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涇浜語

洋涇浜語

洋涇浜語(pidgin),又稱作“比京語”或“皮欽語”。在漢語交談中,不時夾雜外語,這樣的語言形式,最早流行在20世紀初的上海灘,當時被人戲謔的稱之為“洋涇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洋涇浜語
  • 外文名:Pidgin
  • 又稱:“比京語”或“皮欽語
  • 流行時期:20世紀初
什麼是洋涇浜語,起源,中國的洋涇浜語言,使用範圍,歷史,特點,補充信息,新洋涇浜語,

什麼是洋涇浜語

洋涇浜語言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文化的產物。它的形成過程是單向的,即在土著學習歐洲語言的過程中形成,其底層是土著語言,絕沒有以歐洲語言為底層的洋涇浜語。
【例子】上海的洋涇浜英語,將“三本書”說成three piece book,其漢語底層表現是:有量詞piece;名詞無複數,book不用複數形式;沒[pi:s]這樣的音節,所以piece讀成[pisi]。
現在往往也形容一個人說本地方言的時候夾雜國語或者其他方言。

起源

洋涇浜”一詞的來源可能與老上海的蘇州河的一條支流——洋涇浜有關。1845年英租界在上海建立以後,洋涇浜成為租界和華界的分界線,沿岸也成了上海最繁華的地段,也是英語和漢語接觸最頻繁的地方。上海的洋涇浜英語就是在這裡誕生的。
“洋涇浜英語”英語稱為pidgin English。而英語pidgin 與 pigeon 讀音和拼法都相近,又被誤為pigeon English,譯成中文,就變成“鴿子英語”。
洋涇浜語
補充介紹:洋涇浜
洋涇浜原是舊上海的一處地名。上海人將那種能通舟楫的小河稱之為“浜”。洋涇浜是一條通黃浦江,與蘇州河平行的小河,位置即在今天的延安東路處。
1843年上海開埠後,來上海的帝國主義殖民侵略者,欲在上海占有辟設租界,於是威逼當時的清朝官員,上海道台宮慕久與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簽訂了賣國的《土地章程》,將洋涇浜以北,李家莊以南的土地批租給英國商人,而洋涇浜以南的土地則約法國人霸占,分別設立了英租界和法租界。於是乎洋涇浜不僅成了英、法租界的分界線,亦成為滬上租界、洋場的代名詞。
1926年的上海洋經浜章程的宣傳教育廣告!!
1926年的上海洋經浜章程的宣傳教育廣告!!1926年的上海洋經浜章程的宣傳教育廣告!!

中國的洋涇浜語言

中國的洋涇浜語言,比較引人注目的有洋涇浜英語和洋涇浜協和語兩種,而又以洋涇浜英語較典型。
洋涇浜英語是18世紀初期形成的,其使用的地點主要是廣州、香港、上海,也使用於其他通商口岸,如寧波、海口、漢口、蕪湖、北京、南京等地。使用者主要是英美人和他們在中國的雇員或傭人,以及與他們接觸的中國商人。開頭用於業務上的聯繫和買賣交易,如用於供外國人購物的零售商店,後來也用於中外人士互相接觸的別的場合,除了傭人和商人之外,較高階層也有使用洋涇浜英語的。

使用範圍

洋涇浜語言在一個社會中通行的範圍是有限的,大致只使用於使用洋涇語是不同語言的人有必要相互交際的場合,而不用於同屬一種語言的社團內部。不過,洋涇語是因實際需要產生的,在某些場合也是非常實用的。1912年上海出版的《上海旅遊指南》(英文本)說:“你千萬不要認為鴿子英語讀音可笑,語法錯誤,但它確實是上海最為實用的英文,否則你一定會鬧出許多笑話。”
了解比較多的洋涇浜語言,大多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歐洲人在世界各地通商和擴大勢力的結果。歐洲人和當地居民交際時,為了互相聽懂交談的內容,誰也不講究華麗的詞藻或嚴密的語法,而都希望有一種簡便的工具。這樣,土著語言中逐漸混入歐洲語言的因素,形成一種語法結構和辭彙用法都十分簡便的語言。

