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伯與海若作者莊子,戰國時期,劉熙載《藝概·文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伯與海若
- 作者:莊子
- 時代:戰國
- 體裁:劉熙載《藝概·文概》
原文,體裁,注釋,譯文,作品選自,作者簡介,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1>;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2>。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3>。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4>,望洋向若而嘆曰<5>:“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6>。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7>;今我睹子之難窮也<8>,我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9>,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10>。”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體裁
劉熙載《藝概·文概》
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分為:外篇、內篇、雜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
內篇相當於正法,也就是莊子自己的心法,由此直接能窺見莊子本人的真實面目;
外篇則是離莊子比較近的弟子所為,由於有的弟子曾得莊子親傳,故即使不能完全得莊學之妙,亦不遠也;而雜篇乃莊子的後學所作,離莊學之真義已遠,然其有旁通其餘各家思想之功,亦不可廢也。就境界而言,內篇最得道學真諦,得其精髓可入道德經的境界;外篇乃就內篇之精義鋪衍而成——其實莊子一書可以整個被理解為對老子的解說——可視為內篇之輔佐;雜篇則以莊學攝其餘諸家之學,且通於各家學問之中,不妨稱為莊學與其他學問之間的交叉學科。內篇為君,外篇為臣,雜篇則為佐使,相輔相成,混成一體。
兩漢的毀滅造成儒家信仰的奔潰。士林轉而投奔道家思想。但當時的學儒者為了把持優勢地位,通過惡意的篡改《老子》,《莊子》文字,可以參見日本皇宮館藏之東晉莊子注。故意破壞其章句順序,對道家造成了幾乎致命的影響,原本簡明易懂的人生隨筆科學作品,一變為晦澀難懂之神秘學,並且在字句中偷偷參雜進儒家的天命說,不言說,退讓說,從根本上瓦解了老莊為正統學派的情修。嚴重誤導了對儒家失去信心轉而尋求道家理念的知識分子的價值觀。最終實現了搗毀百家,陽道陰儒的大一統。
注釋
<1>“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秋水:秋汛。 時至:隨著時令而至。 河:指黃河,大河。
<2>“涇流” 河流寬度。 涘(sì音俟):岸(籠統而言)。 渚(zhǔ音諸):河岸洲灘,又作水中小洲。 間(jiàn音箭):間隔。 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間隔兩岸洲灘懸崖相望,分不清牛馬。
<3>“自喜”:沾沾自喜。 “以天下之美盡在己”:以為天下之壯美,盡在自己這裡。
<4>“始旋其面目”── 始:適才,才開始。 旋:掉轉。
<5>“望洋”── 洋,《龍龕手鑒》註:“水流盛大貌。” 《字彙》註:“瀾也。” 《正字通》註:“海中狂瀾也。莊子:河伯望洋向若而嘆。”《匯音寶鑑》註:“盛大瀾也。”當代典註:海洋,一望無際之海。這裡指浩瀚的北海。又【山海經】:“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 有些書籍中,把“望洋”注釋為“仰視狀”,將其“洋”解釋為“仰”,我不知其所云也。 向若:向著海若,即向著海神。
<6>“野語”:俗語。 道:其實此“道”非指普通道理之“道”,但可以權且解釋為“道理”。百:以虛量數詞解釋成“許多”,並不確切,還以解釋為“上百個”為妥。“以為莫己若”:以為無人能比得上自己。 “我之謂也”:“就是在說我啊”的意思。
<7>“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 “且夫”:引導助詞,可譯為:而且、又。 “嘗”:曾。“嘗聞”:常聽說。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少……而輕……,並列關係。這是古人常用的形容詞倒置的動賓結構語句,即:以為……少,以為……輕。 者:這樣的人。 本句:“我又曾聽說有覺得孔子見識不多而伯夷之義不足道的人,起初我不相信。”
<8>“今我睹子之難窮也”── 難窮:難以窮盡。 本句:今天我看到了你的浩瀚無際。
<9>“我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殆:危險,禍患,災難。 本句:我若不來到你的門下可就壞了。
<10>“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深明大道理的人。 大方:大道理。 本句:我將長時間為見識深廣的人所嗤笑。 此句自慚於之前的“以天下之美盡在己”。
<11>“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於虛也”── 語于海:談及海。 者:語氣助詞,有“這件事”之意。 拘:局限。 虛:同“墟”,指場所、處所、區域。 本句:對於井中之蛙不能談及大海,因其受到處所的拘束。
<12>“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篤(dǔ音堵):固守,恪守。 時:季節。 本句:對於夏天昆蟲不能談及冰雪,因其受到季節的禁錮。
<13>“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曲士:唱曲之人。 道:深奧的哲理。 教:所學。 本句:對於鄉曲之士不能談及大道之理,因其受到所學的局限。
<14>“今爾出於崖涘”── 崖涘:懸崖、河岸。 本句:今天你從懸崖河岸之間走出來。
<15>“觀於大海,乃知爾醜,而將可與語大理矣”── 乃知:方知。 醜:這裡意指淺陋。 本句:遊覽於大海,方懂得你自己的淺陋,這就可以與你談及大道之理了。
譯文
作品選自
莊子的散文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學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特,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像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像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概·文概》)莊周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魯迅先生說過:“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先也。”(《漢文學史綱要》)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司馬遷在《史記》用精練的一二百字介紹了莊子的生平,並未提起莊子的字,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說他著書十餘萬言,用來辨明老子的主張的。
莊子的文章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辭彙豐富,描寫細緻,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
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像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誌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