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吳氏大宗祠是一處祠堂建築,屬於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東觀西台坐落於鯉城區塗門街西段,東觀西台吳氏大宗祠原是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進士吳龍征的府第,因其官至東觀侍讀、西台御史,其第因而得名。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晉江人吳魯(肅堂)殿選狀元,泉州吳氏宗親共議興建府級吳氏大宗祠,吳龍征九世孫吳朝銓慨然以其第之前三進改建為泉府五縣吳氏大宗祠。東觀西台是泉州市現存的少有的四進五開間明清建築。該建築占地近1700平方米,規模宏大,結構嚴謹,記憶體多方清代重要碑刻,是泉州僅存的明代官邸和清代規模較大的府級宗祠建築,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宗祠是凝聚民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1992年經市政府論證,該建築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吳氏大宗祠
- 地區:泉州
- 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類型:祠堂
東觀西台,歷史介紹,
東觀西台
東觀西檯曆經數百年風霜,受自然與人為的一系列破壞,破損至為嚴重,與改造後的塗門街鬧市通衢很不相稱。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倡議下及海內外宗親的熱心支持下,東觀西台吳氏大宗祠於破土重修,並於日前完工通過驗收。東觀西台吳氏大宗祠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復,修復後的東觀西台基本上保持原有面貌,仍為四進五開間木構古建築,總面積1180平方米。在修復過程中,有關部門曾在吳氏大宗祠舊址上發現一口元代古井,並發現若干文物。
歷史介紹
吳龍征:明·萬曆十一年癸未(1583年)進士、 翰林庶吉士、監察御史,因其官任東觀侍讀、西台御史,故稱“東觀西台”,明、清沿襲為地名。清代狀元吳魯亦居此。
晉代衣冠南渡,中原吳氏南來散居晉江一帶很多,支脈繁多(據現今初步調查散居泉州境內吳氏人口達30多萬人)。
清·光緒年間,泉州各地吳氏宗親共議興建府級合族吳氏大宗祠,吳龍征的九世孫吳朝詮慨然將“東觀西台”第宅前三進獻出,留後一進自居。於是族人在1890年4月開始改建,由於清末民不聊生,籌建工作進展緩慢,歷時5年。當建至第4年,晉江錢頭村人吳魯(字肅堂)以光緒庚寅一甲一名進士殿選狀元,為閩南吳姓千百年來所未有,族人額手稱慶,遂加速完成宗祠建築,並於祠前豎起狀元旗桿。由於吳魯從翰林院修撰,典試陝西,後又督安徽學政,稽延5年,至1895年才衣錦還鄉,於是狀元大會族親,並在大宗祠舉行春祭典禮。而後吳狀元親自為大宗祠撰書《溫陵合族吳氏祠堂記》,經刊刻後與原有由西埔村清光緒乙丑恩科舉人吳拱震所作《溫陵吳氏大祠堂記》、進士吳增作文吳拱震書寫的《東觀西台族史和吳氏大宗祠》三碑並立於大宗祠內。宗祠正廳有一匾額《狀元宰相》係為南宋·狀元吳潛所立。吳潛以四子分四溪後裔散居南安、晉江一帶。吳潛是南宋大詞人,著有《履齋集》等。卒後墓葬在南安境內,由此吳氏大宗祠為其立匾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