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構成要素
- 定義:構成法這一系統現象的基本單元
法構成要素,是指構成法這一系統現象的基本單元。法是結構化的、系統的現象,具有多層次的等級結構,這種複雜的結構由法的構成要素有機結成。以不同的標準可以對法的構成要素作不同分解。從法與社會的關係方面看,法的構成要素有法律方面...
法律要素是指構成法律的基本因素或元素。一般認為,法律由 規則 、原則和概念三種要素構成。法律規則 (一)法律規則是採取一定的結構形式具體規定人們的法律權利、法律義務以及相應的法律後果的行為規則。(二)法律規則的種類:1.授權性規則與義務性規則;2.確定性規則、委任性規則和準用性規則;3.強行性規則與指導...
他在《人和國家》一書中認為,自然法的結構包含兩個要素(1)本體論要素。從根本上說,自然法是表現人類本性的常態或理性必然性的。這是來自神的永恆法,是不變的。(2)認識論要素,既然自然法是人對於永恆法的參與,那么它必然有賴於人的認識能力。認識能力越高,自然法就越完善。馬里旦關於自然法構成要素的...
新托馬斯主義法學突出代表者J.馬星旦提出的自然法構成要素之一。他說,本體論要素是自然法的第一基本要素。它指的是以人這一存在的本質為依據而發生作用的常態。自然法正是表現人的本性或本質以及根源於這種本質或本性的不變的必然性。由此看出,馬里旦的自然法論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論基礎上的。
犯罪構成由一系列主客觀要素所組成,其中的“要素”就是構成犯罪必需具備的條件(犯罪構成要素);各個要素之中又包含若干因素(犯罪構成因素)。簡而言之,若干因素組成一個要素,若干要素形成一個犯罪構成。犯罪構成不是各個要素的簡單相加,而是各個要素的有機統一;各個要素按照犯罪構成的要求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協調...
自然法的認識論要素是J.馬里旦提出的自然法構成要素。自然法的認識論要素新托馬斯主義法學最高代表者J.馬里旦提出的自然法構成要素之一。他說,自然法是一種不成文法,人們對自然法的知識是隨著人的道德良知的發展而一點一點增加的。人們迄今為止對它的認識是很不完備的,而且只要人類存在,它就將繼續發展並日臻精密...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可以包括行為主體、特殊身份、行為、結果以及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等,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對應。作為責任類型的構成要件要素基本上是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適法行為的期待可能性即屬於這一類。刑法條文中需要參照一般文化、社會評價的詞語屬於規範的構成要件要素。要件要素 (一)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與...
直到19世紀德國著名刑法學家費爾巴哈、施鳩別爾才明確把犯罪構成作為刑事實體法上的概念來使用。 現代意義上的犯罪構成理論,形成於本世紀初,德國學者貝林格首先提出了系統的犯罪構成要件理論,使構成要件上升為刑法總論的概念。貝林格認為構成要件是“犯罪類型的輪廓”,只包括客觀的、論述的要素,而不包括主觀的、規範...
違法構成是引起違法的法律後果所必備的法律事實系統。違法概念的具體化。主要解決違法由哪些必要條件構成的問題。包括下列法律事實(要件):(1)違法客體,即法律所保護的而為違法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係。(2)違法的客觀方面,即違法者的一定的危害社會的行為。(3)違法主體,即達到法定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的自然...
其主體、內容和客體,三者缺一不可,故又稱民事法律關係三要素。(1)民事法律關係主體,指參加民事法律關係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的人,即民事法律關係的當事人,一般為公民和法人,國家在特殊情況下也可成為民事法律關係的主體。(2)民事法律關係內容,指民事法律關係主體間的權利和義務;(3)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指民事法律關係...
法律文化的構成是指法律文化的基本成份及其結構。法律文化的基本成份,即是法律文化的構成要素;法律文化的結構,即是法律文化各要素相對穩定的排列組合關係。同法律文化概念一樣,關於法律文化的構成,學術界也存在很大分歧。大致有這樣幾種意見:①法律文化由法律認知、法律情感和法律評價三種成份為基本構成要素,法律文化...
構成要素 行政法律關係由行政法律關係的主體、客體、內容等要素構成。(1)行政法律關係主體 行政法律關係主體,又稱行政法主體,指行政法權利(職權)、義務(職責)的承擔者。行政法律關係的主體由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構成。行政主體是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並對其後果承擔責任的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與行政...
任何一個法制系統,都是由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等要素構成的,但不是它們的簡單相加,而是這些要素按一定規則構成有機整體。這種規則或構成形式就是法制系統結構,法制系統結構是內在的,人們看不見,摸不著,卻可通過概念、圖示等把它描述出來。在法制系統中,立法、司法、執法等要素是活動的,而結構則...
