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電信學院

河南科技大學電信學院

河南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洛陽工學院電工教研室。1978年洛陽工學院成立自動化系,並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電工技術師資班)。1981年招收工業自動化專業本科生,1985年招收計算機套用本科生。1997年成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河南科技大學成立後,2002年9月,由原洛陽工學院自動化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等合併組建成立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科技大學電信學院
  • 前身:洛陽工學院電工教研室
  • 專職教師:117人
  • 博士學位:48人
學院簡介,專業介紹,教學名師,院長致辭,精品課程,改革創新,教材建設,

學院簡介

學院現有一支學歷與學淵結構最佳化、富有潛力的教學科研團隊。專職教師117人,其中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52人,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58人,具有博士學位48人,在外攻讀博士學位教師12人。
學院下設自動化系、計算機系、通信工程系、電子科學技術系4個系和1個面向全校公共教學的計算機基礎教學部,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物聯網工程等7個本科專業,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國家級特色專業,自動化專業是省級特色專業,電子信息工程是校級特色專業。有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和信息與控制實驗教學中心等3個教學實驗機構。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是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是中央與地方共建特色實驗室、校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河南科技大學電信學院
學院現有“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計算機套用技術”、“計算機軟體與理論”、“電力電子與電氣傳動”等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是教育部博士點立項建設學科,現為河南省重點學科和河南省特聘教授設崗學科;“計算機套用技術”為河南省重點資助重點學科和河南省特聘教授設崗學科;“電力電子與電氣傳動”為河南省重點學科。上述6個學科除招收國家計畫碩士研究生外,均可受理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具有高校教師碩士學位培養和招生資格,也可招收和培養控制工程和計算機技術領域工程碩士。
在科研基地建設方面,學院有智慧型技術與系統河南省重點學科開放實驗、洛陽市信息處理與智慧型系統實驗室、洛陽市生物識別工程技術中心、洛陽市信息產業孵化基地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等5個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腦與認知研究所、軍工技術研究所、文物保護與數位化研究中心3個校內研究機構,學院內部設立9個院內實驗室,主要從事信息科學領域內的套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研究。
學院始終堅持深化教學改革,最佳化課程結構,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已連續多年在國內外各種學生設計大賽中屢屢得獎,培養了一大批信息科學與技術的高級專門人才。
學院制訂了新的發展規劃,開始實施新的發展戰略,全院師生正滿懷信心為創建教學研究型學院闊步前進!

