沒有任何藉口。一定要為自己制定一個總的高目標,也一定要為自己制定一個更重要的實施目標的步驟。
在工作中不論是管理者還是員工都要服從上級下達的
命令,不應有任何藉口,如果工作沒有完成或出了錯誤也是沒有藉口的,不要用任何藉口來為自己開脫或搪塞,任何藉口都不可能改變結果,結果證明一切。當我們接到上級的任務時,心中應該只有一個信念,就是一定要完成它!別無它念。所以做為管理者也要對你所分派的任務負責,是否正確合理?對企業將會有什麼影響?作為下屬接到任務時要知道該怎樣做?是否馬上行動?如果不馬上做會怎樣?如果不這樣做又會怎樣?做不好又怎樣?對整個團隊企業受到什麼影響?會有什麼後果?來加強自己一種使命感!才能為自己制定一個總的高目標,且一定要為自己制定一個更重要的實施
目標的步驟。
化城藝術
作為管理者,我們也要學會“化城”的藝術,不斷地給自己的員工“化”出一個個看得見而且跳一跳就夠得著的目標,引導集體不斷前進。曾有人說過一個關於他朋友的成功的“化城”故事。他這個朋友在山東省莒南縣再生資源公司當經理,他剛上任時,接手的是一個亂攤子,企業連年虧損,員工士氣低落。上任伊始,這位朋友就來了個“小步快跑”:給每一個分支機構定一個力所能及的月度目標,然後在全公司開展“月月賽”。每到月末,他都親自給優勝單位授獎旗,同時下達下個月的任務。這樣一來,全體員工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努力完成當月任務上來了,沒有人再去談論公司的困境,也沒人抱怨自己的任務太重。半年下來,全公司竟然扭虧為盈。如今,這家公司已經成為在市內小有名氣的先進企業了。由此可見,在
管理工作中,只有不斷給員工定出一個“籃球架”那么高的目標,讓大家都能“跳一跳,夠得著”,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對一個企業來說也是如此。魯冠球創立
萬向集團時,想法很簡單:改變一輩子當農民的命運,要當工人。二十年後,萬向的企業目標改成了“奮鬥十年加個零”(即企業利潤增長10倍);
柳傳志創辦
聯想時只有兩個目的。用他自己的話,“一個是能養活自己,另一個是在當時的中科院沒有事乾,找個能幹事的地方”。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樣的目標已不可能凝聚一批人,於是聯想提出了新的做大做強的目標。無論是萬向還是聯想,它們都在自己的不同發展階段制定了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做大做強了。
經典案例
俄國著名生物學家
巴普洛夫在臨終前,有人向他請教如何取得成功,他的回答是:“要熱誠而且慢慢來。”他解釋說“慢慢來”有兩層含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做事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也就是說,既要讓人有機會體驗到成功的欣慰,不至於望著高不可攀的“果子”而失望,又不要讓人毫不費力地輕易摘到“果子”。“跳一跳,夠得著”,就是最好的目標。在佛教經典《法華經·化城喻品》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導師帶著一群人去遠方尋找珍寶。由於路途艱險,他們曉行夜宿,很是辛苦。當走到半途時,大家累得發慌,便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打起了退堂鼓。導師見眾人這樣,便暗施法術,在險道上幻化出一座城市,說:“大家看,前面不就是一座大城!過城不遠,就是寶藏所在地啦。”眾人見眼前果然有座大城,便又重新鼓起勁頭,振奮精神,繼續前行。就這樣,在導師的苦心誘導下,眾人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珍寶,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