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洋燕雌雄羽色相似。前額紅褐色或暗栗紅色,眼先絨黑色,耳羽藍色。頰、頦、喉和上胸棕栗褐色或淡茶褐色而綴棕黃色,至下胸稍淡,其餘下體淡灰黃色,腹中部具白緣。上體藍黑色而具金屬光澤,體背面黑色而有藍色光澤;翅深褐色,腰深藍色。尾短、呈淺叉狀,暗褐色。除中央一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內側近尖端處具斜形橢圓形白斑,最外側一對尾羽白斑不明顯,尾下覆羽尖端絨黑色並具白緣,在尾下形成鱗片狀斑紋。飛行時,翼下覆羽灰黑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
跗跖褐色。
幼鳥和成鳥羽色大致相似,但幼鳥上體缺少藍色光澤,額部栗紅色亦不顯著。頦、喉和上胸棕栗色較淡,其餘下體白而綴粉黃色。內側飛羽和
覆羽具白色羽緣及粉紅色尖端。
大小量度:體長125-150mm;體重11-16g;嘴峰7-10mm;翅97-113mm;尾46-54mm;跗蹠10-12mm。
棲息環境
生活於島嶼或山腳坡地、草坪、也圍繞樹林附近有輪廓的平房、高大建築物、工廠飛翔、棲在空曠地區的樹上以及喜棲在無葉的枝條或枯枝。通常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之空中或電線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斐濟、
法屬玻里尼西亞、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緬甸、新喀里多尼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新加坡、
索羅門群島、中國台灣省、泰國、東帝汶、湯加、萬那杜、越南。
生活習性
結小群活動,飛行時振翼較緩慢且比其他燕更喜高空翱翔。善飛行,飛行迅速敏捷,主要以昆蟲為食,食物種類常見有雙翅目、鱗翅目、膜翅目、鞘翅目、
同翅目、蜻蜓目等昆蟲。叫聲:悅耳啾啾叫聲,示警時發出高音的tweet。
繁殖方式
繁殖期3-7月。巢呈杯形,由泥團黏附於建築物的屋檐下、窗台或門廊,探出的岩崖,碼頭,橋樑,山洞,地下管道,隧道等。巢用細根,地衣,乾草和羽毛襯裡。鳥巢往往需要重複使用,如果到下個產卵季節時。築巢時雌雄親鳥輪流從江河、湖泊、沼澤、水田、池塘等水域岸邊銜取泥、麻、線和枯草莖、草根,再混以唾液,形成小泥丸,然後再用嘴從巢的基部逐漸向上整齊而緊密地堆砌在一起,形成一個非常堅固的外殼。
產卵的時間和數量因地區而異:在印度和緬甸,繁殖季節從3月到5月;而在斯里蘭卡,從2月至五5,有些巢12月至6月。在塔希提島, 11至12月,在馬來半島是2月至8月。有時一年產二窩。產卵的數量因地而異,在塔希提島和印度是每巢產1至2枚卵;在馬來西亞是產3枚;在斯里蘭卡是4枚;在4月繁殖時產4枚卵的頻率非常高。通常是每間隔一天產一枚。白色的卵上有褐色、紫褐色、灰色或淡紫色斑點。孵化時間長達16至17天,雛鳥留巢17至22天。育雛成功率相當低,約40%。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
1. | | Hirundo tahitica domicola |
2. | | Hirundo tahitica javanica |
3. | | Hirundo tahitica namiyei |
4. | | Hirundo tahitica frontalis |
5. | | Hirundo tahitica albescens |
6. | | Hirundo tahitica ambiens |
7. | | Hirundo tahitica subfusca |
8. | | Hirundo tahitica tahitica |
9. | | Hirundo tahitica abbotti |
10. | | Hirundo tahitica mallopega |
11. | | Hirundo tahitica carteri |
12. | | Hirundo tahitica parsonsi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