專業介紹

自動化專業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需要,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創造能力,掌握電工技術、電子技術、控制理論、自動檢測與儀表、計算機技術與套用、網路技術等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能在運動控制、過程控制、電力電子技術、信息處理、管理與決策等生產和研究領域從事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運行等研發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主要專業課程有: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理論、電力電子技術基礎、計算機網路、電機與拖動、檢測與轉換技術、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電器控制、計算機控制技術、過程控制系統、運動控制系統等。畢業生能夠掌握較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工程設計和研究開發能力。
自動化專業現有教師3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高級實驗師2人,講師1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6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20人,另外在讀博士5人,在讀碩士3人。有專業實驗室9個(包括電路實驗室、電子技術實驗室、控制原理實驗室、電機與拖動實驗室、電力電子實驗室、檢測技術實驗室、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實驗室、過程控制實驗室、樓宇自動化實驗室),有設備450餘套,價值320餘萬元。
工業自動化專業是工程套用技術型專業,自動化控制、自動化生產一直是各生產領域中的重要研究課題,在工業技術發展的各個時期中,自動化技術一直是融合最新控制理論、套用最新技術成果、體現最高技術水平的技術領域。自動控制領域是一個飛速發展、各領域知識結合非常緊密的專業。
本專業深入貫徹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更新為先導,主動適應國家及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突出專業特色與人才培養特色,以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為核心,以專業基本建設為基礎,以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為重點,開展專業建設,實現“套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
本專業的建設目標是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工作為中心,積極開展教學、科研工作,抓住機遇,與時俱進,實施人才戰略,加快專業建設和科技創新步伐,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建立“厚基礎、寬專業、重實踐、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強化工業自動化專業特色。注重基礎、能力、素質的培養,確保教學質量。以“規模、質量、特色、社會效益”為總目標,結合自動化專業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充實、完善現有本科自動化專業,加快實驗室及實踐、創新教學支持系統建設。適時擴充新專業,提高辦學規模和效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逐步提高教師學歷水平和科研能力。今後3-5年,將以本科教育為主,並依託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及自動化裝置、模式識別碩士點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將自動化專業建成規模適中,特色鮮明,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數量充足、水平高;有較好的辦學條件和先進的教學手段;教學過程規範,專業改革力度大,教學改革成果顯著;學術水平高,學生創新能力強,教學質量高;專業特色鮮明,畢業生就業率高,社會聲譽好。使自動化學科專業逐步成為河南科技大學中具有明顯特色和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學科專業。最終達到省級特色專業驗收標準。
在實踐性教學方面,本專業大幅度提高有利於能力培養的,有利於綜合素質提高的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性在實驗教學中所占的比例,同時充分注意將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到實驗教學內容中以及實驗教學內容與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結合、延伸。配合實驗教學內容改革,建立新的實驗教學運行機制。尤其是要全面實施開放式實驗教學。開放式實驗教學是很能體現“以學生為本”教育教學理念的現代實驗教學模式。從教學具體過程和內容的要求上,不僅僅實驗室是開放的,實驗內容也必須是開放的。以此為因材施教,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各種能力,在時間、空間、知識、個性等方面提供廣闊領域。
電氣及其自動化
河南科技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是在自動化專業30多年辦學歷史的基礎上設立的本科專業,本專業按照“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強化能力,提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培養適應社會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牢固掌握電工技術、電子技術、電力系統自動化、自動檢測與儀表、計算機技術與套用、網路技術等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能在電氣工程、電力系統、電氣傳動自動控制、電力電子技術、工程管理與決策等領域從事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運行、科技開發等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套用創新型高級專門人才,以適應我國新時期建設智慧型電網的需要。
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主要專業課程有電磁場、電機學、電力系統分析、電力系統監測與控制、工廠供電、電力電子技術基礎、自動控制理論、計算機網路、檢測與轉換技術、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電器控制、計算機控制技術、電氣傳動自動控制系統、電路、電子技術等。畢業生能夠掌握電氣工程領域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全面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工程設計和技術開發能力。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現有教師3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人,高級實驗師2人,講師1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4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6人。建有智慧型電力系統實驗教學中心和信息與控制實驗教學中心,建有電路實驗室、電子技術實驗室、控制原理實驗室、檢測技術實驗室、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實驗室等專業基礎實驗室和電力電子技術實驗室、電力系統調度自動化實驗室、輸配電網實驗室、數位化變電站實驗室、新能源發電實驗室等專業技術實驗室,實驗設備2000餘套,設備總值3000餘萬元。
