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飛攝影獎

沙飛攝影獎

沙飛攝影獎是“沙飛暨影像研究中心”以及沙飛的女兒王雁女士共同設立,獎勵使用攝影手段持續關注社會和人類自身命運,以及在推進攝影和使用圖像方面對社會產生過重大影響並取得傑出成就的個人。

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目的,評審機構,研究機構,創立條件,設立意義,獲獎者,展覽活動,沙飛生平,

發展歷史

沙飛攝影獎在“2006北京影像專家見面會”上,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代表沙飛攝影獎組委會,宣布沙飛攝影獎正式啟動。
沙飛攝影獎由沙飛的女兒王雁女士發起,沙飛作品的主要收藏機構廣東美術館以及主要研究機構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沙飛暨影像研究中心”參與,共同設立,每兩年一屆,每屆將產生三位獲獎者。
第二屆“沙飛攝影獎”頒獎儀式於2009年5月18日在廣東美術館舉行。“沙飛攝影獎”組委會向獲得創作獎的艾未未與張新民,獲學術貢獻獎的李媚,獲特別貢獻獎的顧棣頒獎,同時,“第二屆沙飛攝影獎獲獎作品展”從5月18日起至5月31日在廣州二沙島嶺南會展覽館展出。

目的

沙飛攝影獎旨在發揚沙飛精神,獎勵使用攝影手段關注社會和人類自身命運並取得傑出成就的個人。沙飛攝影獎尤其鼓勵持續關注社會與人類自身命運的華人個體,以及在推進攝影和使用圖像方面對社會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華人個體。
第二屆“沙飛攝影獎”評審主任顧錚發言第二屆“沙飛攝影獎”評審主任顧錚發言

評審機構

第一屆沙飛攝影獎
沙飛攝影獎的評審機構為沙飛攝影獎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由五位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家和學者組成。
由於該獎不僅注重攝影語言的運用,同時強調攝影者應當具有人道主義情懷和富於探索的“沙飛精神”,評審委員會由5位來自攝影、社會學文學、藝術、影視、傳播等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家學者組成,第一屆評審委員是安哥、崔衛平、范迪安、吳亮和楊小彥。 第二屆評審包括顧錚陳丹青李波吳文光鐘鳴

研究機構

沙飛暨影像研究中心
“沙飛暨影像研究中心”成立於2005年,由沙飛女兒王雁女士提議,中山大學正式立項,建制在傳播與設計學院,是一所正規的學術研究機構。
“沙飛暨影像研究中心”的宗旨是:通過學術研究,讓沙飛的精神遺產公共化,成為社會共有的財富。
“沙飛暨影像研究中心”的學術方向是多元的,不僅僅研究沙飛及其作品。研究中心的研究範圍還包括如下內容:影像與社會;視覺記憶;戰爭、苦難與視覺表達;觀看制度與文化建構;
總之,“沙飛暨影像研究中心”秉持“沙飛精神”,支持所有與之相關的視覺文化研究。
作為學術活動之一,“沙飛暨影像研究中心”計畫每兩年召開一次主題明確的學術研討會,邀請各方學者專家參與,撰寫論文,會後並結集正式出版。
“沙飛暨影像研究中心”主任由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新聞傳播系主任、教授楊小彥博士擔任,正式研究員有傳播學院副院長鄧啟耀教授和藝術設計系主任馮原教授,特聘研究員旅美華裔攝影評論家王瑞和原《人民攝影報》總編司蘇實。

創立條件

沙飛攝影獎不接受個人申請,所有參選人員由對攝影領域高度關注和了解的提名委員推薦。第二屆提名委員是:蔡萌、陳小波、馮博一、胡武功、吳鵬。他們為本屆沙飛攝影獎推薦了10位候選人。並於2009年3月5日評出四位獲獎者:李媚獲學術貢獻獎,艾未未與張新民攝影創作獎,顧棣獲特別貢獻獎。其他獲提名者分別是劉樹勇安哥賀延光李傑渠岩雍和

設立意義

沙飛攝影獎主辦機構希望籍這一獎項的設立,以開放性和前瞻性的態度,深入推動攝影學術和創作的發展,促進攝影與當代社會的良性互動。
2009年5月18日,沙飛攝影獎主辦機構將在廣東美術館向獲獎者頒發獎項,同時將在嶺南會展覽館舉辦獲獎者及獲提名者文獻和作品展。

