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高甲戲

高甲戲是閩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福建省閩南方言地區和台灣、金門及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聚居地。音樂曲牌屬南音系統。
高甲戲孕育於明末清初,早期只是一種化裝遊行演出,在民間樂曲的伴奏下作即興表演。後來發展成專業戲班,因主要演宋江的故事,被稱為“宋江戲”。清中葉,藝人們吸收了其他藝術門類的表演形式,再次發展成有文有武的“合興戲”,突破了專演宋江戲的局限。清末,又吸收了徽劇、江西腔和京劇的藝術表演形式,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閩南地方戲曲,始稱高甲戲。
高甲戲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獨樹一幟的劇種,它的地域特徵明顯突出,操閩南方言泉州腔,演唱南音,吹奏南樂形成本地區具有很強欣賞性的大劇種,承載著地方文化的諸多精華。所創立的傀儡醜(木偶醜)表演藝術的獨持性,是其他劇種少有的,它演時活潑風趣,舞蹈性極強,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湧現出“柯賢溪、許仰川、施純送、陳宗熟、林賜福、”等閩南名醜。培育出中國戲劇“梅花獎”優秀演員。
1949 年以來,高甲戲《連升三級》、《鳳冠夢》、《金魁星》、《金刀會》、《上官婉兒》等劇目接連引起轟動,在中國戲曲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高甲戲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曾多次到香港、菲律賓、新加坡、台灣、金門進行訪問演出,它不僅深入到閩南人的精神世界,且是維繫大陸、台灣、東南亞華人華裔的一條重要情感紐帶,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