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國家首腦會議

法語國家首腦會議

法語國家首腦會議(Sommet de la Francophonie),是為維護和加強法語在世界上的地位,廣泛聯合法語國家,擴大其政治和文化影響,增強法國的國際地位而召開的會議。與會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亦都有各自在文化經濟外交上的考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語國家首腦會議
  • 外文名:Sommet de la Francophonie
  • 首屆時間:1986年
  • 舉辦間隔時間:兩年一次
  • 目的:加強法語在世界上的地位
  • 成員:53個正式成員,2個協作成員
背景,機構,參加者,主要議題,發展歷程,

背景

在加拿大魁北克市舉行的第12屆法語國家組織首腦會議開始一般性辯論
法語是世界通用的兩種語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語的地位下降,影響日益縮小。法國對此深感憂慮。20世紀60年代,法國總統戴高樂提出了建立“法語共同體”的構想。1970年,21個法語國家在尼日首都尼亞美召開的會議上籤署了成立文化技術合作局憲章,標誌法語國家組織 (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Francophonie) 的成立。首屆法語國家首腦會議於1986年召開,法國總統密特朗倡議召開了第一屆法語國家首腦會議,此後基本上每兩年舉行一次。多年來法語國家組織已經從一個鬆散的組織發展成一個多功能的、全面的國際組織,其目標涵蓋的範圍也從初期的維護法語的世界地位逐步向政治、經濟等領域拓展。
法語國家組織擁有53個正式成員,2個協作成員和13個觀察員

機構

首腦會議是最高決策機構,每兩年舉行一次;下設的部長級會議在兩屆首腦會議之間舉行,為首腦會議作準備。
法語國家首腦會議法語國家首腦會議
由成員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的特別代表組成的常設理事會負責處理日常工作,並下設3個機構:國際監督委員會、首腦會議籌備委員會和文化技術合作局(所有法語國家參加的唯一機構)作為法語國家運動的“總秘書處”。
1995年12月舉行的第六屆法語國家首腦會議決定設立秘書長一職,以協調法語國家的行動,秘書長任期4年。

參加者

加拿大郵政為第12屆法語國家組織首腦會議開幕發行紀念郵票一枚,郵票的上半部分是參加這次會議的七十多個成員國的名稱,下半部分展現了魁北克市的城市風貌。
五大洲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先後參加會議。
其中歐洲9個:法國、比利時及其講法語的地區、盧森堡、瑞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摩納哥和摩爾多瓦;
非洲29個:貝寧、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維德角、中非、葛摩、剛果、象牙海岸、查德、吉布地、埃及、衣索比亞、赤道幾內亞、加彭、幾內亞、幾內亞比索、馬達加斯加、馬里、模里西斯、摩洛哥、尼日、盧安達、塞內加爾、塞席爾、多哥、突尼西亞、剛果(金)和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美洲6個:加拿大及魁北克和新不倫瑞克兩省、多米尼加、海地和聖露西亞;
亞洲4個:黎巴嫩、越南、高棉和寮國;
大洋洲1個:萬那杜。
阿爾巴尼亞、馬其頓波蘭3國以觀察員身份與會。

主要議題

會議最初確定以維護法語的世界地位為中心議題,重點探討在法語國家、地區之間加強語言、文化、科技的交流和合作,後
來逐步向經濟、政治等領域擴展。會議重點討論了“民主”、“人權”等問題,給原本單純的、具有明顯文化特徵的法語國家組織塗上濃厚的政治色彩。加拿大總理克蕾蒂安主張,法語國家組織應將捍衛人權作為首要任務,並效仿大英國協國家的做法,對侵犯人權的成員國進行暫停或取消其成員國資格的制裁。法國總統席哈克在此問題上態度相對溫和,認為人權問題應成為法語國家首腦會議討論的一個議題,建議成立由法語國家組織秘書長加利領
導的“民主人權觀察機構”,對成員國人權狀況進行“醫生監護病人式”的監察。非洲等開發中國家成員國反對法、加等國利用民主、人權向開發中國家施壓,批評這一作法有違該組織宗旨,主張當務之急是幫助成員國發展經濟。在開發中國家成員國的強烈反對下,會議對法、加兩國的建議未予採納,僅在宣言中重申法語國家組織將加強成員國的法治和民主建設作為目標這一原則性立場,指出各國應尊重包括少數民族、婦女和兒童權利在內的所有人權,並決定派觀察團對成員國的選舉活動進行監督。
法語國家首腦會議法語國家首腦會議
經濟貿易問題也是此會討論的重點。與會國認為,經濟全球化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國家間加強人員、商品和服務等領域的流通有助於促進彼此的經濟發展。但世貿組織制定的遊戲規也給尚未融入全球貿易體系的開發中國家帶來巨大風險。各國希望在制定自由貿易規則時能有更多的參與權,使所有國家能在公正的貿易機制下享受平等待遇和機會。會議呼籲法語國家組織成員國之間加強團結與合作,增加經貿往來,並就禁止將文化產品作為普通商品列入經濟範疇一事達成共識。
會議還討論了地區安全青年等問題,對剛果民主共和國衝突和大湖地區局勢表示嚴重關注,認為成員國國內的衝突和戰亂不僅嚴重製約了該國經濟發展,也對法語國家組織的內部團結造成危害。會議認為青年是社會的未來,應充分調動成員國青年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政治、經濟、社會和科技領域發揮巨大作用。