本專業深入貫徹國家高等教育指導思想,以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更新為先導,主動適應國家及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實現“套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形成了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教學體系,在加強基礎理論教育的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科競賽、課外科技活動,重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本專業與許繼集團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建立了廣泛的產學研合作關係,設立了6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為提高學生培養質量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本專業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工作為中心,積極開展教學、科研工作,實施人才戰略,加快專業建設步伐,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建立“厚基礎、寬專業、重實踐、強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強化專業特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基礎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確保教學質量。結合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實際情況,進一步充實、完善現有教學資源與體系,加快實驗室及實踐、創新教學支持系統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逐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將以本科教育為主,並依託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檢測技術及自動化裝置、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碩士學位授權學科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將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建成規模適中、特色鮮明、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教學科研水平高、有較好辦學條件和先進教學手段的示範性學科專業。
在實踐性教學方面,本專業大幅度提高有利於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的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性實驗比例,同時將教師的科研成果及時轉化到實驗教學內容中,注重實驗教學內容與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結合、延伸。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的現代實驗教學模式,全面實現實驗室和實驗內容的開放運行,為實現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能力在時間與空間方面提供保障。形成了以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工程訓練、SRTP(大學生科研訓練計畫)、學科競賽等一系列實踐教學體系。本專業還與許繼集團有限公司、中信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行業領先企業建立了密切合作關係,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技術交流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形成了以定製培訓為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受到了學生、企業和社會的廣泛好評。
信息工程專業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需要,掌握信息的獲取、傳遞、處理及利用等方面的知識,能在信息產業等國民經濟部門以及國防部門從事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集成以及製造等方面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主要專業課程有: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高頻電子技術、電磁場與電磁波、資訊理論基礎、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現代通信原理、數據採集技術、數位訊號處理、程控交換技術、光纖通信技術、寬頻接入技術、網路管理與控制技術、IP路由原理與技術等。畢業生能夠掌握較為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網路與通信系統的研究設計能力。
信息工程專業有教師22人,其中副教授6人,講師1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2人。有專業實驗室10個(包括電路實驗室、電子技術實驗室、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實驗室、EDA實驗室、高頻電子實驗室、信號與系統實驗室、通信原理實驗室、移動通信實驗室、DSP實驗室、程控交換實驗室),有設備430餘套,價值360餘萬元。
本專業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社會經濟發展、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信息工程人才為目標,努力跟蹤信息工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把本專業辦成特色鮮明,和國民經濟建設向適應的高新技術專業。
專業建設目標是通過四年的努力把信息工程專業建設成“培養計畫科學、課程設定合理、教學水品上乘、教學手段先進、實驗設備完善、實驗方法標準的省內一流、國內先進的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專業。”信息工程和電子信息工程爭取申請“通信與信息系統”和“信息與信號處理”兩個碩士學位授予點。
在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方面,我專業總結培養首屆本科畢業生的經驗並結合本專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人才市場的需要,修訂專業培養計畫,以後每兩年調整一次。認真修訂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和執行細則,更新內容,推陳出新,使課程建設更加符合專業培養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2007年12月全面修訂一次,以後每2年修訂一次。不斷神話教學改革,爭創精品課程。爭取本規劃完成時由2門專業基礎課達到校級精品課程水平,一門達到省級精品課程的要求。深入開展教學方法研究,探索套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和方法。在硬體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採用多媒體教學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達到總課程的30%以上。有計畫有步驟開展教材建設、在首屆學生培養的過程中,選用國家級出版社的優秀教材和面向21世紀的教材,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未來的教材建設規劃,爭取編寫2~3種具有本專業特色的教材。制定實驗室的各項規章制度,包括主講教師工作規範,輔導教學工作規範,實驗室教學工作規範,考試組織工作規範等,以確保教學計畫的正確實施。
電子信息工程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需要,具備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嚴格的科學實驗訓練和科學研究初步訓練。能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相關領域和行政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科技開發、產品設計、生產技術或管理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主要專業課程有:電路、信號與系統、電子線路、數字邏輯電路、數據結構、作業系統、可程式邏輯器件及套用、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數位訊號處理、現代通信原理、VLSI設計基礎、現代數字系統設計、電子設計自動化等。畢業生能夠掌握較為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工程設計和研究開發能力。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有教師22人,與信息工程專業相同。
以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電子信息工程人才為目標,努力跟蹤電子信息工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專業目標是通過四年的努力把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成“培養計畫科學、課程設定合理、教學水品上乘、教學手段先進、實驗設備完善、實驗方法標準的省內一流、國內先進的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和信息工程兩個專業爭取申請“通信與信息系統”和“信息與信號處理”兩個碩士學位授予點。
在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方面,總結培養首屆本科畢業生的經驗並結合本專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人才市場的需要。
計算機科學技術
