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撈是一種古老的麵食品種,大約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多在北方人家尤其山西民間和陝北流行,在不同的地方名稱有些不大一樣,有叫河撈麵的,有叫床子面的,有叫餄餎面的,還有叫壓河撈或叫軋河撈的。河撈麵結構緊密、粗細均勻、長度適宜、筋柔利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撈
- 主要原料:麵粉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副作用:無
- 儲藏方法:即用即食
- 分類:白面河撈、蕎面河撈
基本介紹
有的“河撈”還可以用來待客,算是比較講究的家常飯。過去,商家或大戶人家多食漏面。漏面如同漏粉,用大葫蘆鑿眼為炊具,大多為一個眼。陝西人在外地商號中當廚師,以漏面技藝高而出名的大有人在。雜糧產區的居民,幾乎家家都有這類炊具。
有的家庭隔幾天總要吃頓“河撈”,謂之“改善生活”。過去,普通百姓吃的河撈,大多用高粱面或玉米面加豆面或加榆皮面製成。蕎麥產區則用養面製成的河撈,配上羊肉澆頭,調以陳醋,味道確實獨特。條件好的人家吃的河撈,多用“二合面”或“三合面”製成,既有營養,又易消化,配以葷素澆頭,非常可口。
製作
口味
栲栳和河撈
灘狀的了。而河撈可用多種面做成,白面、豆面、蕎面、高粱面甚至玉米面都可以做。不過有些面由於粘合性差,過去不少地方要加榆皮面(榆樹皮磨的面)或者加粉面來加強粘合性,用特製的木床中間挖成圓洞,下面釘個鑽了許多小漏孔的鐵片,把面搓成與圓洞粗細差不多的面柱,放進圓洞中,上面再用活塞樣的壓柱加壓使其成為細條狀,可以蒸著吃,也可以煮著吃。
許多人知道這兩種麵食,一種是捲成小圓筒狀的,一種是細長又圓的麵條。但是為什麼叫“栲栳栳”和“河撈”呢?原來栲栳兩個字的偏旁都是木字,本來栲栳是指用柳條編成的圓狀形容器,形狀像斗。過去在農村里多用來盛物,有的也做從井裡提水的水斗。莜麵栲栳的形狀很像這種容器,所以老百姓就把這種吃食叫做“栲栳”。而“河撈”如按照字面是無法解釋的。其實原本是“餄”(音河樂)兩個字,又叫“餄漏”,在民間讀成了“河撈”,由於“餄”這兩個字寫起來麻煩,許多人不認識,所以人們就寫成了“河撈”。但是在字典和詞典里是找不到“河撈”的,只能找到“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