發展歷程

前7屆
2008年10月17日,加拿大總理哈珀(中)在魁北克市舉行的第12屆法語國家組織首腦會議開幕式上講話
前7屆會議先後在法國(1986)、加拿大(1987)、塞內加爾(1989)、法國(1991)、模里西斯(1993)、貝寧(1995)和越南(1997)召開。
第8屆
1999年9月3日-5日,第8屆法語國家首腦會議在加拿大首都的蒙克頓召開,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和49個法語國家的元首及政府首腦與會。非洲共有貝寧、多哥、象牙海岸、加彭、赤道幾內亞、馬達加斯加、馬里、塞內加爾等22個國家出席。會議決定接納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為該組織聯繫成員國、立陶宛、斯洛維尼亞和捷克共和國為觀察員。會議發表了《蒙克頓宣言》和《行動綱領》,決定2001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舉行第9屆法語國家首腦會議。
第9屆
第9屆法語國家首腦會議原定於2001年10月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舉行,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後出於安全考慮被推遲至2002年9月,會址不變,會議主題仍為"不同文明的對話"。
2002年10月18—20日,第9屆法語國家首腦會議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舉行,55個法語國家派團與會,阿爾及利亞作為黎巴嫩政府特別嘉賓出席會議。此系首次在阿拉伯國家舉行的峰會,會議的主題是”不同文明的對話”。會議選舉塞內加爾前總統阿卜杜·迪烏夫(Abdou Diouf)為法語國家組織秘書長,接納斯洛伐克為該組織觀察員,通過了《貝軎特宣言》。
會議重點討論了文化多樣性問題。與會各國就敦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一項關於文化多樣性的公約達成一致,並決定彼此加強合作,共同推動國際社會就此展開積極討論。該公約旨在支持各國政府維護、制定和發展用以保護文化及文化多樣性的措施。
第10屆
第10屆法語國家首腦會議將於2004年9月26— 27日在布吉納法索首都瓦加杜古舉行,主題為“團結一致,持續發展”。
第11屆
2006年9月28日至29日,第11屆法語國家首腦會議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60多個國家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官方代表參加了本屆會議。會議除探討“教育信息化”、“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外,還討論了巴以衝突、象牙海岸、蘇丹達爾富爾等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此外,會議還決定接納阿爾巴尼亞、安道爾、希臘和馬其頓為正式成員,接納賽普勒斯和加納為協作成員,莫三比克、塞爾維亞和烏克蘭為觀察員。
第12屆
2009年10月17日至19日,第12屆法語國家首腦會議在加拿大東部城市魁北克舉行。會議通過了內容廣泛的《魁北克聲明》,支持儘快召開國際金融峰會,尋求妥善解決國際金融危機。
第13屆
2010年10月23日 第13屆法語國家首腦會議在瑞士蒙特勒舉行,約70個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或代表應邀與會,討論法語國家未來面臨的挑戰與發展遠景。各國就法語國家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法語國家與可持續發展,以及全球化世界中的法語和法語教育這3個問題展開討論。
第14屆
2012年10月14日 第14屆法語國家首腦會議在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夏沙舉行,會議發表宣言表示強烈關注剛果(金)東部局勢以及馬里危機,並呼籲國際社會支持打擊幾內亞灣的海盜活動。
第15屆
2014年11月29日 第15屆法語國家首腦會議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舉行。
法語國家首腦會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