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是魨魚類(俗稱河豚魚)及其它生物體內含有的一種生物鹼。該毒素經腹腔注射對小鼠的LD50為8μg/kg。曾一度被認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強的非蛋白類毒素。河豚毒素的化學性質穩定,一般烹調手段難以破壞。中毒後也缺乏有效的解救措施。河豚毒素純品的國際市場價每克可達21萬美元,具有極高商業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豚毒素
- 分子量:319
- 分子式:C11H17O8N3
基本簡介,毒素作用機制,預防措施,臨床表現,診斷鑑別,疾病治療,治療原則,用藥原則,
基本簡介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是氨基全氫喹唑啉型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所發現的毒性最大的神經毒素之一,可高選擇性和高親和性地阻斷神經興奮膜上鈉離子通道。河豚毒素是小分子量、非蛋白質的神經性毒素,其毒性比劇毒的氰化鈉還要高1250多倍,0.5mg即可致人於死命。河豚毒素對腸道有局部刺激作用,吸收後迅速作用於神經末梢和神經中樞,阻礙神經傳導,從而引起神經麻痹而致死亡。其具體作用機制是通過與鈉離子通道受體結合,阻斷電壓依賴性鈉通道,從而阻滯動作電位,導致與之相關的生理活動的阻礙,主要是神經肌肉的麻痹,河魨毒素對呼吸和心血管的抑制是對中樞和外周神經共同作用的結果。河豚毒素對熱穩定,鹽醃或日曬均不能使其破壞,只有在高溫加熱30min以上或在鹼性條件下才能被分解。220℃加熱20-60min可使毒素全部破壞。TTX中毒潛伏期很短,短至10-30min,長至3-6h發病,發病急,如果搶救不及時,中毒後最快的10min內死亡,最遲4-6h死亡。
毒素作用機制
河豚毒素毒理作用的主要表征是阻遏神經和肌肉的傳導。除直接作用於胃腸道引起局部刺激症狀外,河豚毒素被機體吸收進入血液後,能迅速使神經末梢和神經中樞發生麻痹,繼而使得各隨意肌的運動神經麻痹;毒量增大時會毒及迷走神經,影響呼吸,造成脈搏遲緩;嚴重時體溫和血壓下降,最後導致血管運動神經和呼吸神經中樞麻痹而迅速死亡。TTX可選擇性地抑制可興奮膜的電壓,阻礙Na+通道的開放,從而阻止神經衝動的發生和傳導,使神經肌肉喪失興奮性。此後,多數研究工作都是圍繞著TTX阻斷可興奮組織的Na+通道而展開。河魨對TTX具有抵抗力和免疫性。河豚毒素的結合位點位於鈉離子通道內高度保守的成孔區域(P-loop),該區域有與TTX高度親和的芳香性胺基酸。如果該區域出現由芳香性胺基酸向非芳香性胺基酸的胺基酸置換,就會顯著影響它與TTX結合的靈敏度。在對河豚毒素沒有免疫力的生物體內,鈉通道的α-亞基上存在河魨毒素的受體,河魨毒素與α-亞基門孔附近的胺基酸殘基結合,阻止鈉離子進入細胞內,引起河豚毒素中毒。
預防措施
河豚毒素對熱穩定,於100℃處理24h或120℃處理20-60min方可是毒素完全破壞。在烹調過程中河豚毒素是很難除去。因此:加強河豚魚知識宣傳,了解毒性,避免誤食或貪其美味但處理不當而中毒;河豚毒素性質較穩定,因此集中進行深埋或進行無害化處理,禁止出售;對於某些毒性較小的河豚魚品種應在專門單位由有經驗的人進行加工處理之後製成罐頭或乾製品用於食用。
臨床表現
1.胃腸症狀:食後不久即有噁心、嘔吐、腹痛或腹瀉等。
2.神經麻痹症狀:開始有口唇、舌尖、指端麻木;繼而全身麻木、眼瞼下垂、四肢無力行走不穩、共濟失調,肌肉軟癱和腱反射消失。
3.呼吸、回流衰竭症狀:呼吸困難、急促表淺而不規則紫紺,血壓下降,瞳孔先縮小後散大或兩側不對稱,言語障礙,昏迷,最後死於呼吸、回流衰竭。
診斷鑑別
診斷依據
1.有進食河豚史,多在1/2-3小時內發病,同食者也有類似症狀出現。
2.典型的臨床表現。
3.心電圖檢查:示不同程度的房室傳導阻滯。
4.動物試驗:取患者尿液5毫升,注射於雄蟾蜍的腹腔內,於注射後1/2、1、3、7小時分別觀察其中毒現象,可作確診及預後診斷。
疾病治療
治療原則
1.催吐、洗胃、導瀉、排除毒物。
2.套用吸附劑減少毒物的吸收。
3.輸液、利尿促進毒素的排泄。
4.拮抗毒素作用。
5.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提高組織對毒素的耐受性。
6.對症支援治療。
用藥原則
1.一般病例以用藥框限“A”為主。
2.對出現呼吸麻痹者,可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給予人工輔助呼吸。
3.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出現高度房室傳導阻滯者,可行心臟起搏術。
4.對呼吸、回流衰竭者,應注意加強對症支持治療,必要時可套用新特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