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概況
2012年9月25日,“中原經濟區小麥玉米兩熟高產高效協同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河南農業大學舉行。中心自2012年5月組建以來,成為中原經濟區小麥、玉米生產發展的智囊團和高產高效的引領陣地,並代表河南省申報參評面向區域發展類的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自2012年10月以來,分別經過教育部和財政部組織的形式審查與會議(網路)評審、會議答辯、現場考察與專家諮詢委員會評審等多個環節,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成為14個國家首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
該協同創新中心有效整合了相關創新要素,聚集了一大批優秀創新人才,將以科技、人才優勢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中原經濟區建設,探索政產學研用協同服務行業和區域發展的科學模式。
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公布“
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畫”(即“
2011計畫”)的首批入選名單,總計14個高端研究領域將獲得優先扶持。其中,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主要協同單位包括: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河南省農科院等。
據了解,目前全國總計培育了167個協同創新中心,由高校牽頭,聯合了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等優勢資源。167個申請經過三輪嚴格認定,最終只有14箇中心成為“2011計畫”首批國家協同創新中心。
河南農業大學作為地方高校,其牽頭的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能夠首批入選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是河南高校科技工作的重大突破,也可以說是河南高教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協同單位
名稱變化
2012年9月25日——中原經濟區小麥玉米高產高效協同創新中心
2013年3月8日,答辯結果公布——中原經濟區小麥玉米兩熟高產高效協同創新中心
2013年04月11日,“2011計畫”首批入選名單——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
政策支持
為確保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順利通過,在河南創建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中實現突破,河南省政府專門下發了《關於大力支持中原經濟區小麥玉米兩熟高產高效協同創新中心建設與發展的意見》(豫政[2013]17號),從人事政策、專項經費、基地建設、項目平台和社會服務五個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1、人事政策傾斜。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編辦、教育廳負責,把該中心作為協同創新先行先試的特區,在人員編制、高層次人才引進、歸國人員選聘、二級教授崗位設定、職稱評審、特崗生計畫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2、專項經費支持。由省財政廳、教育廳負責,從2013年開始,根據國家政策和該中心實際需要,每年安排專項建設經費3000萬元,連續支持4年,用於該中心學科及其團隊建設、人才引進、國際學術交流、聯合培養研究生等。
3、基地建設支持。由省教育廳、科技廳、國土資源廳、農業廳和鄭州市政府等負責,從政策和資金兩方面給予支持,對該中心的鄭州新區教學科研實驗示範基地和海南南繁育種基地進行升級改造。
4、項目平台支持。由省科技廳、教育廳、財政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等負責,在省級重大(點)項目安排、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台建設方面給予該中心大力支持。
5、社會服務支持。由省農業廳負責,各級農業部門密切配合,進一步深化政產學研用合作,推進該中心合作基地升級改造,並對該中心科技人員參與各地經濟建設、農業產業化、服務企業與農戶等工作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和物質、精神獎勵。
目標定位
創新中心將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小麥玉米兩熟作物產前、產中、產後重大科學技術需求為牽引,以小麥玉米兩熟高產高效為目標,重點開展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資源高效利用、綠色儲藏與高效加工等技術協同攻關,創新機制體制,最佳化整合資源,匯聚創新團體,不斷提升小麥玉米的科技創新能力、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全力打造區域特色鮮明、開放有序、運行高效的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成為現代糧食產業拔尖創新人才和卓越技術人才的培養基地、科技創新的依託基地、高新技術的孵化基地、發展戰略的研究基地和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
人才引進
2014年3月26日,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和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定,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受聘河南農業大學,擔任由該校牽頭的“2011計畫”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學家。科技部國家支撐計畫專家組成員、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
馬國輝同時受聘中心崗位專家。
此前,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已聘任著名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程順和擔任小麥首席科學家,聘任美國著名玉米遺傳育種學家、前美國玉米遺傳學會主席
托馬斯教授擔任玉米首席科學家,此次袁隆平受聘水稻首席科學家,這是河南糧食協同創新中心人才梯隊建設再獲突破,也標誌著中心在小麥、玉米等優勢作物研究的同時,將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研究納入新的戰略目標,實現中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科學研究協同發展。
創建背景
“2011計畫”又稱為“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畫”,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兩項重點工程之後第三個體現國家意志的戰略性計畫。“2011計畫”首批認定的14個國家協同創新中心分別由14所高校牽頭,其中9家牽頭高校是985高校、2家是211高校。河南農業大學作為地方高校,其牽頭的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能夠首批入選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是河南高校科技工作的重大突破,也可以說是河南高教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國家“2011計畫”啟動以來,省教育廳按照國家的總體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在廣泛調研、深入討論的基礎上,將落實高校協同創新計畫寫入《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並會同省財政廳聯合印發《河南省關於實施高等學校協同創新計畫的通知》及實施方案,遴選建設13個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並下達專項引導性建設資金9500萬元(10個自然科學領域協同創新中心,每個800萬元;3個文化傳承類協同創新中心,每個500萬元)。首批13個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匯聚了17所高校、20家科研機構、25家大中型企業和6個省轄市政府等方面的資源,涵蓋了面向科學前沿、面向行業產業、面向國計民生和面向文化傳承4個領域,牽頭高校都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授予權,代表了我省高等教育的較高水平。今年,我省批准成立的省級高校協同創新中心有10個,分別由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南科技大學、河南師範大學和中原工學院等牽頭。
按照河南省教育廳、省財政廳出台的實施方案,河南省高等學校協同創新計畫從2012年開始實施,四年為一個周期。從2012年開始,建設30~40個協同創新中心,通過高等學校與國內國際創新要素之間的深度合作,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為確保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順利通過,在我省創建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中實現突破,省政府專門下發了《關於大力支持中原經濟區小麥玉米兩熟高產高效協同創新中心建設與發展的意見》(豫政[2013]17號),從人事政策、專項經費、基地建設、項目平台和社會服務五個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歷史沿革
2012年9月25日,河南首個高等院校協同創新中心——中原經濟區小麥玉米高產高效協同創新中心在河南農業大學揭牌成立。
2013年1月13-15日,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在京組織專家對2012年度高校申報認定的協同創新中心進行了專家初審。本中心成為35個通過初審的協同創新中心之一。
2013年3月8日,2012年度“2011計畫”會議答辯結果公布,中原經濟區小麥玉米兩熟高產高效協同創新中心等17個協同創新中心通過答辯。
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公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畫”(即“2011計畫”)的首批入選名單,4大類總計14個高端研究領域將獲得優先扶持。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通過認定,成為首批14個協同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