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災害,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政治,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歷史文化,地名由來,文物古蹟,風俗民情,本土方言,風景名勝,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設
南海郡 ,和平屬南海郡龍川縣。
和平縣城新區
隋朝開皇十一年(591年),設
循州 總管府,龍川縣併入河源縣,和平屬循州總管府河源縣。
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復設循州,析河源設石城縣,和平屬循州石城縣。貞觀元年(627年),石城縣併入河源縣,和平屬循州河源縣。天授二年(691年),循州改稱雷州郡並設雷鄉縣,和平屬雷州郡雷鄉縣。天寶元年(742年),雷州郡改稱海豐郡,和平屬
海豐郡 雷鄉縣。乾元二年(759年),海豐郡改稱循州,和平屬循州雷鄉縣。
宋朝開寶四年(971年),雷鄉改稱龍川,和平屬龍川縣。宣和二年(1120年),龍川縣改稱雷江縣,和平屬循州雷江縣。紹興三年(1133年),復稱龍川縣,和平屬循州龍川縣。元代循州升路,和平屬循州路龍川縣。
和平縣城主幹道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併入惠州,和平屬惠州府龍川縣。正德十三年(1518年),御史、南贛巡撫王守仁(王陽明)率師平定現和平屬浰源(浰頭)、上陵等處農民起義(史稱
浰頭起義 ),遂奏朝廷設和平縣治。經核准割龍川縣屬和平,仁義、廣三圖(都)和河源縣屬惠化圖以及江西龍南縣鄰界一里以內的地域,設立縣治。正德十五年(1520年),縣治所建畢,始立學、擇賢設治,並沿用原龍川縣和平圖的和平峒之“和平”兩字為縣名,始定為和平縣,縣城設在原和平圖的和平峒羊子埔,即現陽明鎮。崇禎六年(1633年),析和平縣屬惠化圖建立連平州。另割河源縣轄地忠信圖補入和平縣,屬
惠州府 。
清代及民國期間,境內無變更。
1949年1月1日,在和平縣屬青州山塘成立連(平)和(平)縣人民政府,屬九連地委。6月2日,成立和平縣人民政府(宋列、水溪、太湖3鄉分割給連平),屬東江行署(也稱專員公署)。
1958年11月,與連平縣合併稱九連縣。1959年2月,縣政府遷往忠信後,稱連和縣。
1960年7月6日,縣政府遷回陽明鎮改稱和平縣,屬
韶關專區 。
1962年6月,與連平縣分立,恢復和平縣,屬
惠陽地區 。
行政區劃 區劃詳情(2021年)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和平縣,位於
廣東省 東北部、
東江 上游、粵贛邊境的
九連山 地區,東連
龍川縣 ,南鄰
東源縣 ,西毗
連平縣 ,北與江西省
龍南市 、
定南縣 接壤。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4°41′—115°16′,北緯24°05′—24°42′之間。境域東西橫距53.5千米,南北縱距61千米,總面積2292.0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和平縣境內九連山地勢較高,山巒疊翠,屬丘陵山區縣。西部、中部及西北部屬山區,北部、東部及東南部多丘陵。谷底沖積平原則零星分布於縣內各地。境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座,最高峰
風吹蝴蝶 嶂海拔1272米,位於浰源國營黎明林場與連平縣交界處,最低點位於東水鎮成村村東江水下游江底,海拔72.2米。北部及西北部山地地勢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南部和東南部地勢較低,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帶。全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逐漸向東南傾斜。
氣候 和平縣地處粵北九連山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期較短、生長季長、季風明顯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9.7℃,最冷月平均氣溫10℃,最熱月平均氣溫27.5℃,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8.6℃,極端最低氣溫-4.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717.1毫米,降雨集中期為2-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89%;年平均相對濕度80%,最小相對濕度10%;無霜期長,年平均無霜期308天;全年日照1666.3小時,日照百分率38%;年平均風速1.9米/秒,最多風向為NNE風;年平均蒸發量1479.8毫米;年雷暴日數73.2天。主要氣象災害有低溫陰雨、暴雨洪澇、乾旱、寒露風及低溫凍害等。
和平縣城
水文 和平縣境內河道屬
珠江 大流域,縣內流域面積2284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一級河
浰江 1條,總長128.26千米;二級河
魚潭江 、和平水、
定南水 3條,共長111千米;三級河2條,總長53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浰江河,從西至東流經境內浰源、熱水、合水、陽明、公白、彭寨、林寨、東水等鎮,長128.26千米,流域面積1677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1.96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和平水、魚潭江水、油竹壩水、彭寨水、長塘水、定南水等。
自然災害 和平縣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低溫、冰雹、霜凍、土石流、滑坡、崩塌等。低溫和霜凍多發生在每年農曆11月份至來年2月份;地形高差較大、鬆散層較厚山地斜坡常發土石流、滑坡和崩塌災害;旱澇發生較為頻繁。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9年末,和平縣有耕地面積2.07萬公頃。
