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大衛·休森(波諾)

保羅·大衛·休森

波諾一般指本詞條

保羅·大衛·休森(Paul David Hewson),1960年5月10日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愛爾蘭男歌手、音樂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愛爾蘭搖滾樂隊U2的主唱兼旋律吉他手。

U2樂隊大多數歌詞皆出自Bono之手,而且擅用歌詞表達對政治、時局、社會的看法,近來則根據家庭生活個人經驗作為歌詞來源。Bono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社會活動家,為推動減免非洲第三世界國家的債務和愛滋病問題遊說西方各國以及梵蒂岡教廷,並曾以教皇特使的身份參加八國財長會議。曾被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並且被英國伊莉莎白二世授勳大英帝國勳章(但因Bono本身非英國公民,故不以爵士稱呼),以及獲《時代雜誌》選為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基本介紹

早年經歷,主要作品,參演電影,參與紀錄片,參演短片,幕後作品,個人生活,

早年經歷

原名保羅的波諾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是家裡的第二子。有一名兄弟諾曼 (Norman),當郵局職員的父親包伯·休森(Bob Hewson)是名天主教徒,母親艾芮絲(Iris)則是新教徒,兩人間宗教互異的婚姻在當時的愛爾蘭是非常少見的。保羅本人被母親作為新教徒養大,但是因為小時候的頑皮行徑,被街坊鄰居稱作“小反基督徒”。因為家庭的特殊,以及都柏林當時的社會經濟情況,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他是在一個充滿輕微暴力的中下層環境中長大,周圍的孩子會因為與眾不同而和他打架。他也必須坐公車去比較遠的都柏林教堂山高中Mount Temple High School)上課,那是愛爾蘭第一所合一學校。這所學校同時招收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孩子。
保羅·大衛·休森
保羅·大衛·休森
1974年9月,在他13至14歲時,保羅的外祖父去世,而他的母親在參加完自己父親的葬禮之後很快病倒,並因為腦溢血在二周后離開了人世。母親的去世對他影響很大,他在在不少U2的歌曲中也有寫到他的母親,例如:《Out of Control》、《I Will Follow》、《Tomorrow》、《Lemon》、《Mofo》等。
他與當時比較好的幾個朋友,包括古奇(Guggi,原名Fionan Hanvey)、蓋文·弗萊德(Gavin Friday,原名Derek Rowen,兩人均是另一個與U2關係匪淺的樂團“處女梅”Virgin Prunes的成員)等人,成立了一個名叫利普頓村(Lypton Village)的秘密音樂社團,想要用音樂這種方式擺脫掉生活的不快。
在利普頓村中,所有的村民(會員)都不使用原名,而是改用一個由其他村民們決定、最能代表當事者本身特質的綽號互相稱呼。起初他的綽號是Bono Vox,源自附近一家助聽器材店的店名Bona Vox。保羅當時並不喜歡這名字,但在得悉Bona Vox是指“好嗓音”後就接受了。其後Bono Vox被簡化成Bono,也就是他廣為人知的藝名“波諾”。波諾不單是他的藝名,甚至他的親友也以此來稱呼他;他的妻子愛莉稱呼他為“B”,也就是Bono的首字母。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參考資料:

