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吳世宦、李克強先後發表了兩篇法治系統工程方面的重要論文——《建立我國法治系統工程學的淺議》(吳世宦,《科技管理研究》雜誌,1981年第4期)、《關於法治系統控制過程的探討》(李克強,《潛科學》雜誌,1981年第4期)。1982年,中山大學成立了以吳世宦為會長,由教師、研究生、本科生共同組成的中國第1家法治系統工程研究組織——中山大學金字塔學社法治系統工程研究會,開展了一系列法治系統工程理論探索與套用實踐。羅輝漢則連續在《法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開展法治系統工程研究的芻議》(1982年第5期)和《略論法治系統工程的特點和方法》(1983年第4期)兩篇論文。1983年,吳世宦、何博傳、劉春龍發表了《電子計算機法律諮詢的構想與前景》一文,龔祥瑞、李克強發表了《法律工作的計算機化》一文;同年,常遠、馬深等在西北政法學院創辦了《探討:跨學科法治系統研究雜誌》編輯部團隊,以贈刊的方式在全國範圍內傳播法治系統工程研究成果,並得到了錢學森、吳世宦的大力支持,該雜誌發表了常遠的《從作為人體特殊穩態之“道”看〈老子〉中的法律思想》、趙旭東的《所有權的系統分析和國家所有權的問題》、韓文生的《關於法治系統的提綱》、Jean G. Talor(美國運籌學訪華代表團成員)的《簡介法庭系統刑事審判的電子計算機模擬》等多篇文章。1984年,錢學森與吳世宦合作發表了《社會主義法制和法治與現代科學技術》一文。1984年4月,中國政法大學成立了法制系統科學研究會,組織活動普及系統科學、數學、計算機科學方面的知識並開展法治系統工程探索。西南政法學院、中南政法學院也相繼成立了法治系統工程研究會。與此同時,李昌麒、周亞伯的《怎樣運用系統論研究法學問題》(《法學季刊》)、熊繼寧、段桂鑒的《試論在法學研究領域裡引進系統科學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學報》)、嚴存生的《運用系統論於我國的法制建設》(《西北政法學院學報》)等一些論文相繼發表。
進入21世紀後,又出版了《跨世紀的法治系統工程》(李紹新、張富強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法律:一個自創生系統》[(德)貢塔·托依布納:《法律:一個自創生系統》,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系統法學導論》(熊繼寧,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06年第1版)、《系統經濟法論》(孔德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等一批專著和譯著,並發表了一批論文,如:《我國經濟法治系統工程研究的世紀走向》(俞梅蓀,重慶:《現代法學》2000年第1期,“法治系統工程”專欄),《從系統自組織演化理論論中國法治進程中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衝突與協調問題》[程虎,六安:《六安師專學報》,第16卷第1期(2000年02月)],《論法律系統模型的構建》(王曉如,長沙:《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2期,第20~24頁),《社會主義股份法律制度之系統觀》[常遠,該文在理論界首次提出“三個代表”對應於“三個文明”),重慶:《現代法學》(西南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第22卷)第4期,“法治系統工程”專欄],《系統法學在中國——紀念全國首屆法制系統科學討論會召開15周年》[熊繼寧,北京:《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第21~33頁],《法律控制技術與社會正義的衝突——羅伯特·維納的法律通訊控制模型及其悖論》(熊繼寧,北京:《中國法學》,2001年第5期,第152~160頁),《人工智慧法律系統的法理學思考》[張保生,武漢:《法學評論》雜誌(雙月刊),2001年第5期(總第109期),第11~21頁;轉載於北京《複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D410)》,2001年第12期],《計算機輔助法律系統原型NBU-CALA的設計與實現》[乾紅華、潘雲鶴,上海:《計算機工程》,第27卷第8期(2001年08月),第128~129頁、第177頁],《〈法律知識專家〉多媒體網路教學系統》(幸莉仙、許坤、趙洋,北京:《高等農業教育》,2001年第8期,第38~49頁),《對我國法律法規檢索系統建設的思考》(彭建波,北京:《大學圖書館學報》,2002年第2期,第55~57頁),《用XML構造法律知識庫系統》[張榮進、陳遵德,貴州:《貴州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第3期,第32~35頁],《構築源頭治腐的法治系統工程》(尤俊意,上海:《上海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第44~48頁),《構建城市法治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想》(城市法治環境評價體系與方法研究課題組,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第12~18頁),《〈刑事訴訟法學網路課程〉的設計與實現》(楊建廣、蘇順開,廣州:《學術研究》,2002年第10期,第57~71頁),《從系統論的觀點看訴訟活動中的客觀真實與法律真實》[阮丹生、楊正彤,《法學雜誌》,2003年(第24卷)第3期],《綜合集成——民法典立法的科學思想》[馬新學(馬深),陳光亞主編:《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第13屆年會論文集),Global-Link Publisher, 2004年10月,第346~351頁],《信息系統安全等級評價法律模式研究》(馬民虎、喬雅輝,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第68~75頁),《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系統複雜性初探》[鞏獻田,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上海法制建設指標體系的理論和構想》(仇立平,上海:《社會》,2003年第8期,第4~13頁),《再析系統論在法學研究中的套用》(趙峻鐳,石家莊:《河北法學》,2003年增刊,第198~200頁),《交通法律法規智慧型信息檢索系統的實現》(張榮梅、李福亮,石家莊:《河北省科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第17~19頁),《基於詞典的法律案例自動歸類系統的開發》[官禮和、楊剛、李永禮,重慶:《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4年02月),第116~120頁],《法治及其兩種精神——兼論法治系統工程中自然法學與實證分析法學的統一》(鄧紅蕾、邱雲飛,蘭州:《蘭州學刊》,2004年第5期),《法律關係的綜合集成系統——證券投資基金法律關係的系統分析》(熊繼寧,北京:《比較法研究》,2004年第6期,第50~65頁),《科學發展觀的系統思考——兼析中央司法警官學院的發展定位》(霍憲丹,合肥:《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論自創生的環境法律系統》(亓光,南京:《江蘇環境科技》,2005年第2期),《高校學生管理法治系統及其實現》(姚建濤,濟南:《中國成人教育》,2005年第5期),《建構新形勢下大學生管理的法治系統》(王先江、莫良元,太原:《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7期),《醫療糾紛法醫學鑑定質量評價模型的建立》[劉艷、朱傳紅、劉良、樂虹,《法醫學雜誌》,第21卷第4期(2005年11月)],畢衛、張新、朱素芳:《江城“格線線人”在行動 