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沿溪山白毛(尖)茶因主產于樂昌九峰山脈沿溪山區域、茶葉芽尖及葉背均披上薄薄的一層白毛而得名。
沿溪山白毛尖茶屬烘青綠茶,具有外形肥壯、色澤綠潤、茸豪披露,香氣清新馥郁,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鮮爽回甘的品質。
1、外形特徵:沿溪山白毛尖茶的乾茶外形肥壯、茸毫披露、條索粗壯、色澤綠潤鮮活。
2、香氣特徵:沿溪山白毛尖茶的茶香清新馥郁、香氣持久。
3、滋味特徵:沿溪山白毛尖茶滋味鮮爽、回甘味強。滋味往往與香氣密切相關,香氣好的滋味通常較好。
4、湯色特徵:沿溪山白毛尖茶的湯色嫩綠明亮。
5、葉底特徵:沿溪山白毛尖茶的葉底芽葉肥壯、嫩綠明亮。
營養價值
產地環境
沿溪山白毛(尖)茶是經多代人辛勤焙制精煉的茶中名品,其特有品質的形成,是與生產地域密不可分的。
沿溪山白毛(尖)茶的產地九峰山脈崇山峻岭,西臨武江,北至田頭水,屬南嶺山脈,植被茂密,泉水涌流,蒸汽上升,雲霧繚繞,四時不絕。也就形成九峰山雲霧多、濕度大、雨水充沛、晝夜溫差大的氣象特徵,造就了生產沿溪山白毛(尖)茶的優越自然環境,有利於茶葉內含物質的積累和芳香物質的合成,也保證了沿溪山白毛(尖)茶特異品質的形成。
產地與沿溪山白毛(尖)茶的質量特色具有如下關係:
一是雲霧多,太陽直射時數少,在春茶生產期間(3—4月),基本上每天雲霧繚繞,全年有霧天氣超過100天,這種獨特的小氣候滿足了茶樹喜歡漫射光和陰濕的習性,而周邊其它產區不具備這樣的地理氣候條件。雲霧反射了太陽光中的長波光,透過了短波光,促進了茶樹葉片內胺基酸和芳香物質形成,構成了沿溪山白毛(尖)茶茶葉肥壯、葺毫披露、湯色嫩綠、葉底明亮、茶香馥郁、滋味鮮爽回甘的特色。
二是雨水充沛,相對濕度大,九峰山脈年平均降雨量1596.5毫米,年相對濕度80%,茶葉生長主要靠自然降雨,茶葉生產季節(3—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十分有利於茶樹新梢的生長。
三是晝夜溫差大,九峰山脈晝夜溫差達10℃,積累大於消耗,加之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使沿溪山白毛(尖)茶芽壯葉厚、水浸出物多、胺基酸含量豐富等特點。
四是年平均溫度偏低,九峰山脈地處粵北高寒山區,年平均氣溫16.6℃,特別早春升溫速度慢,茶葉持嫩性好,品質優。
五是九峰山脈層巒疊峰,山高谷深,茶樹生長於400米至800米高度的山坡,使沿溪山白毛(尖)茶的胺基酸含量高,滋味鮮爽。
六是九峰山脈地處北回歸線以北,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99座,森林覆蓋率達80%,生態環境保護良好,茶樹種植區域內無任何污染源,空氣非常清新。土壤以紅、黃土壤為主,表土有機質層厚度達20厘米,土層厚度達80厘米,表層有機質含量大於3%,全氮大於0.1%,平均PH值5.1,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濕潤。生長在這樣環境下的茶葉新梢粗壯、葉色綠而葉質厚,芽葉開展慢,持嫩性強,使沿溪山白毛(尖)茶具有外形肥壯、茸毫披露、湯色嫩綠、葉底明亮、茶香馥郁、磬香高雅、滋味鮮爽回甘的品質特色。在山清水秀生長的沿溪山白毛(尖)茶具有獨特的質量特色。
歷史淵源
沿溪山白毛(尖)茶種植歷史悠久,已超過1200年。被尊為“茶神”唐代
陸羽與樂昌結下了茶緣,約唐德宗
貞元五年(789年),茶聖陸羽在廣州任職期間,對所飲用的韶州茶(當時韶州茶的重點產區在樂昌)十分讚賞,便專程從廣州來到韶州樂昌縣考究白毛茶,親自上山摘茶,遍訪各處茶山,有其在樂昌西石岩洞內壁題“樞室”二字為證(據《韶州府志》記載:“陸羽題名並鐫樞室二字余襄公有記。”又《樂昌縣誌》載:“有陸羽題名墨跡在焉。”)。陸羽在《茶經》輯錄全唐名茶中記載:“嶺南茶生韶州,其味極佳。韶州生黃茶,產於韶州各縣,成以樂昌為貴。”這樣樂昌白毛茶便在《茶經》中占有一席之位,隨後自然成為帝皇的貢品。
明代的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樂昌有白毛茶,茶葉微有白毛,其味清涼。”
民國十六年(1927年),陶鑄參加廣州起義不久,回湖南搞兵運工作路過樂昌沿溪山時,喝了幾碗當地老百姓泡的白毛茶後,爬山涉水30千米仍不口乾舌燥。於是沿溪山白毛茶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續修的《樂昌縣誌》記載:“茶即茗,郭璞曰:早採為茶,晚採為茗,色有毛茶、古老茶、果子茶等,白毛茶產於大山中,葉有白毛故名,味清而香,為紅茶、綠茶所不及,大山處處有之,以瑤山所產為最。”稱“白毛茶有通鬼神之奇功”。