歷史

洋涇浜英語的歷史可以分成四個時期
誕生期:1715—1748年,誕生於廣州和澳門;
早期:1748年—1842年,使用於廣州;
擴展鼎盛期:1842年—1890年,使用於香港和各地通商口岸;
衰落期1890年至今。衰落的原因除了英語教學逐漸普及,一般人寧可使用較純正的英語外,還有別的社會文化方面的關係。不過在本世紀前半期的上海,在與外國人接觸的華人中間,洋涇浜英語還是相當活躍的。當時上海的洋涇浜英語內部並沒有嚴格的規範,往往因使用的場合不同而不同,因人而異,只是以滿足最低限度的交際需要為目的。
上海洋涇浜語的發展歷程
在19世紀末,上海還出版有《洋涇浜英語實用手冊》之類的書籍,由此可見其被承認及推廣普及的程度1912年出版的一本《上海旅遊指南》是這樣看等洋涇浜英語的,它說:“洋涇浜英語雖然讀音不標準,語法也錯誤百出,但它確實是上海最實用的英文,否則,你一定鬧出許多笑話。”
洋涇浜英語在上海的流行,遂由“洋涇浜英語”而演為“洋涇浜話”,進而衍生出“洋涇浜”一詞所謂“洋涇浜”一是指那些詞義被衍化,語法、語音不規範的語言:二是指那種帶中國腔調,使用漢語組詞規則的蹩腳英語;三是指帶有濃重地方口音的外地上海話,最後,上海人對那些不倫不類的性格和行為、以及蹩腳模仿的事物,都以“洋涇浜”一詞以蔽之。如果你作為一個外地來上海旅遊者,在與上海人交往中,被責之曰“洋涇浜”,那一定是在言行中有不符合上海人習俗而顯得不倫不類之處,因此而被上海人善意地進行嘲諷了。

特點

特點是語音、辭彙和語法的全面簡化和雜糅。
例子】社會下層的車夫、小販、搬運工等,甚至只能說個別必需的辭彙,如也司(yes,是的)、溫大拉(one dollar,一塊錢)、銅生斯(一分錢的銅幣。“生斯”是cent的譯音)、哈夫哈夫(half half,利益均分)、生髮油抹來抹去(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謝)、long time no see(長久不見)等。
有一種以說洋涇浜英語為職業者,稱為“露天通事”,大致是由轉業的西崽、馬夫等組成,專在馬路或遊覽場所,為初到上海的水手、遊客等外國人,充任臨時譯員和嚮導。
華英初階之類學習英語的教科書出版前,上海曾流行《洋涇浜英語實用手冊》之類書,民間還流行便於記憶的歌訣。
【例子】下面一首著名的歌訣見於汪仲賢所著《上海俗話圖說》(上海社會出版社,1935年):
來是“康姆”(come),去是“狗”(go),
廿四銅鈿“吞的福”(twenty four),
是叫“也司”(yes),勿叫“糯”(no),
如此如此“沙鹹魚沙”(so and so),
真嶄實貨“佛立谷”(very good),
靴叫“蒲脫”(boot),鞋叫“靴”(shoe),
洋行買辦“江擺渡”(comprador),
小火輪叫“司汀巴”(steamer),“翹梯翹梯”(吃tea吃tea)請吃茶
打屁股叫“班蒲曲”(bamboo chop),混帳王八“蛋風爐”(damn fool),
那摩溫”先生是阿大(number one),跑街先生“殺老夫”(shroff),
“麥克麥克”(very much)鈔票多,“畢的生司”(petty cents)當票多,
紅頭阿三“開潑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爺要”發茶”(father)娘“賣茶”(mother)
丈人阿伯“發音落”(father-in-law)
……
此類歌訣多是寧波人所作,所以最好用寧波話誦讀。
下面舉兩個典型的洋涇浜英語用例,先寫出洋涇浜英語,次寫標準英語,再用漢語翻譯。
【例1】 My go topside. He have go bottomside.
I am going upstair. He has gone downstair.
我到樓上去。他到樓下去了。
洋涇浜英語的兩個句子從標準英語的立場看,動詞時態用錯,代詞未用主格,並且出現了英語中根本沒有的topside(漢語“上邊”的字譯)和bottomside(漢語“下邊”的字譯,英語無此詞)這兩個詞。但是從漢語的立場來看,這兩個句子似乎沒有錯誤,完全可以理解,因為漢語沒有時態和格的問題,並且用“上邊”表示樓上,譯為topside,用“下邊”表示樓下,譯為bottomside,也說得通,聽得懂的。
【例2】 Afternoon my come.
I'll come in the afternoon.
我今天下午來。
標準英語的立場來看,頭一個句子的時態、格、詞序、句子成分(afternoon不能直接作狀語)方面都有錯誤。但是從漢語的立場來看,時態和格固然不必顧及,詞序也沒有錯,“下午我來”是很正常的詞序,並且時間詞“下午”也可以直接作狀語的。
這兩個例子說明,洋涇浜英語的造句思想是從漢語出發的,或者說洋涇浜英語的骨頭是漢語的,肉是英語的。

