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館陶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河北邯鄲
- 政府駐地:館陶鎮
- 電話區號:0310
- 郵政區碼:057750
- 面積:456.3平方公里
- 人口:35.2萬人(2013年)
- 車牌代碼:冀D
館陶縣位於冀魯兩省交界地帶,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交通便利,106國道和309國道在境內交匯,北通北京、南至廣州、東連榮城、西達蘭州。邯(鄲)濟(南)鐵路橫貫東西,該線可由邯鄲直達聊城,擔負著邯鄲至聊城及其沿線的貨物運輸任務,也是西煤東運的主要通道之一。濟(南)館(陶)高速公路直達縣城,京(北京)開(封)高速正在規劃實施。屆時,館陶將形成兩條國道、兩條高速、一條鐵路縱橫通過、溝通南北、連線東西的大交通格局。
館陶縣古為冀州地。春秋時為冠氏邑(即今山東省冠縣東古城),後屬趙國,秦屬東郡。西漢平帝二年(公元2年)置館陶縣,屬魏郡。三國魏、晉屬陽平郡。後趙將陽平郡治遷入館陶城。北魏、北齊、北周仍屬陽平郡。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分陽平郡置屯州館陶縣遂屬之。隋開皇被子廢陽平郡。大業二年(公元606 年)廢州,縣城遷於北館陶,改屬魏州,次年魏州改屬武陽郡,仍轄館陶縣。唐初屬魏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復置屯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又廢屯州,館陶歸故屬。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魏州改為魏郡,仍轄館陶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魏郡復為魏州館陶縣仍屬之。大曆七年(公元772年)館陶縣曾改名永濟,不久又復為館陶縣。宋建隆四年(公元962年)修永濟渠於館陶縣分置永濟縣。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降永濟縣為鎮併入館陶縣屬大名府。金代因之。元代屬中書省東平路。至元二年(公元1266年)遙屬濮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館陶縣改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三年三月(公元 1370年)廢縣,不久即復置,仍屬東昌府。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更隸臨清州。清屬東昌府。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府治,館陶縣改屬濟西道。三年(公元1914年)濟西道更名東臨道,又屬東臨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屬山東省聊城專區。1937年“七.七”事變後,成立館陶縣抗日政府,屬冀南區。1949年建國後,屬邯鄲專區,1952年10月劃歸山東省德州專區,1953年又屬聊城專區。1955年3月縣城由北館陶遷至南館陶,1958 年12月併入山東省冠縣,1961年7月恢復館陶建制,1965年1月以衛河為界,河東劃給山東省冠縣、臨清二縣,河西仍稱館陶縣,但改屬河北省邯鄲專區。1970年邯鄲專區改稱邯鄲地區,1994年地市合併,館陶縣歸屬邯鄲市管轄。
館陶縣人傑地靈,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賢士哲人。如盛唐名相魏徵、 民族英雄范築先; 新中國省、部領導原國家石油工業部部長宋振明、原國家煤炭工業部部長肖寒、原四川省省長魯大東、原國家勞動人事部副部長焦善民; 當代著名詩人、作家雁翼、著名漆畫家喬十光等。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交通狀況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經濟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館陶黑陶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館陶詩文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行政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