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

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

《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是陳小平創作的報告文學,首次出版於2018年12月。

《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通過挖掘古刺桐港史跡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事跡,再現宋元時期泉州作為世界貿易中心的繁盛圖景,描繪了一幅一千多年來泉州市港口發展變遷的城市畫卷,再現了這座“光明之城”的前世今生,蘊含著厚重的歷史古蹟與人文精神,講述了一個真實而又立體的泉州故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
  • 作者:陳小平
  • 文學體裁:報告文學
  • 字數:19萬字
  • 首版時間:2018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通過挖掘古泉州(刺桐)史跡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事跡,再現10至14世紀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最具代表性港口城市的繁盛圖景,表現泉州在宋元時期的歷史地位、海洋貿易傳統、社會文化特徵和國際合作友誼,歌頌了“一帶一路”背景下泉州人民向海而生的拼搏精神、崇尚科學的創新精神、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後渚古船
第二章 光明之城
第三章 聖墓
第四章 聖友之寺
第五章 開元雙塔
第六章 洛陽石橋
第七章 摩尼教寺
第八章 姑嫂傳說
第九章 祈風石刻
第十章 泉州神女
第十一章 瓷國明珠
第十二章 和平方舟
後記

作品鑑賞

陳小平在“前言”中將《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定義為“長篇學術體報告文學”,是因為“在學術成果的基礎上重構文學盛景”。“長篇學術體報告文學”的命名,在規範性方面雖然有待商榷,但書中的學術性不可否認。或許可以這樣認為,大量學術問題的討論正是該書亮點所在,反映了陳小平還原歷史的求真意識。如探討和辦析了後諸古船是進港還是出港,沉船的時間和沉船的原因等;泉州子城和羅城創建孰先軌後的考辯;靈山聖墓年代的考證;聖友寺和清淨寺的考辯及聖友寺建築年代;祈風起於何時等,並拋出問題讓讀者思考:洛陽江建浮橋的李寵是否為木蘭陂的李宏。這些問題都是圍繞著一個核心:“能否證明泉州是東方第一大港?”於是,《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就有了一條明確的線索,即用史實來論證和重現“元代東方第一大港",並以之串聯後褚古船、光明之城、靈山聖墓、聖友寺、開元寺等十二章,各部分以學術材料、歷史典籍作為佐證,既具有史志格局,文中又透露出嚴謹的學術精神。
《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結構規整,十二個章節像一座石拱橋的十二根柱子,而全書的主線就是橋上的路。整體上看,十二個章節各寫一處古蹟,可分可合,共同呈現一個歷史的關鍵節點,共同論證“泉州是元代東方第一大港”這一核心概念,像是一個總論點和十二個論據,比較符合學術論文的結構。作者不以時間為線索來結構全篇,而是以“一線串珠”的方式。“一線串珠”式結構往往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具體人文景觀的介紹,也有全景式的觀照。按陳小平的說法,“完整涵蓋了航海通商、城市建設、多元文化等古刺桐港的重要遺產類型,全面展了‘東方第一大港'的整體價值特徵”:同時結構上有一條主線和一個價值核心,做到不蔓不枝。具體來看,第一章以古船的發現和古船陳列館的落成為線索,偏向於“實”。對古船發掘的事跡的敘述,對莊為璣等人物的塑造,營造一種探秘的氛圍,拉開古刺桐港輝煌而神秘的歷史序幕。後面幾章,則逐漸增加“史”的比重,視角在學術探索與“史海鉤沉”之間切換。從第五章“開元雙塔”到第八章的“姑嫂傳說”,在這四章里,民間傳說、神話的比重明顯增多,文化、歷史、宗教、學術各個部分有機融合,敘述更加順暢,趣味性與專業性也能有機結合。如果按照歷史原本的時間線索來結構全篇,讀者會對宗教的傳播、文化民俗的流變、古刺桐港的發展等有一個歷史的整體感。
《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融合了散文、韻文、通訊、史志文獻、故事傳說於一體,這既是一部闡釋泉州歷史文化內涵的學術著作,也是一部記敘幾代學者學術生涯與人生軌跡的紀傳散文,還是一部關於泉州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傳說故事的文學讀物。每章前都有序詩和題詞,文內也有大量的詩詞、對聯,且這些詩詞的選擇和解讀都非常準確。然後,以學者事跡以及學術推論引入正題,中間穿插著歷史文獻與地域傳說。全書幾乎每章都會介紹一處泉州有代表性古蹟的前世今生,圍繞這個歷史文化古蹟,有嚴謹的歷史考古論證,有散文化的抒情語言,也有對其中歷史文化內涵的闡釋,還有相關民間傳說故事的點綴。作者利用不同的敘述風格,對應不同的文體,使每一章的起承轉合儘量變得順暢。如第三章“靈山聖墓”,張星娘對靈山聖墓的探訪是為“起”,學者對於靈山聖墓的年代考證是為“承”,靈山聖嘉的主人考證為“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為“合”。在“合”的部分,作者的敘述風格發生了改變,由原先的歷史文獻轉述,變為了對於歷史的讚嘆,對航海探索精神的情感抒發,轉換得很自然,形成一種文化散文的味道。
報告文學具有新聞性,尤其是帶有學術特徵的史志類報告文學,其文體特徵和內容的制約,使得《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語言顯得簡練、質樸、準確,但行文偶爾顯露出了作者的文采。“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古船發掘的訊息,像一朵盛開的花,香飄四海。參觀者絡繹不絕”“有一種精神叫執著,有一種精神叫鑽研”“從東塔到西塔,從西塔到東塔,我走了一次又一次。終於,我站在雙塔之間。泉州灣的海風輕輕吹來,似在講述著一個個遠古的故事”。人們不僅會強烈感受到古刺桐城厚重的歷史感,同時也能收穫一種融理性之美和文學之美的獨特藝術美感。