2020年末,和平縣集體林區總面積329.91萬畝,其中林業用地270.34萬畝,占81.95%;非林業用地59.56萬畝,占18.05%。有林地236.69萬畝,占87.55%;疏林地2017.5畝,占0.07%;未成林造林地15.73萬畝,占5.82%;灌木林地11.6萬畝,占4.29%;無林地6.09萬畝,占2.25%,專用苗圃地160.5畝(不含臨時育苗地)。商品林172.11萬畝,占63.66%,生態公益林98.23萬畝,占36.34%。
生物資源 和平縣域內植物種類有900多種,有珍稀植物桫欏及一些珍貴的中草藥材,是國家級山烏桕採種基地。野生動物有200多種。
廣東和平黃石坳省級自然保護區
礦產資源 和平縣礦產資源豐富,礦種較齊,經統計,全縣礦產分為9類24種。鋼鐵基本原料礦產有鐵礦;有色金屬礦產有銅、鉛鋅、鎳、鈷、金、銀、鎢;稀土金屬礦產有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放射性礦產有鈾礦;冶金輔助原料礦產有螢石礦、白雲岩;化工原料礦產有
黃鐵礦 、磷礦、鉀長石;燃料礦產有煤;建築材料有石灰石、花崗岩、硬砂岩等;其它非金屬礦產有
水晶 、
陶瓷土 、
沸石岩 、膨潤土、
黑曜岩 等。具有工業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產主要有離子吸附型稀土礦、陶瓷土、螢石、白雲岩、石灰石、膨潤土、黑曜岩、地下熱水、鈾礦等。
人口 2019年末,和平縣有戶籍人口56.08萬人,總戶數15.13萬戶。2020年末,和平縣有常住人口35.39萬人。
2011年末,和平縣轄區有總人口53.94萬人,常住人口37.84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47萬人,城鎮化率27.7%;另有流動人口18.2萬人。總人口中,男性27.7萬人,占51.3%;女性26.3萬人,占48.7%;14歲以下13.2萬人,占24.5%;15—64歲34.9萬人,占64.6%;65歲以上5.9萬人,占10.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53.8萬人,占99.7%;有畲、壯、回等少數民族,共1722人,占0.3%;其中畲族1608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3.3%。2011年,和平縣人口出生率13.8‰,人口死亡率4.9‰,人口自然增長率8.9‰。
經濟 綜述 2023年,和平縣地區生產總值為135.22億元,同比增長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86280萬元,同比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362369萬元,同比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為703546萬元,同比增長3.6%。
深圳福田(和平)產業轉移工業園
2022年,和平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9億元、農業總產值43.1億元、全社會工業增加值14.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6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1億元、稅收收入4.8億元;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至29509元、19845元,同比增長2.4%、6.7%。
2021年,和平縣地區生產總值為127.87億元,同比增長2.1%,兩年平均下降1.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54954萬元,同比增長4.2%,兩年平均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26843萬元,同比下降12.0%,兩年平均下降14.8%;第三產業增加值為696924萬元,同比增長9.1%,兩年平均增長4.1%。三大產業結構比由上年同期的19.1:27:53.9調整為20:25.6:54.4。人均生產總值36153元,同比增長2.2%;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完成96.43億元、6.2億元,實現稅收收入6.86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19元,同比增長8.6%。
第一產業 截至2022年10月,和平縣境內設有
燈塔盆地 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平片區),建有獼猴桃、腐竹、絲苗米、油茶(跨縣集群)等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22年糧食種植面積31.89萬畝、總產量達12.63萬噸。
和平縣腐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2021年,和平縣完成2021年農業總產值完成39.8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93元,同比增長13.2%。完成撂荒耕地復耕複種4.1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1.66萬畝。獼猴桃省級現代產業園建成使用,獲得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十大科技創新示範園稱號。新增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家、縣級4家,培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1個。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7個,貝墩鎮(豆製品)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和平獼猴桃等14個農產品入選“粵字號”農業品牌目錄。