法律體系是內容,立法體系則是它的檔案表達形式,指的是法的外部結構。但兩者又是不同的,其主要表現是:法律體系構成的基本要素是法律規範,法律規範又按照所調整的社會關係和調整方法的不同而劃分為不同的法律部門。所以法律體系就是法律部門的體系。立法體系的構成基本要素是根據不同的制定機關和法律規範的效力的不...
構成要素 第一,立法體制。立法體制是指國家關於立法主體的組織系統、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和行使制度。中國的立法體制就是“一元兩級多層次”,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的主體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根據憲法62條和67條規定,全國人大的職權15項,其中立法權4項...
法的概念因為學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法實證主義者認為法是權威性制定(authoritative issuance)和社會實效(social efficacy)。而在法實證主義者中,區分法的概念有兩大類:以社會實效為首要定義要素的法的概念,以權威性制定為首要定義要素的法的概念。非實證主義者的法的概念中不僅以內容的正確性作為定義要素,...
法律權利結構,是指法律權利內部要素的構成。法律權利包括三個要素:(1)積極行為的權利,即權利人自己實施某種行為的可能性;(2)請求權,即權利人請求義務人履行法律義務的可能性;(3)要求保護權,即在義務人違法不履行義務時,權利人訴諸國家,要求保護權利的可能性。在三個要素中,積極的權利體現了權利主體在...
經濟法律關係是指經濟法主體在國家干預和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根據經濟法律規範規定所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係。經濟法律關係具有三個基本構成要素,即主體、客體和內容。(1)主體。經濟法律關係的主體亦稱經濟法的主體,是指參加經濟法律關係,依法享有經濟權利和承擔經濟義務的組織或個人。享有經濟權利的當事人稱為權利主體;...
(2)構成要素說 把期待可能性理解為故意與過失的構成要素。其面臨最大的批評是:故意、過失是對基本事實的認識,期待可能性則不涉及基本的行為事實之有無;期待可能性並不具有區分故意、過失的功能。(3)責任阻卻說 期待可能性既不是與責任能力、故意及過失並列的第三責任要素,也不是故意過失的構成要素,而應當...
(2)組成經濟法部門的法律規範都是經濟法律規範,而在調整經濟關係的規範性檔案中的法律規範不一定是經濟法律規範。當然,兩者有一定的聯繫,一方面,作為經濟法體系構成要素的經濟法部門中的經濟法律規範,一般通過調整經濟關係的規範性檔案表現出來; 另一方面,建立經濟法體系必然要求建立調整經濟關係的規範性檔案體系。經...
第二節 法的形式特徵 一、調整行為關係的規範 行為關係是法律的調整對象。法律通過對行為的作用來調整社會關係。法律的調控對象既是社會關係又是行為。對於法律來說,不通過行為控制就無法調整和控制社會關係。法律是以行為關係為調整對象的規範。法律的規範性。法律的概括性。法律的構成要素中以法律規範為主。法律規範...
法律規則是構成法律的主要元素。法律規則的上位概念是法律規範(法律規範可以分為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中國法學對法律規範和法律規則一般不作區分,可以通用,在中國法學中,法律規範通常有兩種用法,一是廣義的法律規範,指稱法律,它包括法律原則,法律概念,法律技術性規定和法律規則四個要素。一是狹義上的法律規範,...
法律的內部結構是規範性法律檔案的構成要素及其組合方式。包括形式結構和實質結構。規範性檔案的形式結構要素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其一是指規範性檔案所使用的語言文字、符號、數字和其他體現檔案結構的手段,如章、節、條、款、項、目的劃分等。這一層次的要素可以稱之為純粹的結構形式要素。其二是指規範性檔案的...
法的規範性,法較之其他社會規範在結構上更為嚴謹,為人們的行為設定了一種模式、標準或方向。一國、一地區的法律規範構成相互制約、有機聯繫的統一整體;每個規範不僅規定行為本身,而且對作出或抑制某種行為的情況和條件,以及違反此項規定的法律後果也要予以規定。法學上一般認為法律規範的構成要素主要是:“假定”...
根據有的法學著作,法律規範通常由3個部分組成,即假定、處理、制裁。它們構成法律規範的3個要素。假定 指適用規範的必要條件。每一個法律規範都是在一定條件出現的情況下才能適用,而適用這一法律規範的這種條件就稱為假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37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這個...
法律關係,是指法律規範在調整人們的行為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律上權利義務形式的社會關係。現實社會關係的主觀形式。就其主觀形式特徵而言,它屬於上層建築範疇,就其社會內容而言,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社會關係。其構成要素有三項:(1)法律關係主體;(2)法律關係內容;(3)法律關係客體。法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