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部尚書
- 性質:古代官名
- 朝代:清末
- 品級:正一品
法部尚書,官名。清末法部長官。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一人,從一品,特簡。掌總理本部事務,監督所屬各官。宣統三年(1911),改為大臣。沿革官名。清末法部長官。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一人,從一品,特簡。掌總理本...
六部與尚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六部,是中國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機構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總稱,是中國古代數個官署的統稱。尚書,是中國古代官職名之一。尚書最初是指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六部分工 ...
法部大臣 法部大臣,官名。清末法部長官。宣統三年(1911),改法部尚書設。沿革 官名。清末法部長官。宣統三年(1911),改法部尚書設。一人,從一品,特簡。總理本部事務,並為國務大臣,參加閣議。品級 從一品。
吏部尚書者,初漢成帝置列曹尚書四人。其一曰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後漢初,光武改常侍曹為吏部曹,主選舉齊祠事;後漢末改為選部曹;三國魏又改為吏部曹,專掌選職,右於諸曹尚書。至隋朝,吏部尚書正式成為六部尚書之一,至宋,置二吏部尚書,尋復省一人。
對中國13部儒家經典註疏的彙編本。即《周易正義》10卷,《尚書正義》20卷,《毛詩正義》70卷,《周禮註疏》42卷,《儀禮註疏》50卷,《禮記正義》63卷,《春秋左傳正義》60卷,《春秋公羊傳註疏》28卷,《春秋穀梁傳註疏》20卷,《論語註疏》20卷,《孝經註疏》9卷,《爾雅註疏》10卷,《孟子註疏》14卷,...
尚書省嘗奏犯罪人依法合流,而上處以大辟。柳莊奏曰:“臣聞張釋之有言,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心。方今海內無事,正是示信之時,伏願陛下思釋之之言,則天下幸甚。”文帝不從,由是忤旨。俄屬尚藥進丸藥不稱旨,陳茂因密奏柳莊不親監臨,文帝遂怒。十一年,徐璒等反...
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掌律令、刑法、徒隸、按覆讞禁之政。其屬有四:一曰刑部,二曰都官,三曰比部,四曰司門。刑部郎中、員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及天下奏讞,為尚書、侍郎之貳。凡刑法之書有四:一曰律,二曰令,三曰格,四曰式。凡鞫大獄,以尚書侍郎與御史中丞、大理卿為三司...
現在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現存版本中真偽參半。 [1] 西漢學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西漢魯恭王劉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的另一部《尚書》,為古文《尚書》。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豫章...
行部尚書 行部尚書,官名。品秩同六部尚書,職掌則同於布政使、按察使。沿革 明永樂元年(1403)改北平為北京,置北京行部,設尚書二人,十八年遷都後革。洪熙元年(1425)復置,宣德三年(1428)再罷。品級 品秩同六部尚書。職責 職掌則同於布政使、按察使。
刑部的首任尚書為周楨,侍郎為盛元輔、張仁。明太祖即位初期,用法太嚴。周楨任尚書時,始定律令,使吏士有法循守。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刑部分為四個屬部,即總部、比部、都官部、司門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增設四科,分屬於四部。部設郎中、員外郎各1人。總部、比部主事各4人,都官、司門...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各不同時期的統治者做過一些有利於加強君主專制的調整和補充。三省六部制...
光緒三十三年四月三日,法部就權責問題首先發難,法部尚書戴鴻慈等奏上《奏酌擬司法許可權繕單呈覽折》,擬就法部司法權十二條,其內容即為戴鴻慈等提出了“審判必須級級獨立,司法則層層監督”的司法監督審判的主張,清政府後下諭批准了此項提議。至此,法部實際上集司法行政權、司法裁判權及一部分立法權於一身,...
主客尚書,主外國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書,主斷獄事。”成帝置尚書五人,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戶曹、主客曹,職權始重。東漢政悉歸尚書台,各曹尚書地位更見重要,其主客尚書令至成為總攬事權的貴官。時尚書分掌各曹,官名只稱尚書,不冠以某曹名義。漢靈帝任梁鵠為選部尚書,始用...
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作為全面改革官制措施之一,是銓注之法全歸吏部,撤銷審官東院而改為吏部尚書左選、主管寄祿官在京朝官和職任非中書除授的文臣;撤銷流內銓而改為吏部侍郎左選,主管從初任到選人的文臣;撤銷審官西院而改為吏部尚書右選,主管升朝官以上和職任非樞密院除授的武臣;撤銷三班院...
四司官員分掌如下:吏部郎中,掌文官階品,朝集、祿賜、給假告身、假使,其中有一人專掌選補流外官。員外郎二人,一人判南曹,均為尚書、侍郎之副貳。司封郎中,掌封命、朝會、賜予之級。司勛郎中,掌官吏勛級;考功郎中,掌文武百官功過、善惡之考法及其行狀。若官員死亡後,史官要為其立傳,太常要議謚,...
“四書”與“五經”之合稱。四書之名始於南宋朱熹,五經之名則早始於漢武帝之時。向為歷代儒家學子首要研學之書經。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春秋蓋由微言大義,故常與其注書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等合集。四書 朱熹分別為這四部書作了注釋,其中,《大學》《中庸》...
郵傳部的主管有尚書(後期改稱大臣、正首領)一人,侍郎(後期改稱副大臣)分左右侍郎各一人,自光緒三十二年九月至宣統三年十一月(1906年~1911年)不到6年間,尚書一職13次易人(詳見附表)。郵傳部尚書更替表 官稱 姓名任命年月 注 尚書 張百熙 光緒三十二 年九月 尚書 林紹年 光緒三十三 年二月 暫行署理 尚...
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尚書...
舉例來說,治國學先從經學開始,經,古稱六經或六藝,後世經歷秦火,幾經輾轉,乃最終定為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周易》以占筮之書,歷秦火而獨存,沒有被焚禁過,六經...
任光祿勛、吏部尚書,因母親喪事離職。服喪期間,不拘禮制,飲酒食肉,但面容憔悴。和嶠(qiáo):字長輿,任中書令、尚書,因母親喪事離職。服喪期間,謹守禮法,量米而食,不多吃飯,但不如王戎憔悴。大喪:父母之喪。②雞骨支床:指骨瘦如柴,意同下文的哀毀骨立。③劉仲雄:名毅,字仲雄,為人剛直,任...
這種以立憲宗旨相標榜,在方案上卻又依違於傳統體制和憲政之間的設計,一開始就埋下了法部與大理院的職能衝突的隱患。按照清廷的要求,以戴鴻慈為尚書、張仁黼為右侍郎的法部,在與以沈家本為正卿的大理院協商劃分許可權時,基於司法獨立原則與許可權劃分方案的悖異,以及戴、張與沈家本在對待立憲的真誠程度以及關於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