1.專業概況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現為國家級特色專業。1985年招收第一屆計算機及其套用專業本科生,1990年又設定了計算機軟體本科專業,1994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8年起按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招收本科生,以工程套用型為主進行寬口徑培養。
本專業為國家和地方累計培養計算機本科人才5032名,碩士研究生236名,為河南省企事業單位計算機技術培訓80000多人次。據不完全統計,本專業有100 多位畢業生成長為著名專家、學者、知名企業家、高級技術人才,其中在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和國家重點高校擔任博導的教授16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長江學者3人,規模企業的總經理18人,大中型企業、科研院所總工程師12人。
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本專業在師資隊伍、教學建設與改革和科學研究等方面都取得長足的進步,專業建設成效明顯:(1)本專業是國家級特色本科專業;(2 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是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是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3 )建有4門省級精品課程;(4)計算機套用技術學科是河南省重中之重學科,河南省特聘教授設崗學科。
2.師資隊伍力量雄厚
本專業一貫注重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建設,現有專任教師3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2人,高工1人,高級職稱教師比例60.52%;具有博士學位23人,占60.52%;攻讀博士學位教師6人,專任教師全部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專職教師隊伍學緣廣泛,主要來自國內985和211重點大學,能夠在教學中表現出多元的教學理念,活躍的教學思想和不斷進取的教學意識。
教師隊伍中有博士生導師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教育部世紀人才計畫1人,河南省高校創新人才、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省部級優秀青年科技專家2人,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4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3人,市級優秀教師4人。此外,本專業現有特聘共享院士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教授,現為我校共享院士,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名譽院長,指導學科和專業建設工作。
3. 教學建設基礎牢固
專業始終堅持以本科人才培養為中心,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教學基礎設施投入。經過多年建設,已建成一系列學科平台、學位點平台、實踐教學平台,為本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
(1)人才培養平台齊整
現已擁有1個國家級特色本科專業、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箇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有計算機套用技術、計算機軟體與理論2個碩士點;同時,具有計算機技術工程領域和高校教師碩士學位培養和招生資格;計算機套用技術學科是河南省重點資助的重點學科、河南省特聘教授設崗學科;擁有河南省智慧型技術與系統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河南省製造業信息化技術服務中心、河南省機械工業CAD中心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洛陽市信息處理與智慧型系統、洛陽市生物信息工程技術中心、洛陽市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洛陽市軟體技術服務中心、洛陽市信息產業孵化基地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等5個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以及軍工研究所、腦與認知研究所、文物保護與數位化研究中心3個校級實驗室, 具有國防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保密資格。
(2)實驗室建設成效顯著
① 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
本專業加大實驗室建設力度,通過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經費、計算機重點學科建設經費、校級實驗室專項建設基金、學院自籌經費等多種渠道,向計算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投入1800萬元資金,實現了中心實驗環境的現代化改造、實驗設備的全面更新及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最佳化整合,已成為河南科技大學最重要的實驗教學基地之一。中心實驗室總面積3000平方米,實驗設備1300多台(套),設備總值2000多萬元,形成了以主校區北院實驗大樓五樓為核心,聯接新校區、東校區和南校區的實驗室布局,現有4個計算機基礎實驗室,3個計算機專業實驗室,1個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室,1個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實驗室,1個計算機網路實驗室、1個網路與信息安全實驗室和1個實踐與創新實驗室等共12個專業實驗室,各實驗室配有各類先進的實驗教學軟體,建立了網路化管理平台,實現了實驗教學、儀器設備等管理工作的現代化、網路化。實驗中心承擔了大部分本科課程的實驗任務,同時也是計算機專業本科學生進行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實踐與創新等環節的教學基地,中心每年接納學生12000多人次,年實驗人時數近60萬。保證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比例達到80%以上和實驗開出率100%,在本專業本科教學工作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② 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
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是河南省首批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心總面積3946平方米,現有實驗設備2084台(套),設備總值1183萬元。中心下設電工技術實驗室、電子技術實驗室、電路實驗室、模擬電子技術實驗室、數字電子技術實驗室、微機原理實驗室、EDA實驗室、SOPC實驗室、電子技術綜合設計實驗室、DSP實驗室、高頻電子實驗室、信號與系統實驗室、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檢測與轉換技術實驗室、電子工程訓練室等15個專業實驗室。
實驗教學中心按照國家級實驗示範中心的要求,實現了計算機網路化管理,在實驗項目的設定上擴大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內容,提高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層次、規模和水平。實驗時間上實現學生自主選擇,實現實驗室的全面開放。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是面向中原地區開放、優質資源高度共享的網路化現代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此外,學院還有自動化工程實驗室,信息工程實驗室等作為教學實驗的補充,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本專業實驗室在規模和實驗設備方面居省內同類學校先進水平。
(3)實訓實習基地不斷拓展
本專業與國內多家企業、科研院所聯合建立了20個技術先進,規範化程度較高的校外實習基地。通過實習,使學生能夠及時地了解並接觸到當前計算機領域的新設備、新技術、新思想,在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素質,提高學生的創新、動手、全面分析問題、培養團隊精神等各方面的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方面,結合產學研進行實習環境建設,通過與相關企業進行實質性聯合,加速已有的和正在進行的具有較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速度。
(4) 圖書網路資源豐富
經過近幾年的建設,學校圖書館已經初步形成了以提高自動化管理水平為中心,大力開發網路信息資源、建設數位化圖書館為目標的計算機網路體系。學校圖書館建有先進的數字圖書館和國際在線上文獻查新檢索系統。在數位化資源方面,圖書館現擁有超星數字圖書、清華同方、萬方、維普資料庫、EI、springer、SCI等多種資料庫,數位化圖書館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
