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聖墓

靈山聖墓

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跡,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靈山景區內。

據明代何喬遠《閩書》記載:唐武德年間(618-626),穆罕默德遣四賢徒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沙仕謁、四賢我高仕傳教泉州,卒葬靈山。葬後是山夜光顯發,人異其靈聖,故名曰聖墓,山曰靈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山聖墓
  • 地理位置:泉州靈山景區
  • 長度:2.15米
  • 寬度:1.10米
  • 高度:60厘米
  • 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詳細介紹,

基本信息

1988年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兩墓並列,墓冢用花崗岩雕刻,蓋分三層,呈階梯狀,通高60厘米;底 層長方形,長2.15米、寬1.10米,四面浮雕蓮瓣紋;中層素麵;頂層呈券形,長1.55米。墓蓋底下為覆蓋墓坑的石板。
靈山聖墓
據碑文記載,墓上原有亭,早圮。墓上現卷棚歇山式花崗岩石亭系1962年重建。穆罕默德遣四賢徒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沙仕謁、四我高仕。

詳細介紹

墓地周圍北、東、西三面依陡壁用塊石砌築高約3米的半圓形擋土牆,依牆建仿傳統木結構形式的花崗岩石構墓廊,平面如馬蹄形。前檐廊共10柱9間,左右對稱,中央3間屋蓋略高起,形成主體,左右為從體,象徵中央廳堂3間及左右廊廡各3間。廊柱上下兩端偏細,頗似織布的稜子,有石礎。古建築專家稱之為棱形柱,這種“梭柱”最早見於公元四世紀時中原地區的建築物中。後檐廊柱貼近擋土牆設立,直柱,無石礎。共15柱,比前檐多5柱,即在3間“廳堂”及左右相鄰2間“廊廡”的後檐柱每間中央增設1柱,以減小橫楣跨距,便於用短而直的橫楣趨就建築體形的弧線轉折。
靈山聖墓
墓廊內、外豎歷代碑刻7通。正中為伊斯蘭曆722年齋月阿拉伯文重修聖墓碑,左側有《鄭和行香碑》。此外,尚有清康熙三年(1664)福建汀邵延等處總兵官陳有功、陸路提標左協中軍游府陳美,乾隆十六年(1751)夏必第,乾隆四十八年(1783)孝廉郭拔萃,嘉慶二十二年(1817)署福建全省提督軍門、漳州總鎮馬建紀,同治十年(1871)欽命提督福建全省陸路軍務執勇巴圖魯江長貴等重修聖墓碑。
聖墓一側的開闊地是宋元時期來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公墓及明清時期伊斯蘭式石墓,上刻伊斯蘭教常用的“雲月”圖案或《古蘭經》片段。
墓前方有一天然巨石,風吹欲動,手推能晃,故稱“風動石”,是福建省三個風動石之一。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題刻“碧玉毬”三個大字,後人又勒上“天然機妙”四個字,成了泉州一景“玉球風動”。
千百年來,這座伊斯蘭教聖墓一直受到歷代泉州人民和穆斯林的保護,它是我國極為珍貴的伊斯蘭曆史文物,成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蘭教傳播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