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偉堂

法偉堂(1843年-1907年),字容叔,號小山,山東省膠州城東南法家莊人。系清末山東著名金石學家、音韻學家、方誌學家和教育家。法偉堂出身於書香世家,自幼受家庭薰陶,興趣廣泛,尤喜古文。1908年病逝於濟南。

基本介紹

  • 本名:法偉堂
  • 字號:字容叔
    號小山
  • 出生地:山東省膠州城東南法家莊
  • 出生時間:1843年
  • 去世時間:1907年
簡介,生平,年表,成就,作品,

簡介

法偉堂1889年中進土,授任知縣,繼改教職,選授武定府學教授,後因病辭職。當時,山東學使裕德一向器重法偉堂的學識及品行,極力向朝廷舉薦,朝廷授其國子監學正銜武定府教授。盛昱主管山東會考時,倡建青州海岱旌賢書院,並聘請法偉堂出任書院講席總教,歷時10餘年,培養造就了許多人才,聲望頗高。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應聘濟南師範教習所所長。1907年,山東巡撫楊士驤聘他參與《山東通志》總纂。1908年,病逝於濟南。

生平

法偉堂,字小山、膠州人;光緒十五年進士,官青州府教授;精研音韻之學,考訂陸德明《經典釋文》,多前人所未發。
法偉堂,先世本世襲濟南衛指揮;明成化間,有諱典者,官膠州學正,遂家焉。數傳至君八世祖若真、七世祖模,父子並有聲於時,行誼載入府州志。又再傳,有名見《國史·儒林傳》日坤宏者,於君為五世祖。自曾以下名不顯。
法偉堂是法坤宏的後代。同治九年充優貢生,光緒五年舉於鄉,十五年成進士。以知縣用,該就教職。直隸總督泗州楊公巡撫山東,初議建國文學堂,後改優級師範。其規模區畫,皆君所手定。楊公又議續修通志,延君與吳侍郎與宋君及葆田等,共成其事。
光緒三十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膠州法征君,卒於金泉精舍之西齋。春秋六十有五。士大夫無論新舊知交,鹹赴吊,相嘆惜日:“山東失一耆儒矣!”

年表

1879年(清光緒五年),貢生;
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應聘赴青州主纂《益都縣圖志》;
1889年中進士,遂任知縣,繼改教職。選授國子監學正銜武定府教授時,因病辭就;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應聘到濟南師範教習所任所長;
1907年,山東巡撫楊士驤聘他參與《山東通志》的編修,任總纂;
《經典釋文》《經典釋文》
1908年,病逝於濟南;

成就

一、撰《山左訪碑錄》
《山左訪碑錄》,法偉堂撰,宣統元年(1909年)刊。錄刻石目二十八種,包括鄭文公下碑、論經書詩、觀海童詩、鄭道昭題字九種(無細目)、仙壇詩、銘告、石人名、中明壇、飛仙室詩、大基山題字四種(無細目)、登雲峰山記、雲居館、天柱山銘、鄭文公上碑、四言詩、白駒谷。
二、纂修《益都縣圖志》
光緒《益都縣圖志》,法偉堂花費十年功夫纂修的一部以圖見長的名志。
始修於光緒十七年(1891),成書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歷時17年。主修,知縣兩任(前為張承燮,後為李祖年)。纂修,膠州法偉堂;校補,邑人孫文楷。光緒十三年(1887),益都知縣張承燮,認為前修縣誌“歷歲綿遠,板字漫漶”,遂產生了增修新志的念頭。光緒十七年(1891)正月十三,張知縣正式聘請在旌賢書院任主講的法偉堂為總纂,於旌賢書院開局修志。光緒三十年(1904)冬,法偉堂應濟南師範教習之聘,赴濟任職,此時志稿已完成十分之九。李祖年泰安轉任益都知縣後,見法偉堂所纂圖志將告完成,光緒三十二年(1906)五月,復請邑人孫文楷為之校補,在考試院再開志局,採取“邊校邊刻”的辦法,終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冬面世。志凡五十四卷首一卷,分裝十六冊。這部志書,其特色在於“圖”,為圖四卷,計四十二幅之多,且“圖”與“文”並重。
《益都縣圖志》《益都縣圖志》

作品

法偉堂精於音韻金石之書,著有《所訓館韻書》、《山左訪碑目》、《校勘說文解字》、《校勘經典釋義》、《校勘唐一切經音義》和《校勘列字》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