參與紀錄片

時間
作品
導演
1983年
血紅天空下
Gavin Taylor
1984年
U2: Unforgettable Fire
/
1985年
拯救生命演唱會
Vincent Scarza
1987年
Rolling Stone Presents Twenty Years of Rock & Roll
Malcolm Leo
1988年
U2:美國巡演
菲爾·喬安諾
1989年
U2: LoveTown
Richard Lowenstein
1990年
向偉大的作曲家卡爾波特致敬
Wim Wenders、Jonathan Demme
1992年
U2: Achtung Baby, the Videos, the Cameos and a Whole Lot of Interference from ZOO-TV
/
1993年
New Order Story
Kevin Hewitt
1993年
大衛·萊特曼晚間秀
/
1994年
U2: Zoo TV Live from Sydney
/
1995年
搖滾樂的歷史
/
1995年
搖滾樂的歷史第五集
Valerie Norman
1995年
搖滾樂的歷史第六集
Obie Benz
1995年
搖滾樂的歷史第九集
Ted Haimes
1997年
U2: A Year in Pop
/
1997年
U2: PopMart Live from Mexico City
David Mallet
1999年
An All-Star Tribute to Johnny Cash
Louis J. Horvitz
1999年
Classic Albums - U2: The Joshua Tree
Various
1999年
Abba: The Winner Takes It All
Chris Hunt
1999年
崩潰
菲爾·喬安諾
2000年
威廉·吉布森的旅行
Mark Neale
2000年
披頭士革命
Rudy Bednar
2001年
我們知道你住哪兒
德克蘭·羅內
2001年
美利堅向英雄致敬
Joel Gallen/Beth McCarthy-Miller
2001年
U2: Elevation 2001 Live from Boston (2001) (V)
/
2001年
米克賈格傳
凱文·麥克唐納
2002年
U2 Go Home: Live from Slane Castle
/
2002年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Morrissey
Tina Flintoff、Ricky Kelehar
2002年
U2: The Best of 1980-1990
/
2002年
You See Me Laughin'
Mandy Stein
2002年
U2: 18 VIDEO
Bill Carter、安東·寇班、凱文·戈德利
2003年
Comic Relief 2003: The Big Hair Do
/
2003年
2003 Radio Music Awards
Margo Romero
2003年
A Closer Walk
Robert Bilheimer
2003年
Get Up, Stand Up
Rudi Dolezal、Hannes Rossacher、Simon Witter
2003年
布考斯基:生來如此
John Dullaghan
2004年
Ramones Raw
John Cafiero
2005年
Comic Relief: Red Nose Night Live 05
/
2005年
明星夥伴 第二季
道格·艾林
2005年
里奧納德·科恩:我是你的男人
Lian Lunson
2005年
The Work of Director Anton Corbijn
安東·寇班
2005年
The Work of Director Stéphane Sednaoui
Stéphane Sednaoui
2005年
The Work of Director Mark Romanek
Mark Romanek
2005年
Vertigo 2005: U2 Live from Chicago
哈密什·漢密爾頓
2005年
逃往加拿大
Albert Nerenberg
2006年
足球的藝術
Hermann Vaske
2007年
2007紅鼻子日慈善專場大表演
Richard Ayoade、 Julian Barratt
2007年
The Great Hunger: The Life and Songs of Shane MacGowan
Mike Connolly
2007年
史特拉莫:未來尚未命定
朱利安·鄧波
2007年
U2 3D
Catherine Owens、Mark Pellington
2009年
布魯諾
拉里·查爾斯
2009年
明星夥伴 第六季
道格·艾林
2009年
周六夜現場
梅根·福克斯
2012年
搖滾救貧窮
Bosse Lindquist
2018年
馬斯爾肖爾斯錄音室
Greg 'Freddy' Camalier
2015年
The Resurrection of Victor Jara
John Travers
2017年
死金屬之鷹:我的朋友們
科林·漢克斯
2018年
B.B. King: On the Road
Jon Brewer
2018年
新鮮大人物
Alan Chebot
2018年
昆西
Alan Hicks、拉什達·瓊斯
2019年
帕瓦羅蒂
朗·霍華德
2020年
Untitled KROQ Documentary
Nate Adams、亞當·卡羅拉
2020年
肖恩
Julien Temple
2021年
福奇
約翰·霍夫曼、珍妮特·托比亞斯
參考資料:

參演短片

時間
作品
導演
1990年
U2: Night and Day
維姆·文德斯
1993年
U2: Stay (Faraway, So Close!)
維姆·文德斯
2000年
U2: The Ground Beneath Her Feet
維姆·文德斯
參考資料:

幕後作品

時間
作品
備註
1983年
血紅天空下
音樂
1995年
製片人
1997年
配音
2000年
Sightings of Bono
音樂
2000年
編劇
2000年
U2: The Ground Beneath Her Feet
編劇
2001年
配音
2002年
音樂
2009年
製片人、編劇
2018年
音樂、製片人
2021年
配音 (配 Clay Calloway)
參考資料:

個人生活

波諾於1975年於高中認識了愛莉森·史都華(Alison "Ali" Stewart),愛莉在她母親死後擔當了他臨時母親的職責,照顧他日常飲食及確保他成功到達學校。兩人於1982年8月21日結婚,在全聖人教堂 (All Saints Chunch)以愛爾蘭聖公會的儀式舉行典禮,並由U2的貝斯手亞當·克雷頓擔任他的伴郎。兩人於1989年5月10日生下第一個女兒喬丹 (Jordan);1991年7月7日生下第二個女兒曼菲絲·伊芙 (Memphis Eve);1999年8月18日第一個兒子伊萊亞 (Elijah Bob Patricus Guggi Q)出世;2001年5月21日小兒子約翰·亞伯拉罕 (John Abraham)出世。波諾的小女兒伊芙也遺傳了父親的表演魅力,她曾在2001年斯蘭城堡(Slane Castle)的演唱會上和父親在《Mysterious Ways》演奏時共舞,如今的她正努力朝演戲之路邁進,並且在2008年首次演出電影《The 27 Club》。波諾一家人定居在愛爾蘭都柏林郡基勒尼 (Killiney)。
2001年波諾的父親包伯因為癌症去世,波諾與父親之間的冷戰關係成了波諾永遠修復不了的破洞。波諾作《Sometimes You Can't Make It on Your Own》懺悔與父親的關係,並且在葬禮上演唱這首歌曲,波諾曾在這首歌的音樂錄音帶註明:“我真希望能更了解他就好了。”
波諾在公眾場合上的標準配備是太陽眼鏡,波諾曾接受《滾石雜誌》訪問時說道:“我的眼睛對光相當敏感,如果有人在我面前按快門,接下來的幾天我都還能看到殘影。”波諾在1980年代的演唱會上很少佩戴太陽眼鏡,不過在90年代的Zoo TV巡迴演唱會上,由於波諾使用“The Fly”(大圓墨鏡)、“Mirror-Ball Man”(典型圓鏡)舞台身分,太陽眼鏡也逐漸成了波諾的隨身物件之一。2000年以前波諾習慣佩帶藍色眼鏡,在Elevation巡迴演唱時倒在多場表演時裸眼演出。2004年的暈眩國度巡迴演唱,則又恢復戴眼鏡的習慣。波諾自1990年後便時佩戴眼鏡在公眾場合露面,應該也可說這成了時代潮流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