本專業建立了計算機網路課程系統平台。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結合課程教學,研製開發了網路教學平台和課程教學網站,覆蓋計算機課程體系的全部核心課程,涉及電子教學、電子考核和互動學習等教學環節,實現網路多媒體輔助教學。
本專業非常重視圖書資料的積累與管理,用於購置圖書的經費逐年提高,建有專門的圖書資料室(約300m2),及時採購與本專業學科緊密相關的最新科技圖書,作為學校圖書館的有益補充。現有專業相關圖書資料9800餘冊,電子圖書館若干,各種專業學術期刊雜誌270餘種,能夠滿足師生教學科研日益增長的需要。
4. 教學改革成果顯著
根據本專業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針對“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學生的工程能力、創新意識和協作能力,培養社會需要的計算機人才”這一主題,按照“學研學工融合、突出專業特色、培養套用型人才”的改革思路,堅持以教學改革為抓手,課程建設為重點,通過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凸顯套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學改革成果。
先後承擔國家、省級、校級教學改革課題32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7項,校級教學成果獎21項;出版教材(專著)23部;建設省級精品課程4門,省級優秀網路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6門,院級重點課程6門;在計算機教育等教育核心期刊發表教改論文45篇。
① 創新構築了立足基礎、體現套用、面向需求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
立足基礎:圍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基礎課程群建設,通過加強核心專業基礎理論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強化學生基本能力培養;
體現套用:圍繞學生的實踐能力、套用能力、創新意識培養,體現套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面向需求:以社會和企業需求為導向,面向能力培養、面向資訊時代、面向先進技術、面向工程實踐,構建課程教學體系。
② 實踐總結了一套與新教學體系相適應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用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改造教學手段,更新教學內容,使得計算機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更加符合現代社會信息量大、知識更新快的特點。
套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一體化教學方法,改革課程教學模式,從“給出概念→基礎理論知識→套用提高”的傳統課程教學模式向“工程實際問題→引出概念及所需基礎→探索解決方法與理論→套用提高”的探究式課程教學模式轉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研究式、探索式和自主學習能力。
③研究形成了以課堂教學為基礎,網路教學平台為補充的時空立體教學模式
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結合課程教學,研製開發了網路課堂教學輔助平台和課程教學網站,覆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全部專業基礎課程,涉及電子教案、電子考核和互動學習等教學環節,實現網路多媒體輔助教學。
④ 培養建設了一支既從事課程教學,又肩負學科專業建設重任的教學團隊
構建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對課程建設的質量、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多年來在普傑信教授的帶領下團隊所有教師一直堅持教學科研並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並重、採用走出去請進來並加強國內外合作交流等多種方式提高師資隊伍水平。本專業的信息技術教學團隊承擔並完成了多項高級別教改和科研項目,有力地促進了課程建設和師資隊伍的成長。教學團隊在專業和學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5. 產學研結合特色明顯
科技部和信息產業部確定河南省為國家製造業信息化示範省,洛陽市為國家製造業信息化示範城市, 為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開展產學研活動提供了得天獨厚條件。本專業始終以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為主戰場,在保障國防事業發展、促進地方社會經濟、服務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本專業共承擔各類科研課題127項,總科研經費3156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國家973子課題1項,省部級科研課題25項,軍工項目17項;獲省部級獎勵23項,教育廳科研成果獎18項,洛陽市科技進步獎13項,出版學術著作15部,獲專利13項,軟體著作權12項,發表學術論文588篇,三大檢索176篇。
產學研中,通過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使“教、學、做”有機融為一體,解決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融合問題,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工程能力、創新意識和協作能力。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在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數學建模,挑戰杯、大學生程式設計大賽、全國ITAT大賽等各類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競賽中獲國家級獎勵25項,省級獎勵22項,校級獎勵38項。
①在學生的工程認知實踐方面:從2002年開始,結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培養計畫,對實踐教學體系進行了全面改革和重新定位,每年安排本科學生與該學科的研究生進行暑期交流,結合專業的國家級、省部級的科研和工程項目,使學生逐步理解科研和工程的概念、實施方案的選擇原則等。同時使他們學會了與人相處的藝術,增強團體協作精神,明確了學習的目的,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對所學專業有了感性認識,增強了學習的動力。解決了低年級本科生缺乏工程背景和工程概念的問題,使學生儘早了解本學科的工程特點,提高學生的興趣與對專業的熱愛。
②在學生的課程實驗方面:根據計算機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特點,充分利用學科實驗室的環境,構建了一系列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演示型、設計型、綜合型實驗,使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加深學生對本課程所涉及到的工程理論與概念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③在實驗室教學條件建設方面:300餘萬科研經費用於購置、改造實驗教學設備,使得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的實驗設備達到了國際水平,實驗手段、實驗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與國際水平同步發展。使學生的實驗教學和畢業設計條件大幅改善。
④在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方面:利用校友、科研合作夥伴等各種社會資源,建立了一批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通過在基地的實習,學生對計算機技術的構成、信息系統及相關軟體的設計和開發流程、產品質量保證、系統操作以及維護方面都有了切身體會和較為全面的了解,拓寬了學生的工程視野。解決了學生實習難、對軟體系統的設計、開發流程、操作及維護等方面知識匱乏的問題。
⑤學科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實施工程實踐項目。對學有餘力的本科生,指導他們開展工程實踐項目,並給予相應學分,培養本科生如何套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期間,他們的獨立創新能力、“領導”能力、合作意識和溝通水平等在我們所設定的“實踐小社會”中得到了全方位地充分地發揮和展現。
⑥本科生助研:課題組教師承擔了多項科研成果,近五年內主持完成了多項科研項目,全部為本科優秀學生開放,科研成果與研發的系統向本科實驗教學轉化,開出了設計性、綜合性和創新型實驗。鼓勵學生參加各類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和科學研究項目,增加實踐機會,積累實踐經驗。 