知識和語言二者結合、編排的圖文並茂,都是《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可讀性的重要因素,其中較吸引讀者的是生活化的泉州故事的講述。主角是泉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它曾風華正茂,也曾歷經滄桑,它多元開放富有魅力,也將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走向更廣闊的未來。但作者塑造的不單單是一座城市的形象,在城市之中還有一代學人,還有為文物的發掘做出貢獻的工作人員,更有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泉州人民。城與人,古與今,自我與他者,相互映證,相互發掘。以學者和普通工作者為形象的敘事在全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這一方面與“學術體”的定位有關,一方面也為整部作品增添了生活化的質感。正是那些對學術孜孜不倦的學人,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普通工作者的努力下,那深埋海泥的古船才得以重現昔日的輝煌,古城址、靈山聖墓、聖友寺、開元雙塔等等古蹟的身世與它們背後的歷史才得以昭告。
這些人物的塑造與描寫是必要的,他們在《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中,充當“實”的因素。那么對他們的講述就不能只是客觀地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寫,更不能讓人物“書面化"。作者要想“立”住這些人物,就不能像寫新聞報導或學術文章一樣,而要盡力展現“生活化”的場景,“生活化”的語言,與“生活化”的趣味。作者確實是這樣做的。在第一章“後諸古船”中,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莊為現聽了,和林祖良相視而笑。他們心照不宜,都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忽然,莊為璣腳底打滑,一個趔租。林祖良眼疾手快,連忙把他抱住。史其敏及時按下快門,定格這一經典瞬間”“莊為璣拿著造船簿,眼睛都直了,看了又看”“莊為璣不忘戴上一頂草帽”,等等。文中對莊為璣教授田野調查,請教老船工,鼓勵學生的敘述,都生動有趣地呈現了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學者形象。以莊為璣和莊景輝教授為代表的人物,幾乎每一個章節都會出現。他們即使是在闡釋學術問題時,也都加人了一些生活化的描寫。作者在敘述歷史與涉及比較專業的學術問題時,需要一個“轉述”的過程。比如鄭和下西洋的歷史部分,是需要有一定的專業解讀,才能讓人信服,因此在敘述這段歷史之前,會有一段引人,如“莊景輝從研究泉州的鄭和行香碑開始,進而研究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後面才是鄭和下西洋這段歷史的內容。學術交流還隱藏著一個“問與答”的場景,一種爭鳴的,競爭的趣味,這其實也是“生活化”的因素。
作者在講述泉州歷史時融入了大量傳說故事:如開元寺桑樹白蓮,萬壽塔姑嫂傳說,洛陽橋蔡襄建橋,弘一法師三度到訪草庵,天后宮媽祖傳說,德化玄女官靈姑託夢等。這些具有民間色彩的,地域性濃厚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從人文角度豐富了泉州深厚的歷史。它們雖然多為超自然現象、宗教信仰、神秘故事,是“不可信”的,大多數並非歷史的真實。但這些民間傳說的“核心內容是耕作播種、治病救人、鋪路搭橋、祈風祈雨,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正是這些“不真實”,反映了某種精神的“真實",反映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真實”。它們於代代相傳的傳說中透出生命力,它們也在流傳中變得“艱難而沉重”。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不斷推進,泉州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煥發出新的精氣神。如何向世界展示自己,講好本土的故事,中國的故事,是作家的時代使命。《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對“非虛構”文體中的思辨性、文學性、現實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而泉州這座城市,也將在更多的故事講述中變得越來越清晰。

作品評價

福建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石華鵬:歷史文化是這本書的心,學術就是它的肉,文化散文是這本書的皮。有時候,互用文體,會產生很有魅力的文章。

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ISBN
出版時間
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
陳小平
作家出版社
9787521203042
2018年12月

作者簡介

陳小平,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2012年榮登中國好人榜,獲第九屆“泉州青年五四獎章”、福建省第32屆優秀文學獎、福建省第五屆民間文學獎、泉州市優秀文學獎等,著有長篇報告文學《萬裏海疆第一灣》、長篇報告文學《向海而生》、長篇傳記文學《湄洲灣建港第一人蕭碧川》及《土坑村古建築群營造技藝》等,現供職於泉州市泉港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