獲獎者

第一屆沙飛攝影獎獲獎者
學術獎:顧錚
創作獎:陸元敏
創作獎:楊延康
特別貢獻獎:楊克林
獲獎者中,顧錚被認為總結了中國近30年攝影文化運動,他策劃了一系列的攝影展,使外國人認識了中國,又編著譯介了一系列西方攝影作品與書籍,使中國人了解了世界攝影;陸元敏數量龐大的展現上海生活細節的攝影作品,被認為是折射出中國近30年來變化發展的影像依據;楊延康的作品關注社會底層,以平視的眼光對待他的攝影對象,並且將其作為自我的精神歸宿;楊克林因為多年來在收集、編輯、整理與研究中國人民抗戰歷史的傑出業績,獲得了評審會專門設立的特別貢獻獎。
獲獎者:右起:李媚顧棣張新民、艾未未
第二屆“沙飛攝影獎”獲獎者
沙飛攝影獎評審由陳丹青李波吳文光鐘鳴顧錚擔任,評審們按照組委會制定的評選規章,經過嚴肅認真的評選,評出顧棣李媚張新民、艾未未等四人榮獲第二屆沙飛攝影獎的不同獎項。
沙飛攝影獎”學術貢獻獎獲得者李媚
沙飛攝影獎”特別獎 顧棣
沙飛攝影獎”創作獎 艾未未
“沙飛攝影獎”創作獎 張新民

展覽活動

沙飛眼中的日中戰爭
關於沙飛
以《沙飛眼中的日中戰爭》為題的沙飛攝影作品日本巡展活動於2008年4月12日在東京0美術館開幕。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30周年,由日中友好協會、朝日新聞社、日本攝影家協會、日中文化交流協會、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等共同舉辦此次展覽,並計畫在日本都城市熊本縣、鹿兒島、大阪市、福岡市、名古屋等地巡展。
展覽展出《聶榮臻將軍與日本小姑娘》等70多幅表現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和解放區的珍貴歷史攝影圖片。
沙飛——北方前線,抗日戰爭,1937-1946
2008年3月7日“休斯頓攝影雙年展(FOTOFEST)”在休斯頓拉開帷幕,此次展覽的主題為“中國·變革”。主辦方將中國題材的展覽分民族志、報導攝影與宣傳(1934-1975),獨立紀實攝影(1985-2008),觀念攝影與布景擺拍(1993-2008),當代影像(1999-2008)四部分,展出了30餘名中國攝影師的作品。在“民族志、報導攝影與宣傳(1934-1975)”主題展中,展出了沙飛的60餘幅作品,包括早期拍攝的魯迅題材,也包括抗日戰爭期間晉察冀邊區軍事、政治、民生、文化、外交各個方面。
首屆“沙飛攝影獎”獲獎作品展暨沙飛攝影回顧展
廣東美術館及“沙飛攝影獎”組委會主辦的“首屆‘沙飛攝影獎’獲獎作品展暨沙飛攝影回顧展”於2007年4月18日-5月9日在廣東美術館舉辦,展覽展出首屆“沙飛攝影獎”四位獲獎者——顧錚陸元敏楊延康楊克林的攝影作品以及學術成果,作為展覽的另一部分——沙飛攝影回顧展,展出廣東美術館收藏的沙飛的60多幅精選作品。
第二屆“沙飛攝影獎”作品展
由廣東美術館及“沙飛攝影獎”組委會主辦的“第二屆‘沙飛攝影獎’作品展”於2009年5月18日-5月31日在嶺南會展覽館舉辦,展覽展出獲獎者——李媚、艾未未、張新民顧棣的攝影作品及文獻資料,同時還將展出此次獲提名者劉樹勇安哥賀延光李傑渠岩雍和的作品及文獻。

沙飛生平

沙飛
沙飛(1912—1950) 是中國20世紀具有開創意義的著名攝影家,他的影像是近一個世紀以為中國人視覺記憶的重要憑證。沙飛以其高度的人道主義情懷和富於探索精神的攝影創作,留下了一筆寶貴的影像資源。沙飛利用攝影語言關注社會和人類自身命運的精神,成為激勵後人從事這一事業的原動力,同時也是沙飛攝影獎的基礎。
沙飛原名司徒傳,1912年5月5日出生在廣州。曾在汕頭無線電台當報務員。1935年6月參加上海黑白影社。1936年9月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1936年以“沙飛”為筆名在《生活星期刊》、《作家》、《光明》、《良友》、《時代》、《中華圖畫》、《中流》等報刊發表魯迅的照片;1937年在《中華圖畫》、《生活星期刊》發表“敵人垂涎下的南澳島”、“南澳島——日人南進中的一個目標”組照;1936年、1937年先後在廣州、桂林舉辦個人影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前往華北前線,擔任全民通訊社攝影記者;9月採訪平型關大捷;10月參加八路軍,正式改名為沙飛,成為人民軍隊第一個專職新聞攝影記者。先後擔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編輯科科長兼《抗敵報》社副主任、新聞攝影科科長、《晉察冀畫報》社主任、《華北畫報》社主任等職。
1949年12月15日在石家莊住院時,開槍打死為他治病的日本籍醫生津澤勝。1950年2月24日原華北軍區政治部軍法處判決沙飛以死刑。1950年3月4日在石家莊執行。時年38歲。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沙飛的家屬對該案多次提出申訴,要求再審。北京軍區軍事法院經數年調查,複審查明:沙飛是在患有精神病的情況下作案,其行為不能自控。1986年5月19日北京軍區軍事法院判決:撤消原華北軍區政治部軍法處判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