6. 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基礎理論紮實、知識結構完整、適應能力和實踐創造能力強,能夠在教育部門和科研機構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在計算機相關產業從事軟/硬系統設計、開發和維護工作以及軟/硬體系統的生產和行銷工作;在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從事信息化工作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主要專業課程有:電路與電子學、數字邏輯電路、離散數學、數據結構、作業系統、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系統結構、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編譯原理、資料庫原理、計算機網路、軟體工程、面向對象程式設計、計算機圖形學、人工智慧等。畢業生能夠掌握較為紮實的理論,具有較強的工程設計、科學研究和軟體開發能力。
物聯網工程專業
物聯網是在計算機網際網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物物相連的網際網路(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雷射掃描器等信息感測設備,把任何物品與網際網路連線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慧型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這包含兩層含義: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網際網路,是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路;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
物聯網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具體地說,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樑、隧道、公路、建築、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然後將“物聯網”與現有的網際網路整合起來,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在這個整合的網路當中,存在能力超級強大的中心計算機群,能夠對整合網路內的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實施實時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達到“智慧”狀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改善人與自然間的關係。毫無疑問,“物聯網”時代即將來臨,人們的日常生活將隨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為物聯網專業的設立與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
物聯網工程專業培養適應社會對物聯網發展需要,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創造能力的工程型人才。培養的學生由於受到計算機網路、信息控制技術方面的基本訓練,既具有物聯網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具有自動化和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系統觀念強、基礎知識紮實、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專業面廣、適應性強,可滿足當今時代的社會需要。
物聯網工程專業注重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建設,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加強高學歷、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中青年骨幹教師的培養,現已形成一支素質較高,職稱、學歷、年齡和學緣結構合理,發展態勢優良、具有創新理念、忠誠教育事業的師資隊伍。專業現有專任教師3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9人,高工1人,高級職稱教師比例52.6%;具有博士學位23人,占60.5%;教師隊伍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學校不斷加大物聯網工程專業實驗室建設力度,通過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經費、校級實驗室專項建設基金等多種渠道,融資1500萬元,新建物聯網工程中心。中心總面積達2300平方米,實驗設備400餘台(套),中心每年可接納學生6000多人次。
物聯網工程專業堅持“學研學工融合、突出專業特色、培養工程型人才”的發展思路,堅持以教學改革為抓手,課程建設為重點,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構築了立足基礎、體現工程及套用、面向需求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實踐總結了一套與新教學體系相適應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實行了“3+1”學生培養模式,構建了以實訓為主線的學生分層培養體系。按照成果認知——入門實訓——課外訓練——職業規劃——方向實訓——社會實踐的培養過程,引導學生逐步了解專業、熟悉專業進而熱愛專業,為學生主動選擇發展方向,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及主動思考和探索的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工程能力、創新意識和協作能力。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需要,掌握電子技術和通信技術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能在信息產業及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通信設備及系統的研究、設計、集成、製造和運行維護等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主要專業課程有: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電磁場與電磁波、高頻電子技術、現代通信原理、微波技術與天線、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數位訊號處理、程控交換技術、移動通信、光纖通信技術等。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具有教師2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講師1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1人。有專業實驗室5個(包括電路實驗室、電子技術實驗室、EDA實驗室、SOPC實驗室、微機原理實驗室),有設備300餘套,價值230餘萬元。
本專業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努力跟蹤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把本專業辦成一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始終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高新技術專業。
專業建設目標是通過四年的努力,把本專業建設成“培養計畫科學,課程設定合理,教學水平上乘,教學手段先進,實驗設備和實驗方法符合現代化標準的省內一流、國內先進的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專業。”
在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方面,我專業總結培養首屆畢業生的經驗並結合本專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人才市場的需要,修訂專業培養計畫,以後每2年調整一次。認真修訂各門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學大綱和執行細則,更新內容,推陳出新,使之更符合本專業培養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2007年12月全面修訂一次,以後每2年修訂一次。不斷深化教學改革,爭創精品課程。爭取本規劃完成時有2門以上專業基礎課達到校級精品課程水平,一門達到省級精品課程要求。電子設計自動化(EDA)是本專業的專業課教學的核心內容,在本規劃實施期間,申報並完成教學研究項目—《EDA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爭取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採用多媒體教學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門數達到30%以上。有計畫有步驟地開展教材建設。在首屆學生的培養過程中,選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優秀教材或面向21世紀的教材,然後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下一步教材建設規劃,爭取編寫2-3種具有本專業特色的教材。制定教研室的各項規章制度,包括:主講教師工作規範,輔導教師工作規範,實驗教學工作規範,考試組織工作規範等,以確保教學計畫的實施。