第二產業 2022年,和平縣福和產業園北擴工程和大壩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產業園區用地整治提升行動第一年度盤活存量產業用地889.33畝、第二年度第一階段落實整治提升139.6畝。黎水食品、圖志科技等項目順利投產,和平藥業搬遷以及可穿戴飾品產業園、高嶺土高新材料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新簽約廣東中成新型建材、德鴻科技等一批投資超億元項目。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20家,新增規上工業企業4家,實施技改企業4家。
2021年,和平縣全社會工業增加值完成15.8億元,工業園工業增加值完成13.3億元。福和產業園北擴工程和大壩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瑞祥科技、朗軒眼鏡等項目建設有序開工,廣東睿創生物材料、冠卓精密模型等一批項目加快投產。全年實現簽約項目18個,動工項目16個、投產9個。
第三產業 2022年,廣東供銷天業(和平)冷鏈物流產業園加快建設,縣級物流倉配中心建成使用;印象新天地商業綜合體主體工程完成建設;電子商務交易額同比增長21.12%,新增限上商貿企業9家。
和平縣印象新天地商業綜合體
2021年,和平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8億元,同比增長7.7%。全年入縣旅遊人數69.29萬人次,旅遊總收入5.35億元。和平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0.98億元,同比增長2.69%,各項貸款餘額122.32億元,同比增長13.46%。
交通運輸
2021年12月10日,京港高速鐵路
和平北站 開通運營。2021年,和平縣謀劃梅河韶高速、河惠汕高速北延項目,推動國道G238線鴨塘至興隆中橋段、省道S253線青州至熱水段改建項目動工,推進大環城公路二期、國省道升級改造等重點交通項目建設。繼續完善和平北站配套設施,發展城鄉智慧公共運輸,打造多元交通方式無縫換乘的立體交通樞紐。實施農村公路路網聯接工程,繼續創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推動“四好農村路”市級示範鎮建設,林寨至合水旅遊公路和下車至竹園、新聚至恆大花海、長塘至秀河等4條公路創建市級“最美農村路”。
政治 (註:截止至2022年7月)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21年末,和平縣有義務教育學校42所(公辦41所,民辦1所),其中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1所、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12所、完全國小16所(教學點134個)、特教學校1所(培智類)。中學6所,學生人數總計10932人;國小9所,學生人數21271人。
2022年,和平縣新增優質高中學位3000個、幼稚園學位360個;高考本、專科入圍率均位居五縣二區第一,獲“河源市高中教學質量綜合管理一等獎”。2021年度省政府對縣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排名全市前列。
高中階段學校名錄 (含)國中學段學校名錄 特殊教育學校名錄 科學技術 2021年,和平縣重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家,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全縣高新技術企業存量達1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15家。
文化事業 2021年,
和平縣圖書館 、文化館總分館及龍湖公園流動圖書館建設加快推進。縣圖書館合水圖書館分館建成使用。
和平縣文化館 由國家三級館提升為國家二級館,1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原省級一級站1個、二級站9個、三級站7個)被評為省級一級站標準9個,二級站標準8個。截至2021年末,已建成圖書館分館12個、服務點26個,文化館分館17個。
和平縣圖書館、文化館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和平縣境內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45個,其中二級甲等綜合醫院1所,二級乙等綜合醫院2所,專科醫院3所(含民營),疾病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機構1個,慢性病防治機構1個,鎮級衛生院17個(含4箇中心衛生院)。病床總數879張,其中公立衛生機構739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6張,固定資產總額為0.8億元。各類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365人,其中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10人,執業醫師(含主任)270人,執業助理醫師244人,註冊護士498人。
和平縣人民醫院
2019年10月14日,和平縣中醫院新院揭牌。2021年2月,和平縣人民醫院綜合樓(二期)擴建、縣婦幼保健院新院、和康醫院完成建設,縣疾控中心公共衛生實驗大樓及縣人民醫院傳染樓擴建項目動工建設。
