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河烏巴爾幹亞種雄鳥額、頭頂、後頸、上背暗灰色,具蒼白色端緣;下背至尾上覆羽石板灰色,具隱現的暗色斑紋。翅深灰色,羽衣外翈具石板灰色羽緣。尾羽褐灰色。眼圈灰白色;眼先、耳羽棕褐色。頦、喉、胸白色;腹、脅濃灰色沾黑灰色;尾下覆羽灰褐色;腋羽、翅下覆羽褐色,羽端灰色。雌鳥與雄鳥形態相似。幼鳥額至尾上覆羽暗石板灰色,羽緣黑褐,形成鱗狀斑紋。翅羽黑褐,具灰色外緣及灰白色端緣。頦至胸污白色,具灰色細點斑,胸部較著;腹、脅灰褐,腹中央污白沾土棕色。虹膜暗褐;嘴黑色;跗蹠和趾成鳥暗褐、幼鳥淡黃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56-70g,♀52-55g;體長♂158-200mm,♀158-196mm;嘴峰♂16-19mm,♀16-19mm;翅♂8098mm,♀79-90mm;尾♂60-64mm,♀55-61mm;跗蹠♂26-29mm,♀27-28mm。 (註:雄性——♂;雌性——♀)
生活習性
棲息活動于山間河流兩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從不遠離河流而飛往他處,也很少上河岸地上活動,遇驚及受到干擾時,亦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飛,遇河流轉彎處亦不從空中取截徑飛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潛走。主要在水中取食,以水生昆蟲及其他水生小形無脊椎動物為食。
單個或成對棲息活動於1500米以上的山間河流中,沿河流上下飛行,從不到河流兩岸的樹上停息。成對活動時,常一個在前邊飛,另一個緊隨其後飛去,邊飛邊發出“喳-,喳-”的叫聲,飛行緊貼水面直線飛進,每次飛行50米左右就停落大石上並很快跳入水中覓食,在石上停息時常有屈腿下蹲、點頭,翹尾動作,遇驚時飛行速度較快,發出急促的“喳.喳.喳.喳.”聲順原活動方向飛去或折轉向相反方向飛去。
在河流淺水處涉水向亂石縫中尋食,深水處則潛水鑽入大石縫中尋食。潛水能力很強,可在流速每秒為5—8 社的水流中逆水前進。主要以動物性食物為食,食物有蟲蛹、蝗蟲和其他昆蟲碎片;一般為雙翅目、鞘翅目和積翅目昆蟲及幼蟲。
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洲的中部和南部,包括比利時,法國,伊比利亞半島,巴爾幹地區,義大利,西西里島和希臘。
繁殖方式
每年4—7月繁殖,一年一窩。營巢於急流邊的石隙中,巢呈半球狀,巢高出水面2米左右,外徑100mm、深40mm,巢材為草根、草莖、羊毛、紙片、苔蘚、樺樹皮、闊葉樹葉子及一些蕨類植物;每窩卵4—5枚,純白色,23枚卵平均重4.54g,大小平均26.5mm×19.2mm;由雌鳥孵卵,孵卵期16—18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育雛期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