教學名師

教學名師--閻保定
教學名師--劉兆魁

院長致辭

21世紀,電子信息技術正以磅礴的氣勢和空前的速度迅猛發展,正引導著一場新的世界性產業革命, 使世界經濟的發展由工業化時代進入信息化時代。全球政治、經濟快速變遷,網路、通訊、電子信息產業蓬勃發展,正在改變著人 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並將對社會、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
河南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群策群力,集思廣益,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科研為中心,以隊伍建設為關鍵,致力於培 養新一代的高科技人才。為此,我們將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創造一個濃厚的、寬鬆和諧的、奮發向上的學術氛圍。讓每一位教師 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施展,讓每一位學生的素質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我誠摯、熱情地歡迎愛好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的有志青年來我院學習,讓我們共同去迎接明天的挑戰。

精品課程

省級精品課程
王 輝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2009
閻保定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2009
普傑信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2009
校級精品課程
課程名稱
負責人
單位
年度
鄭國強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2010
劉珊中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2010
田 葳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2009
劉躍敏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2009
王 輝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2009
吳慶濤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2009
劉勇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2008
孫立功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2007
李敏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2006
李敏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2006

改革創新

隨著以多媒體網路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和與其相適應的教學開發技術的出現,多媒體網路教學系統以其先進的技術,強大的功能,在教學中得到迅速的開發和套用,它代表了現代化教學技術的發展方向。
我院計算機基礎教研室擔負全校的計算機教學,本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計算機套用意識和能力,以適應將來學習和工作的需要,我們的目的是使學生對各種計算機知識有一個入門性的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對計算機的陌生感,進而熟練操作使用計算機。
近幾年,計算機基礎教研室針對教學中知識點多,課時少的特點,結合教育信息化的大趨勢,大力改進教學方法和教育技術,多種先進教學方法相結合,來確保高質量的教學效果。推進教學環節的先進教學手段改革以來,實現了100%的課程和100%的教師備課課件化、教學媒體化、教案電子化、答疑網路化、作業郵件化,單元測驗獨立化、考試無紙化,評分自動化。
採用多媒體教學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特點是知識點多、課時少,且許多知識點之間存在某種內在的聯繫。單靠老師在黑板上是難以講解清楚,因此,我們老師設計並選擇了形象而生動的多媒體課件來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結合實驗室的多媒體教學軟體,對學生進行教學。
採用多媒體環境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每學期開課前的教研活動中確定新學期的教學大綱,簡單的教學課件。假期中,教師必須花幾倍於課堂講授的時間,去精心組織所講授的內容,如大量的文字、圖形材料的輸入、編輯;演示內容的先後邏輯次序的安排;操作過程的先後次序安排及如何提高演示的成功率等,所以教師課下的工作量是加大了,同時產生了具有每位教師個性化的經典課件。而不是採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後,教師就不用備課了,到課堂上說說演示一下就可以了。
多媒體課件的內容大多採用實際的案例進行演示說明,並在演示過程中逐步引出各個相關知識點和概念。生動形象的案例中融合了多個概念和知識點,既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於學生迅速掌握抽象的概念,並使學生形成和保持對信息技術的強烈求知慾。探索和遵循各相關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在講授過程中循序漸進,環環相扣,最佳化壓縮,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計算機教學網站
為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的蓬勃發展,我們開發和組織了大量的網路教學資源,創建了計算機基礎教學網站。通過在網路上共享或建立相關的課程信息資源庫,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方法,更豐富的學習內容。在網站上每個在校生都是默認的合法用戶,登錄後,學生可以查看教學大綱、實驗大綱,課程介紹,教師介紹,對課程和教師有大概的了解。網上還提供電子教案、電子課件供學生在課前預習或課後複習。
根據課程性質不同,網站提供了多種不同的實驗報告題型:問答題、填空題、綜合題和程式代碼題,對於《計算機檔案基礎》課程,有問答題、填空題和綜合作業題型,其中綜合作業題型可供學生從網站上提交Offiec辦公軟體使用的綜合作業的作品,學生可以通過上傳下載分多次完成。對於程式設計類課程,有問答題、填空題、綜合作業和原始碼提交,其中綜合作業是對本語言課的綜合套用,學生通過原始碼提交功能可以將自已的程式代碼從網站上提交給教師。章節測試,章節作業供學生在課餘練習。大量的補充學習資料、教學案例,相關文章等供學生課餘閱讀。友好的答疑平台在第一時間回答學生的問題。模擬考場可以真實的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測試。教學網站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路的資源進行自學,同時鍛鍊學生的網路操作能力。
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創作欲望,在網站一定時候搞一些計算機基礎知識的競賽和成果展示。如學生設計的文檔格式、幻燈片展示,圖形圖像處理(如利用Photoshop製作賀片、風景畫等)展示等,讓學生的聰明才智充分展示出來。
實施無紙化考試
無紙化考試使教師從出題、制卷、組織監考、閱卷判分、試卷分析等費時費力的傳統工作中解脫出來,將主要精力轉移到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改革中,以便更好地適應現代教育形勢的發展和要求。它使考試變得更公平、公正、更具權威性和可靠性,系統的主要特點有:
1. 防舞弊功能強大。一方面採用雙重身份驗證機制,防止考生代考;另一方面,題庫量大、試卷隨機產生,有效避免相鄰考生出現同一份試卷。
2. 公平、公正。對試卷、試題、考生的考試數據、考生成績等全部進行加密處理,自動評閱成績,有效保證了考試的公平、公正性。
3. 功能強大的題庫管理方式。考試系統對題庫管理簡單、方便,試題錄入、編輯等與常規文檔相同,便於教師出題及進行編輯和後期管理。
4. 穩定性好。系統不受停電、計算機當機等意外的干擾,排除意外故障後,可繼續考試,考生已用考試時間及已做過的試題均不受影響。
5. 通用性好。既是一套高質量的考試系統軟體,也是一套學習軟體,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日常教學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練習、測試及組織一個班級、一個系或者全校的學生進行課程測試或期末考試,系統具有良好的推廣性。
6. 自動化程式高。集試題、考試、成績處理、分析、統計、列印、考生證書辦理於一體,極大地提高了考試管理與辦公自動化水平。推廣無紙化網路考試的意義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促進了教師教學活動改革和業務素質提高,促進了學生個性發展和綜合素質提高,促進了考試的健康發展,推動了計算機及相關設備的更新與建設。
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必須全面改革,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則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多媒體教學則是順應潮流而出現的。多媒體教學除了建立現代化的硬體設備外,重要的是有適應這種環境的教學內容。現代教育技術實施的關鍵是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將其教學成果轉化到新型教學環境下。因此,我們在研究計算機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時必須重視多媒體的開發,使我們的教育質量發生質的飛躍。
另外在《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我們也積極推廣多媒體技術的套用,已全面實現了多媒體授課。通過該方法的實施,使每課時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課程中視頻、動畫等效果的引入,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多媒體技術,利用EWB仿真試驗平台,將實驗過程穿插於理論課中,更加形象、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吸收。改革了實驗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引入基於計算機的仿真實驗(EDA技術)和虛擬實驗(EWB技術),提高了實驗效率,提高了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的水平。