補充信息

在上海開埠後不久還流行——“洋涇浜字”。
華人和洋人接觸交往初期尚無英文教育,華人對英文26個字母頗能學舌,但是因為拉丁字母字形與漢字迥異,難以描摹,所以選用26個漢字部首,如、丨丿凵等來代表26個字母,用於拼寫。這種文字清道光末年盛行於下層社會。鹹豐時劉麗川領導小刀會起義,為對清政府官吏保密,曾以此種洋涇浜字與洋人通信。
洋涇浜協和語是日軍侵占東北期間(1905—1945)在東北產生的一種漢語和日語雜交的語言,其特點是不少辭彙和語法結構,尤其是詞序用日語(賓語前置於動詞)。
【例子】“優秀大型貨物船熱田山丸大連著……”其中“著”是日語詞“到達”的意思,這是個動詞,卻用在賓語後。類似的例子還有“日小鐵工業滿洲移駐”、“日郵便業務協定修正”等。協和語主要使用於東北鐵路沿線,尤以大連為最。協和語只使用於漢族人之間,這與洋涇浜英語使用於英美人和中國人之間不同。因為協和語是由學校強迫教學日語引起的,所以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和城鎮居民用得較多,並且也用於報紙的新聞報導、教科書等出版物上。本世紀50年代協和語仍可在口語中聽到,60年代以後已趨於消亡。
舊時代上海的洋涇浜英語雖然早已不用,但是其中的某些辭彙仍然一直沿用至今。
【例子】上述歌訣里的癟三(“畢的生司”的縮減形式)、那摩溫、麥克麥克。“剛白度”(即“江擺渡”)

新洋涇浜語

隨著上海的進一步改革開放,隨著上海人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上海的街頭正流行起一種新的“洋涇浜”。
【例子】在街頭很可能聽到這樣的話:
“HI好處不見了,聽說你換了個COMPANY(公司)工作”?
“是啊,是當SECRETARY(秘書)”
“那SALARY(薪水)一定不少吧”?
“二百塊US DOLLRS(美金)”。
“明天,我們老同學有個 BIRTHDAY PARTY(生日聚會),你來嗎?”
“OK,我一定來”。
“BYE—BYE(再見)!”,“BYE—BYE(再見)!”
這種 “中夾貢的“洋涇浜”語言,尤其在上海的年輕人中間頗為流行。由於年輕人在學校都學過些許英語,掌握有一些英語單詞,在相互談話中或為了縮短句子,或為了有些詞用中文不好意思說出口(如“錢”啦、“性”啦等等,像MONEY、SEX來說)或有些事物本身便是從國外引進的(如PARTY、COMPANY等),於是使用英語夾雜入談話右去。當然,也有一些年輕人是為了顯示自己有文化,甚至是為了要裝出自己學問高,有意在談話中要夾幾個英文詞,實際上他也只認得這么十來個英語單詞,這就實在是“洋涇浜”得很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