為市民解難題》(武漢:《楚天金報》,2005年11月21日),黃磊策劃,塗亞卓、武頌、朱素芳撰稿:《格線化城管新模式試水江城》(武漢:《湖北日報》,2005年12月27日),《一個自組織法律系統的自我修正——〈公司法〉修訂與控制論》(劉哲昕,上海:《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第123~126頁),《“三位一體”機制變革辦案模式——廣州檢察官辦案:從人腦把關到電腦監控》(馬遠瓊、劉韜、鐘亞雅,北京:《檢察日報》,2006年02月24日,第9版),《關於建立綜合集成立法決策支持系統的構想》(熊繼寧,北京:《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6年第2期,第108~117頁),《基於Web的礦產資源法律法規管理信息系統設計》(王恆、韓作振、毛善君,濟南:《山東煤炭科技》,2006年第2期,第32~33頁),《系統論視野下中國古代的禮與法》(祖偉、馮雷,瀋陽:《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系統論視角下的“偵捕訴聯動”機制的法理評析》(廖萬里,《法學》,2006年第5期),《作為一個自創生系統的法律——盧曼和托依布納的法律概念》(王宏選,哈爾濱:《黑龍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187~189頁),《中國犯罪預防與控制領域的治安系統工程探索》[常遠、劉亞,聯合國亞洲遠東犯罪預防和罪犯待遇研究所(UNAFEI)“中國刑事司法高級官員研修班”(日本東京·2006年02~03月)交流資料,北京:《犯罪與改造研究》雜誌,2006年第10期,第2~10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推動司法鑑定管理系統工程的基本制度建設》[霍憲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務部司法鑑定體制改革工作辦公室召集的“司法鑑定規章制度立法研討會”(湖北武漢·2006年03月30日~04月01日)上的總結講話,北京:《中國司法》,2006年第8期,第90~96頁;重慶:《重慶司法鑑定》,2006年第5期],《案例推理在法律諮詢系統中的套用研究》[劉鑒澄、夏新恩,韶關:《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6年第6期,第28~30頁、第61頁],《科技法學觀與法制/法治系統工程——錢學森法制/法治系統工程構想研究》(熊繼寧,載陳光亞主編:《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版),《網路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安全探析——兼議法律與制度控制》(程琳,南昌:《科技廣場》,2006年第9期,第112~113頁),《從系統論看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建——兼論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係》(郭紅岩,載馬洪濤、李亮主編:《國際法學法理與實踐》,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法律如何可能:通過“二階觀察”的系統建構——進入盧曼法律社會學的核心》(賓凱,北京:《北大法律評論》,2006年),《系統法學研究方法評述》[鄒曉玫,惠州:《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2期(2007年04月),第29~33頁],《為“創新”立法是一項系統工程——簡評〈深圳特區改革創新促進條例〉》[周鳳婷,蘭州:《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第135~138頁],《關於建立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統的思考》,(翟潔君,北京:《中國司法》,2007年第9期,第78~80頁),《耦合型創新與法系統協同控制機制——信託法律制度創新的系統複雜性研究》[熊繼寧,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第52~60頁],《法律系統的自治——論盧曼對法律自治理論的重建》[杜健榮,長沙:《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系統法學視野下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何鐵軍,北京:《法學雜誌》,2008年第4期),《中國診所法律教育的課程要素與支持系統》[朱泉鷹、陳昌鋒,廈門《廈門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第1期(總第15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06月第1版,第266~287頁],《一個結合時態的法律規範推理系統TDWL'0》(張莉敏,濟南:《政法論叢》,2008年第5期,第81~84頁),《法律系統的自治——論盧曼對法律自治理論的重建》[杜健榮,長沙:《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2008年08月),第507~512頁],《法律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德)尼克拉斯·盧曼,杜健榮譯,北京:《研究生法學》,第23卷第5期(2008年10月),第119~128頁],《法律與社會的共同演化——基於盧曼的社會系統理論反思轉型時期法律與社會的關係》(杜健榮,長春:《法制與社會發展》,2009年第2期),《在法律框架下建構房地產管理信息系統》(陸建新,天津:《中國房地產》,2009年第2期,第79~80頁),《閃進法學大門的時代使者——談系統科學方法在法學中的運用》(鄭永流,載鄭永流:《轉型中國的實踐法律觀:法社會學論集》,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04月第1版),《我國當前環境資源立法中的不足——中國環境資源立法的系統思考》(薛惠鋒、張強,北京:《中國環境報》,2009年07月14日,第3版)等。系統方法已深深植根於法學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