教材建設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證。教材的質量直接體現著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的水平,也直接影響本科教學的質量。教材建設是學院教學工作的一項基本任務,是提高教學質量和保障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保證。為了順利開展和快速發展我院的教材建設工作,結合我院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規劃。
教材建設方面我院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2001]4號)的檔案精神;以深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總結經驗,認真研究當前教材建設的新思路、新機制和新方法。出版一定的既能反映本學科的先進水平,又符合我院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適用性強、質量較高的教材。並且堅持以改革促發展的原則,使教材改革與教學改革同步,適應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更好地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服務。堅持抓重點保質量的原則,著重抓好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幹課的教材建設,加強具有學科優勢的課程教材編寫工作,進一步提升教材整體質量。堅持增品種、重配套的原則,逐步建立以文字、聲音、圖像等為媒體的立體化教材體系;同一專業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幹課教材要系列配套,同一門課程的基本教材、輔助教材、教學參考書也要系列配套。堅持編、選並重的原則,做好教材選用及管理工作,使用質量上乘、科學適用的優質教材,同時進一步加強自編教材的編寫出版工作。
要完成的任務和目標是:
1.繼續加強教材選用管理,規範選用程式,大力推廣、使用教育部規劃教材、國家級重點教材、省部級優秀教材。3年之內選用以上優秀教材率應達到80%以上;加快教材的更新換代,縮短使用周期。使用近3年出版新教材的比例應達到90%以上;鼓勵直接引進先進的、能反映學科發展前沿的原版教材。使用原版教材進行教學,5年內其比例應達到5-10%。
2.3—5年內計畫編寫並出版教材5-8部,力爭1-2部教材獲省(部)級及國家級優秀教材。
3.踐教學環節的教材建設,必須做到與理論教學相配合、與新的教學實驗設備相適應、符合教學大綱的對實踐教學環節的要求。已經獨立設課的實驗,編寫與課程配套的實驗教材;沒有獨立設課的實驗,編寫與主教材配套的實驗指導書以及相應的實踐教學環節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資料。對課程實習與生產實習教材的編寫,既要考慮實習基地的具體情況,更應該強調編寫穩定性、通用性較強的實習教材。實踐教學環節的教材建設要體現規範化,具有創新性與綜合性,同時有利於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4. 緊密結合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大力推進電子教材建設以適應日益普及的多媒體教學需要。要以專項形式資助CAI課件的研製開發,確保採用多媒體授課的課程數量逐年增加,爭取45%以上的必修課實現多媒體教學或網路輔助教學。鼓勵教師開發與文字教材相配套的多媒體教材。三年內計畫開發並出版發行多媒體教材5-10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