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主義,是儒家創立的中國古代治國理論,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儒家的人治主義對於維持封建社會的穩定起到一定作用,就是在現代社會倡導的法治,也需要建立在人治基礎上,需要重視人的道德發展,需要思想道德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治主義
- 創建者:儒家
- 適用時期:封建社會
- 現代領域:思想道德建設
人治主義
人治主義是儒家創立的中國古代治國理論,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儒家學說是由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重視“人治”。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
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繫。“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儒家的人治主義對於維持封建社會的穩定起到一定作用,就是在現代社會倡導的法治,也需要建立在人治基礎上,需要重視人的道德發展,需要思想道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