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與人治是兩種不同的治理國家的政治思想,出自《政治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治與人治
- 定義:兩種不同的治理國家的政治思想
- 出處:《政治學》
法治與人治是兩種不同的治理國家的政治思想,出自《政治學》。
法治與人治是兩種不同的治理國家的政治思想,出自《政治學》。法治主張嚴格依據法律治理國家。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最早論述了法治勝於人治的觀點,提出“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又...
人治是法治的對稱。又稱“賢人政治”。關於依靠執政者個人的賢明治理國家的治國方式和理論主張。在中國,儒家的政治思想中提倡人治。如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篇》。孟子也說:“君仁莫不仁,君...
《法治與人治問題討論集》是2003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治與人治問題討論集》編輯組。內容簡介 依法治國,在實行法治的過程中加強民主已經成為我國基本的政治共識和法律共識,而這一共識的達成無疑經歷了極為漫長而艱辛...
法治社會是和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它是指國家權力和社會關係按照明確的法律秩序運行,並且按照嚴格公正的司法程式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解決社會糾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執政者的個人喜好以及親疏關係來決定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法...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一、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眾;二、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也不是一個封閉、靜止的思想體系,它的形成、發展與實踐都具有充分的開放性。在中國這個有著兩千年封建社會歷史的古老國家,人治傳統源遠流長,人治意識根深蒂固,制度和心理的巨大慣性,決定了中國...
對其違法行為是否承擔法律責任,是區別法治政府和專制政府的一個重要標誌。人治政府自身不受法律約束,用法治理老百姓,本身不守法,違法侵權不賠償,不承擔法律責任。法治政府則應對人民負責,並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反腐人治與法治的PK》是2008年12月1日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琳。該書主要介紹了探討了腐敗的本質和反腐敗制度的建設。作者簡介 王琳,曾擔任9年檢察官,現為海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兼任《政法網路輿情》執行主編,《法治...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有過法治與人治之爭,但在內容上與古希臘的法治大相逕庭,從發生學的意義而言,中國古代法家的主張也並演繹出近代和現代的法治理論。從一定意義而言,現代中國的法治理論只是西風東漸的結果。憲法形式體現 不論是把...
民主與法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法治若不以民主為實質和靈魂,若不是對人民民眾的全部社會權利與責任予以落實和保障,就難免成為少數人的特權,難免淪落為人治主義的強力工具。民主若不以法治為根本形式,通過系統的程式和規則落實為法制...
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儒家的人治主義對於維持封建社會的穩定起到一定作用。在現代社會倡導的法治,也需要建立在人治基礎上,需要重視人...
一、千年之爭:人治與法治的碰撞交鋒 二、理想型構:人治與法治的利弊優劣 三、百年探索:人治與法治的曲折歧途 四、正本清源:法治是治國之正道 為什麼把12月4日確定為國家憲法日?一、中國把12月4日定為憲法日的背景 二、為了確定...
《從人治到法治:粵商家族企業的治理》是2013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沆、李煒文。內容簡介 《從人治到法治:粵商家族企業的治理》基於豐富的數據與案例、點面結合呈現了新粵商家族企業的治理特徵,通過對知名粵商家族...
在公民法治教育的各對象群體中,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因其對未來中國法治化進程將帶來的重大影響,更應當成為法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法治是人類的一種政治理想,而且日益成為人類共同的理想。“法治”概念的出現,是對“人治”概念的一次...
《發展、人權與法治研究——加強人權司法保障》是2015年12月1日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汪習根、田洪恩。內容簡介 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法治比人治具有相當的可靠性、穩定性,更加的文明。法治也是現代文明國家的標誌。本書以...
” 他還在不同場合、從不同角度反覆批判了把一個黨、一個國家的穩定和希望“寄托在一兩個人威望上”的人治思想,不斷強調要“處理好法治和人治的關係”,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
第二部分從歷史變革的角度,分享中國歷史上秉公執法、懲惡揚善的歷史故事,引導學生體會中華民族對公平正義的不懈追求,同時讓學生明白這個封建專制歷史,有法律而無法治,是人治的表現。隨著我國歷史從專制走向民主,我國經歷了從人治到法制...
二是法律思維往往更側重於強調一種職業化的思維方式,為法律職業者所掌握運用,而法治思維更側重於強調一種治國理政的思維方式,是為執政者或者公權力的執掌者掌握運用的思維方式。所以,與法治思維所對立的是人治思維、特權思維,後者將...
從人治到法治 從人治到法治是一本2018年出版的圖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這種治理方式下,法律被認為是從屬於某一具體社會政策的工具,法治的基本標準和要求為實現特定的目標被放棄,導致社會失序,法治權威受損。這些方式植根於舊的關係思維、特權思維、人治思維中,與法治思維相悖,無疑都會損害到法律的確定性和...
無論是行政部門還是普通百姓,在法律面前一樣都要受其約束。2.法治與法制。後者強調的是制度這種實際存在物,且產生歷史早於“法治”。在“人治”時期也有法制,而“法治”則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民主意識的發展而出現的。
《明治金融風云:橫濱正金銀行的人治與法治》是2020年3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遲王明珠。內容簡介 在正金銀行的發展中,政府(大藏省)出於實現貨幣目標的目的,對正金銀行給予了大力支持,而同時又設法加強控制,大藏省、...
《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結構及人治與法治問題》是徐復觀所著作品,出自於《徐復觀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 我在這裡,想以孟子的政治思想作為儒家政治思想的一代表,略加分疏,以澄清若干誤解。【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作...
法治與法制既有聯繫也有區別。聯繫在於: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區別在於: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法制一詞,中外古今用法不一...
第一,法治一詞明確了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最高權威。在國家治理的方式上,有一個基本的區別,就是法治與人治的區別。①人治指統治者的個人意志高於國家法律,國家的興衰存亡,取決於領導者個人的能力和素質,人治不可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簡而言之,法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屬於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層面。與鄉規民約、民俗風情、倫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會規範相比,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範。法治與人治則是相...
第一編 法治的一般理論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 什麼是法治 法律至上是法治的要義 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 從“法平如水”談起 法治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小議民主 通過法治推進民主 依法治國需要進行科學規劃 法治與人治 法治是值得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