縣屬醫療衛生單位 社會保障 2021年,和平縣實現新增就業崗位4815個,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103 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293人,促進創業人數174人,創業帶動就業人數48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8%。城鄉居民醫保待遇、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困境兒童救助和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進一步提高。縣醫療保障事業管理中心正式運行,醫保智慧型化、便民化紮實推進。全縣企業參加養老保險19623人,城鄉居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218878人,失業保險12966人,工傷保險23483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19元,同比增長8.6%。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御史
王守仁 (王陽明)平定浰源(現和平浰源鎮)池仲容農民起義後,奏疏朝廷而置縣,縣城設在和平峒羊子埔(今陽明鎮),命名為和平縣。
文物古蹟 截至2018年8月,和平縣已發掘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120多處,不可移動文物有517處。
林寨建築群 ,位於和平縣林寨鎮興井村,屬於清代古建築群。2015年12月,林寨建築群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序號59)。
和平縣林寨建築群
浰東小築 ,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下車鎮石含村,為近代名人徐傅霖故居。浰東小築始建於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建成於中華民國十年(1921年),有大大小小的房子共有48間,門額上有時任農林總長谷鐘秀的題匾“浰東小築”與對聯。
淞滬抗日和籍烈士紀念碑 位於陽明鎮東山路南端,為紀念參加1932年淞滬抗戰犧牲的和平籍烈士而建,是全國兩座淞滬抗日烈士紀念碑(館)之一,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和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風俗民情 和平縣地處九連山區東麓,建縣之初人口稀少,多為江西、福建等地遷入的客民,經長期雜居,主客文化、風俗互相影響、融合,形成嶺南
客家 特色。
和平縣圖書館、文化館
和平縣居民勤勞儉樸,樂善好施,不畏強暴,富有正義感和反抗精神。居民多聚族而居,長期以來多信奉佛教與道教。清末,基督教、天主教相繼傳入,信徒不多。居民中不少人的宗族、區域觀念較濃,迷信風水、命運。
新中國成立後,廢除封建制度,並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的普及,宗族、區域觀念、醜陋習俗不少已被摒棄,人民立意創新,簡化禮節,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
本土方言 和平話是
客家方言 的一個分支,但與客家方言的代表梅縣話有明顯的差別。它至今還保留著一些古漢語的成分,如入聲,古語詞"(tuk‘〕、履(c‘iak 1 )、(it I )、[k'U22)、(ciak‘〕、消(要)( f iau 22 )、?(j;;ip ‘〕、[fut1) "等。對和平話,研究得尚不深入。如古聲調在和平話中的分化情況,就只能描繪個輪廓。辭彙方面,和平話中許多字詞是有聲有義而無字的。對這種字詞的本字的考證,也只是零星探索。語法方面,對它的歷時性發展及其與國語的共時性差別,也不能說明全貌。
風景名勝 熱龍溫泉
熱龍溫泉 ,位於和平縣熱水鎮,是“國家級4A景區”“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中國環境藝術示範基地”,獲批為省級旅遊度假區。
熱龍溫泉
陽明公園
陽明公園 ,位於和平縣城東山嶺。公園內建有陽明博物館及和平縣博物館,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共設立了
王陽明 專題展館,歷史文化展館,紅色記憶展館和非遺展館。公園內安放了陽明先生大型雕像、陽明文化石刻詩文等。
陽明公園
翠山竹海
翠山竹海 ,位於和平縣上陵鎮翠山村,距縣城20千米,竹林面積近15萬畝,範圍覆蓋粵贛兩省五鎮,是華南地區最大的毛竹林。
粵贛古道
粵贛古道 ,舊時縱跨九連山粵贛物流的主要通道之一,和平段多為主幹道,里程38千米,保存較完好15千米。
粵贛古道和平段
水背古村
2023年12月18日,水背古村陽明文化旅遊區獲批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水背古村為廣東省內首個以“陽明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景區。為“中國傳統古村落”。水背村有豐富的陽明文化遺址,包括王陽明明朝巡檢司舊址、陽明古榕、陽明古井等,還有竹編技藝、袁氏剪紙、舞香火龍、鳳凰燈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著名人物 名人摘錄 榮譽稱號 2018年9月25日,和平縣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9年8月,和平縣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2021年8月27日,和平縣被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為第四批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2022年7月,獲選為廣東省“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省級試點縣。
2023年9月,和平縣被省委平安廣東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平安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