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洲山抗戰石刻

泗洲山抗日石刻群位於湖北省羅田縣勝利鎮周家垸村垸內的泗洲山中,現有摩崖石刻6,分布在泗洲山頂及東面山腰、山咀的自然石岩,頂部在清代建有李氏家後毀,今重建名為“泗洲山寺”。屬於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該山巍峨挺拔,氣勢磅礴。其東南面是巴河源流勝利河、西北面臨固基河,兩河在山下的兩河口匯聚,形成三面環水之勢,易守難攻,歷為兵家必爭之地。1938年10月武漢失陷前夕,第五戰區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廖磊)奉命進入大別山區建立游擊根據地,集團軍總部駐立煌縣城(因著名將領衛立煌而得名。時為安徽省省會,今金寨縣),下轄三個軍即第7軍(軍長張淦)、第48軍(軍長張義純)、第84軍(軍長莫樹傑)。其中第七軍軍部駐羅田滕家堡(今勝利鎮),所部第172師(師長程樹芬,今新洲人)布防在羅田一帶。據有關資料記載,1938年7月,第7軍奉命駐防鄂東,軍部先設在滕家堡(今勝利鎮)。8月,經司令長官李宗仁批准,軍部在泗洲山東面半山腰凹興建營房,1939年夏竣工後遷入。期間,軍長張淦先後在羅田滕家堡開辦“鄂東幹部訓練班”和“第七軍軍官訓練大隊”,培養大量軍事人員,並率部先後取得了羅田獨松樹、濛濛山和步兵河阻擊戰的勝利。同年10月,廖磊病故後,李品仙(原系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接任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因該集團軍長期駐守大別山區,又稱“大別山兵團”),至1942年第七軍移駐安徽六安縣獨山鎮為止(第三十三集團軍第39軍(軍長劉和鼎)與48軍換防來大別山區,軍部設羅田滕家堡)。期間1940年5月,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親臨第7軍視察,在兩河口河灘上檢閱了部隊,並向在場的軍民發表講話,對第7軍的抗日功績給予較高的評價。今勝利鎮泗洲山頂存留有桂軍將領張淦、凌壓西大型石刻。
位於勝利鎮西南3千米的泗洲山,山的兩側是勝利河、固基河,形成三面環水之勢,歷為兵家必爭之地。1939年冬,第七軍軍長張淦因泗洲山形似雄獅,將其改名為“笑獅山”,並在山頂一巨石上刻下“笑看乾坤”四字,落款為“已卯孟冬濟公”。距山頂下行80米有一高8米,寬6米花崗岩石上刻“吼散倭氛”四字,出自第84軍副軍長兼第189師師長凌壓西之手,時間為1941年3月,右側還刻有:“倭奴以中國為睡獅可欺,豈知獅已醒,一吼而倭氛散,一搏而倭奴滅,倭奴倭奴,死無噍類矣。辛己仲春”字樣。再下行200餘米,有1939年時為第七軍軍部上校秘書湖南醴陵人潘世漠《滕家堡偶占》詩:高樹撐雲若劍排,參差村舍此中佳。長河宨窈抒新策,群岫崢嶸尺壯懷。君子六千堪作教,出車三百信無乖。川源相繆滕家堡,應與田單即墨偕。左側刻有小字:“已卯正月,時隨張公駐又二年,自英山請示於凌公登笑獅愛之石,辛已清明。醴陵潘世漠謹識。”字樣。從此石刻再往下走約200米,便是軍部房舍遺址,左側防空洞仍存。右側距遺址80米處一小溪溝石板上鑿刻有“品”字型的三個座位,以及放置杯子、書報等物件的石槽。座位右側刻有“靜觀”二字。座位下方刻有“笑獅山“三個大字。右上方刻有小字:“喂,睡獅醒了,不但醒而且笑矣。”左下方落款為:“桂林張淦”。座位下方,還刻有一首《笑有山五古》詩:瑞獅踞重台,沙河會玉階。叢巔鎮江夏,峻岭接仙岩。金龜鎖西隅,木馬守東齋。青天現白日。仰笑何壯哉。落款為:“濟公張淦,已卯季夏”。“笑獅山”石刻的右側岩石上,刻有一首謹次濟公將軍《笑獅山五古》原韻:天然大將台,壇玷玉為階。建系雙旌,連營接百崖。殲倭揮血刃,扶漢景心齋。忠績追前古,長歌亦壯懷。翰卿遷江陳應行(時任李品仙秘書,廣西遷江縣人,字乾卿。)二十九年(1940年)夏。字型為楷書,每字8厘米見方,因石刻部分已風化,字跡模糊難辨認。
此外,第五戰區內軍政部軍醫署第55兵站醫院(廣西籍院長王景希)一度也設在滕家堡,日寇5000人進攻滕家堡,為掩護第五戰區傷兵轉移,桂軍第7軍軍長張淦下令172師師長程樹芬率部堅守三天三夜,第55兵站醫院才得以從滕家堡轉移到大地坳村。今羅田九資河鎮大地坳村立有“抗戰歿國將士紀念碑”(2010年8月15日立)。據不完全統計,僅王家垸到胡家垸沿途,立有墓碑的官兵達一千六百零七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