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洗兒戲作
人皆養子望聰明⑴,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⑵,無災無難到公卿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養子:生育子女。《禮記·大學》:“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⑵愚且魯:愚昧無知,反應遲鈍。愚是愚昧、愚笨;魯是遲鈍、笨拙。
白話譯文
每個人生下孩子,都希望孩子頭腦聰明。但是聰明有什麼好處呢?我就是因為聰明,遭到人家的嫉妒,被聰明誤了一生。只希望自己的兒子愚笨遲鈍,沒有災難,沒有禍患,而能夠官至公卿。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為“烏台詩案”被貶謫到黃州充團練副使的閒散官,這一貶就是五年。蘇軾在黃州初寓居於定惠院,後遷居於臨皋亭,倒也安於貶所,隨僧蔬食,有暇則往村寺沐浴,尋溪傍谷釣魚採藥,自尋歡適。有時也隨一葉扁舟,放棹於大江之上,浪跡于山水之間,與漁樵雜處,往往為醉酒的醉漢所推倒,甚至於詈罵,他卻自喜漸不為人識,而自得其樂。蘇軾在黃州的生活,最得意的恐怕還是與朝雲的相處,朝云為東坡侍妾,於熙寧七年(1074年)九月來歸,深得東坡的寵愛。元豐六年(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朝雲產下一子,小名乾兒,頎然穎異,蘇軾欣然,因作《洗兒戲作》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表面上寫的是孩子的教育話題,看起來觀點荒謬,實際上是反諷,因為在蘇軾看來,當時的公卿宰相,都是一些只會保持權位,毫無治國才具的人。《東都事略·神宗本紀》:“元豐五年夏四月癸丑,更官制,以王珪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蔡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章敦門下侍郎,張璪改中書侍郎,蒲宗孟尚書左丞,王安禮尚書右丞。”可見在元豐年間的宰執大臣,都是才具平庸的人,這就難免東坡要發出不平之鳴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在《自退之道》的一章里說:“東西方的政治規則完全一樣,爬到頂端的一定是庸才。”這話說得一點都不錯。因為做大官的,最好不要負什麼責任,對事既不必肯定,也不宜否定,操持模稜兩可,出語含含混混,這樣就無往而不利。做大官高官要特別小心,不可隨便得罪人,且要多施小惠給人家。但是蘇東坡不是這樣的人,對做大官成功的規則,他一樣也不能恪守,所以遭到無情的打擊而顛沛流離,因此才會發出“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的不平之鳴了。
另外,蘇東坡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他不會不知道歷史上曾有裝糊塗而保全身的先例:春秋時代的衛國,有個大夫寧武子,他經歷衛國兩代的變動,從衛文公到衛成公,無災無難地安然做了兩朝元老。孔子道出了箇中原委:“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說:“寧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他就會裝糊塗。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糊塗別人就做不到了。”蘇東坡要兒子“愚”,是為兒子設計的一種人生策略,就是學習寧武子的“愚”,也就是老子的“大智若愚”。這是常人難以做到的。蘇東坡明白自己就是因為太過突出,反而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所以他要兒子隱匿鋒芒,學會揣著明白裝糊塗。
蘇軾是詩詞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講究煉詞煉意,這首七絕也是如此。一個“望”字,寫盡了人們對孩子的期待;一個“誤”字,道盡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詩中幾處轉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聰明,我卻望子愚蠢,一轉折也;人聰明就該一生順利,我卻因聰明誤了一生,二轉折也;愚魯的人該無所作為,但卻能“無災無難到公卿”,三轉折也。蘇軾的牢騷全在這些轉折中。
名家點評
清代查慎行《補註東坡編年詩》:詩中有玩世疾俗之意。
清代紀昀《蘇文忠公詩集》卷二十二:此種豈可入集?
現代南懷瑾《論語別裁》:從這首詩看蘇東坡的觀點就很可笑了,試看他前兩句,不但他有這個感覺,大家也有這種感覺;第三句也蠻好的;第四句毛病又出在他太聰明了。世界上哪有這種事?生個兒子又笨、又蠢,像豬一樣,一生中又無災無難,一直上去到高官厚祿,這個算盤打得太如意了。這是“聰明誤我”?或是“我誤聰明”呢?就人生哲學的觀點來看,如果當蘇東坡的老師,這一首詩前三句可打圈圈,末句不但打三個叉叉,還要把蘇東坡叫來面斥一頓:“你又打如意算盤,太聰明了!怎么不誤了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