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中山大學農學院羅溥鍒教授來樂昌考察白毛茶,為免與外地茶種混淆,而定名為“樂昌白毛茶”。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積極扶持沿溪山白毛(尖)茶的發展。為發展樂昌白毛茶和充分利用沿溪山得天獨厚的種茶地理環境,造福百姓,1956年,時任中南局第一書記兼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鑄在樂昌視察時指示,創辦沿溪山茶場,墾荒種茶。其後,他不僅於1956年、1958年、1963年三次親臨沿溪山茶場關懷和指導白毛茶的生產與發展,而且還從廣州指派茶葉專家與農藝師到茶場指導生產。
1965年,在全國茶樹品種工作會議上,樂昌白毛茶被推薦為全國21個優良茶樹良種之一,福建、湖南、江西、四川、安徽等省均有引種。
1985年3月,經農牧漁業部批准,樂昌白毛茶再次被認定為全國茶樹良種。福建省茶葉研究所利用引種的樂昌白毛茶品種仿製當地名茶,與當地名茶相比,發現樂昌白毛茶具有許多獨特之處。四川省茶葉科學研究所評價認為:“樂昌白毛茶內含物質十分豐富,茶樹芽葉的各項理化指標均高於四川中葉群體種。”
生產情況
2004年,沿溪山白毛尖產量為116噸,產值為1792萬元。
2005年,沿溪山白毛尖產量為178噸,產值為2617萬元。
2006年,沿溪山白毛尖在遭受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而造成山體滑坡、部分茶樹被毀的情況下,產量152噸,產值為2304萬元。
2007年,沿溪山白毛尖種植面積1000公頃,產量為310噸,產值為4565萬元。平均每公頃產值4.5萬元;最高等級的茶葉——“茶王”產量1000千克,在市場上的售價不低於6000元/千克,產值超過600萬元。
產品榮譽
2006年1月,沿溪山白毛尖茶被廣東省企業文化研究會品牌專業委員會、廣東省品牌分析服務中心授予廣東省著名品牌稱號。
2007年5月,“霧翔”牌沿溪山白毛尖茶被韶關市農業局推薦為廣東省名牌產品。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沿溪山白毛尖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廣東省樂昌市境內的九峰山脈。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樂昌白毛茶。
(二)立地條件
海拔400米至800米,坡度≤25°的山地;土壤為黃壤或紅壤土,pH值4.5至6.5,土層厚度≥55厘米,有機質含量≥2.0%。
(三)栽培管理
1.苗木選擇:採用扦插繁殖的方式進行育苗,種苗必須選用生長健壯、根須正常、無檢疫性病蟲害的茶苗。
2.茶樹種植:
(1)定植時間:2月份或11月份。
(2)定植密度:單行種植:每公頃苗數≤7.5萬株;雙行種植:每公頃苗數≤9萬株。
3.茶樹修剪:幼樹3次定型修剪,投產茶樹則在每年春茶採摘後修剪。
4.土壤管理:每3年對茶園土壤進行一次深耕壓綠填埋山青、農家肥等有機肥改良土壤。
5.施肥:每公頃每年施優質有機肥≥2.5噸。
6.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摘
1.採摘時間:3至4月。
2.採摘方法:提手采,嚴禁捋采和抓采。
3.鮮葉要求:一芽一葉初展至一芽三葉初展,芽葉完整、新鮮、勻淨,不夾帶頭蒂、茶果與老葉。
(五)加工工藝
鮮葉攤放→殺青→揉捻→毛火烘乾→攤涼回潮→足火烘乾→包裝→成品。
1.鮮葉攤放:厚度≤15厘米;時間8至12小時,每3小時輕翻一次。
2.殺青:採用連續滾筒式。
3.揉捻:輕揉搓條。
4.毛火烘乾:風口溫度115℃至125℃。
5.足火烘乾:風口溫度90℃至100℃。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徵:外形肥壯、色澤綠潤、茸毫披露,香氣清新馥郁,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鮮爽回甘。按產品質量要求分為特級、一級、二級。
級別項目
| 特級
| 一級
| 二級
|
外形
| 嫩綠披毫
| 綠潤顯毫
| 黃綠嫩
|
香氣
| 清香馥郁持久
| 栗香持久
| 茶香純正
|
滋味
| 鮮爽
| 鮮醇
| 醇和
|
湯色
| 嫩綠明亮
| 綠明亮
| 黃綠明亮
|
葉底
| 嫩綠明亮
| 綠明亮
| 黃綠
|
2.理化指標:茶多酚25%至37%,兒茶素18%至22%,咖啡鹼3%至5%,胺基酸≥2%,水浸出物≥38%。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沿溪山白毛尖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廣東省樂昌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沿溪山白毛尖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