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行

《沙苑行》作於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寶十三年)。盧元昌註:“唐有四十八監以牧馬,設苑總監。天寶十三載,以安祿山知總事,公作《沙苑行》以諷之。”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沙苑行(1)
君不見,左輔白沙如白水(2),繚以周牆百餘里(3)。
龍媒昔是渥窪生(4),汗血今稱獻於此(5)。
苑中騋牝三千匹(6),豐草青青寒不死(7)。
食之豪健西域無,每歲攻駒冠邊鄙(8)。
王有虎臣司苑門(9),入門天廄皆雲屯(10)。
驌驦一骨獨當御(11),春秋二時歸至尊(12)。
內外馬數將盈億(13),伏櫪在坰空大存(14)。
逸群絕足信殊傑(15),倜儻權奇難具論(16)。
累累塠阜藏奔突(17),往往坡陀縱超越(18)。
角壯翻同麋鹿游(19),浮深簸蕩黿鼉窟(20)。
泉出巨魚長比人(21),丹砂作尾黃金鱗。
豈知異物同精氣(22),雖未成龍亦有神(23)。

注釋譯文

(1)《水經注》:洛水東經沙阜北,俗名沙苑。《元和郡縣誌》:沙苑,在同州馮翊縣南十二里,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其處宜六畜,置沙苑監。《寰宇記》:沙苑,古城在朝邑縣南十七里。
(2)夢弼曰:《漢書》: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同州,漢屬馮翊郡,故曰左輔。又曰:白沙,即沙苑也。同州西北有白水縣,以水白故名,其境東南,谷多白土,自沙苑至白水,有百餘里。鶴曰:西魏文帝大統三年,周太祖為相國,與高歡戰於沙苑,以其戰處宜六畜,因置沙苑。
(3)《西都賦》:“西郊則有上囿禁苑,繚以周牆,四百餘里。”
(4)《漢書·禮樂志》:“天馬徠,龍之媒。”《武帝紀》:元鼎四年秋,馬生渥窪水中,作《寶鼎》、《天馬》之歌。
(5)《神異經》:西域大宛馬,日行千里,至日中汗血。
(6)《詩》:“騋牝三千。”《說文》:“馬七尺為騋。”馬匹,見前短衣匹馬注。又據《風俗通》,或雲馬夜行,目明,照前四丈,故曰一匹。或雲《春秋》左氏說,諸侯相贈,乘馬束帛,帛為匹,與馬相匹耳。又布帛四丈為匹。《六書正訛》雲,馬影四丈,亦借用為匹。三說紛紛,不如《文心雕龍》為當。
(7)《詩》:“茀厥豐草。”古詩:“青青河畔草。”
(8)《左傳》:“邊鄙不聳。”
(9)《詩》:“矯矯虎臣。”《西都賦》:“控飛廉,入苑門。”
(10)《劉表傳》:“雲屯冀馬。”
(11)《左傳》:“唐成公如楚,有兩驌驦焉。”馬融疏:“肅霜,雁也,其羽如練,高首修頸,馬似之,故名。”江淹詩序:“楚謠、漢風,既非一骨。”《相馬經》:“良馬可以筋骨相也。”《西京賦》:“奉命當御。”
(12)趙次公曰:虎臣所掌之馬雖多,其中唯驌驦一種,骨相堪充御用,故每年春秋兩次進之,蔡邕《獨斷》:“天子至尊。”
(13)朱鶴齡註:《唐書》:尚乘局,掌內外閒廄之馬,總十二閒,凡外牧歲進良馬,印以三花飛鳳之字。鶴曰:王毛仲,初監馬二十四萬,後至四十三萬。此雲“盈憶”,概舉大數也。
(14)魏武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詩》:“駉駉牝馬,在坰之野。”趙曰:空大存,言櫪中坰外,其數空存,不如苑馬之神駿也。
(15)曹毗《馳馬射賦》:“何逸群之奇駿。”魏文帝《與孫權馬書》:“中國雖饒馬,其知名絕足,亦時有之耳。”
(16)《漢書·禮樂志》:“志倜儻,精權奇。”倜儻,卓異也。
(17)《漢書·石顯傳》:“印何累累。”潘岳懷舊賦》:“墳累累以接隴。”《頭陀寺碑》:“溝池湘漢,堆阜衡霍。”梁武帝詩:“黃落散堆阜。”《西京賦》:“窮虎奔突。”
(18)《漢書·吳王傳》:“往往而有。”司馬相如子虛賦》:“罷池坡陀,下屬江河。”又《哀二世賦》:“登坡陀之長坂。”《匡謬正俗》:“坡陀者,猶言靡迤。”盧思道詩:“寥廓鸞山右,超越鳳洲西。”
(19)《蒲白馬賦》:“紛馳迥場,角壯永埒。”桓譚《新論·任均篇》:“龍蛇有翻騰之質,故能乘雲依霧。”曇瑗詩:“麋鹿自騰倚。”《南都賦》:“馬鹿超而龍驤。”
(20)《海賦》:“戲廣浮深。”《河東賦》:“簸丘盪巒。”《後漢書》:龐德公曰:“鴻雁巢於高林,暮而得所棲;黿鼉穴於深淵,夕而得所宿。”
(21)朱鶴齡註:公《留花門》詩云“沙苑監清渭,泉香草豐潔”,則泉即沙苑之泉也。《漢書·眭弘傳》:“海效鉅魚。”京房《易傳》:“海出巨魚,邪人進,賢人疏。”
(22)賈誼鵩鳥賦》:“化為異物。”《易》:“精氣為物。”
(23)《西京賦》:“海鱗變而成龍。”王嗣奭曰:此詩首言沙苑之寬闊,繼言養馬之繁盛,而苑中塠阜可藏奔突,陂陁可縱超越,此皆紀實事。至角壯以下,變幻神奇,不可方物矣。

作品鑑賞

此詩分四段,前二段各八句,後二段各四句。首段敘苑中水草,見良馬所由產。次段從廄中多馬,形驌驦之特異。三段極狀在苑飛揚之態。夢弼曰:塠阜,苑中山塢,可以藏馬之奔突。坡陀,苑中沙汀,可以縱馬之超越。角壯猛而翻騰,能與麋鹿同游。浮深淵而簸蕩,直探黿鼉之窟。末段借魚形馬,與上龍媒相應。《杜臆》:泉出巨魚,感龍精氣,亦成神物,而馬之簸蕩其中者可知已。趙次公曰:龍或魚所化,或馬所為,故異物而同精氣。
盧元昌曰:自祿山知總監事,選健馬堪戰者驅歸范陽,得以助其叛勢。篇中曰“王有虎臣司苑門”,以見不須祿山也。曰“春秋二時歸至尊”,以見非祿山所得私畜也。篇末巨魚,正指祿山。是時尾大已見,巨魚雖不成龍,而砂尾金鱗,似有神彩,患豬龍之僭擬真龍也。《靈湫》詩云:“復歸虛無底,化作長黃虬。”兩篇結語,皆有寓意。

作者簡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
杜甫像杜甫像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
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