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肩膀戲

沙縣肩膀戲

沙縣肩膀戲是福建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早先採用傳統民間最流行的小調打花鼓演唱《小放牛》、《補缸》、《花子過關》等劇目;後來採用南詞曲調演出《趕船》等戲;後面又發展到演出《黃鶴樓》、《平貴別窯》、《四郎探母》等京劇折子戲。過去每當逢年過節,肩膀戲都要走街穿巷演出一番,所到之處,無不備受歡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縣肩膀戲
  • 別名肩頭坪
  • 美稱:肩膀上的民間藝術奇葩
  • 地位: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起源,演出經歷,先今狀況,

簡介

沙縣肩膀戲(沙縣民間稱:肩頭坪,2005年10月被列為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時寫作“肩頭棚”),起源於清朝末年。
沙縣肩膀戲演技奇特,唱腔動聽,兼容各調,場地不拘,素有"肩膀上的民間藝術奇葩"之美稱。是閩中沙縣民間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藝術表演形式,也是目前國內獨一無二的民間傳統藝術表演形式。演出時,由8歲左右的孩童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表演,小孩負責唱腔、頭部表情和雙手動作,大人負責台位變換的腿部動作。大人根據劇情需要,與肩上小孩巧妙配合,上下默契,渾然一體。沙縣肩膀戲,是全國別具一格的傳統民間傳統藝術。

起源

據《沙縣誌》記載,清朝宣統年間,沙縣民間的戲劇十分活躍,各個戲班競相演出。時有“玉枕軒”的領班連細狗別出心裁,創新出一種小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肩膀戲。
沙縣肩膀戲
民間的說法是為了能讓後排的人也能看到表演,才演變出來的戲種。

演出經歷

2001年元月23日下午(除夕)沙縣肩膀戲團參加在澳門議事亭前地廣場隆重舉行的"萬家喜慶賀蛇年"的開幕式表演,澳門特別行政區長官何厚鏵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演出。當地記者在專題報導中寫到;對本地居民來說,肩膀戲是較為少見的文藝節目,約五六歲的小孩站在壯漢的肩上,穿著戲服邊唱邊舞,在悠揚的樂曲中演戲,是一種高難度的特別戲種。同年下半年,沙縣肩膀戲劇團又帶著《豬八戒巡山》等新劇目,參加了中國第五屆民間藝術節,榮獲了金獎殊榮。
沙縣肩膀戲
2010年5月,沙縣小吃台灣行順利結束了在台北的兩場活動,7日移師台中,在南投縣隆重舉辦了兩岸特色鄉鎮交流大會歡迎晚宴暨三明沙縣小吃品嘗會。在歡迎晚宴上,沙縣民間藝術肩膀戲穿插表演,一群五六歲扮相可愛的孩童站在大人肩膀上,邊唱邊舞,引人入勝,表演了《醉八仙》、《小放牛》、《八戒巡山》等精品節目,得到了現場來賓的一致好評,把三明沙縣小吃品嘗會的氣氛推向了高潮。現場來賓紛紛拿出相機、手機拍照。演出結束後,又爭先與演員們合影留念。

先今狀況

如今欣逢盛世,沙縣肩膀戲再度煥發青春,推陳出新、博採眾長,以嶄新的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