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鳳凰街道

鳳崗街道為一街道名稱,在我國福建省沙縣、河北省南宮市均有同名街道,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街道存在差別鳳崗街道街道辦事處座落於閩江一級支流沙溪的西北岸和二級支流東溪的東、西兩岸之盆地,轄域版圖呈西南——東北長方狀斜向貫穿於沙縣中部。東南面、正南端一帶,瀕臨沙溪,與虬江街道、三明市洋溪鄉隔溪相望;西南面,與三明市陳大鎮接壤;西北、正北和東北端,分別與富口和高橋鎮相鄰。西部、北部、東部三面高山、丘陵環列,山林地25.28萬畝,耕地13122.47畝,林地174087.85畝、其中竹林39417畝;松、杉、毛竹、水力等森林資源和花崗岩、砂石、粘土、高嶺土等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全街道森林覆蓋率74%。東南部,為地勢平坦寬闊的盆地,盆地中心自古即為沙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現城區建成區約16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縣鳳凰街道
  • 特點: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 耕地:13122.47畝,
  • 山林地:25.28萬畝
行政區劃,氣候,特產,社會事業,水資源,發展理念,所獲榮譽,境內交通,周邊交通,城鎮建設,人文環境,旅遊資源,文化底蘊,歷史名人,建置沿革,

行政區劃

下轄大洲、西門、西山、北門、東山、廟門、西霞、根坑、村頭、際口、際核、古縣、西郊、壠東、水美、井後、龍坑、靈元、三姑、際岩等20個行政村村民委員會和石橋、城西、府前、蓮花、城北、城東、東門等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設定了143個村民小組和114個居民小組,城郊自然村落77個、較大自然村36個,社區共建單位147個、共建安全文明小區25個。

氣候

沙縣位於福建省中部,地處北緯26。06’—26。41’、東經117。32’—118。06’之間。地處沙縣中心的鳳崗,依山傍水,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9℃;1月平均氣溫9.4℃,7月平均氣溫27.2℃;最高氣溫40.1℃,最低氣溫-7.1℃;≥10℃積溫6135℃;年降水量1583毫米。

特產

適宜發展各種種植、養殖業,基本形成城郊型農業之專業化、規模化、工廠化的生產格局,是閩中、閩西北各市縣較大的生豬、瓜果、蔬菜等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和縣內板鴨生產的原料供應基地。有筍乾、香菇、茶葉柑桔、花柰、板鴨、竹涼蓆、陶器等名優土特產品;

社會事業

“沙縣小吃”、“沙陽板鴨”以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名聞遐邇。小吃一條街、文化一條街和步行一條街亦獨具地方特色。郵電通訊設施完善,電話普及全街道家家戶戶,道路設施完備,全街道20個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轄區內共有省市屬、機關企事業等單位200多家,高素質的人才集聚。縣城建成區在不斷擴大,規劃面積為18平方公里的三明市省級高新科技產業開發區金沙園已在城區北側開發建設招商引資;與沙縣縣城南民營科技工業園和正在興建中的金古開發區、三明沙縣機場僅隔二、三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以三明市為中心、以永安和沙縣為兩翼的城市群體體系中的重點城鎮建設區域。

水資源

境內水電資源豐富建有際硋電站、際口電站、西霞分水嶺電站等,水電裝機容量2990千瓦,年發電量達958萬千瓦小時;先後開發了鳳崗、際核兩工業區。

發展理念

改革開放二十餘年,街村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三明市首批出現的鄉鎮企業總產值突破億元的兩個鄉鎮之一。1986年-2003年,鳳崗鎮先後獲得全國計畫生育先進單位、市先進基層黨委、省先進科技示範鄉鎮、省鄉鎮工作先進單位、省明星鎮、市94年“5.2”抗洪救災先進集體、市文明鎮、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市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先進鎮、省鄉鎮企業百強鎮、省級一級文明縣城、省級文明鄉鎮、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鎮等榮譽稱號。西山村黨支部於2001年7月和2002年10月分別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為全市乃至全國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合理配置資源,全面建設文明村鎮,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了一面旗幟。

所獲榮譽

2003年9月鄉鎮整合後,與虬江辦事處隔溪相望、地分南北、同步而行在“鳳崗”歷史進程中拉開了建設“大城區”、“主城區”的序幕。近年來,鳳崗依託區位優勢,實施主城區戰略,加快城市建設步伐,發展態勢良好;轄區內現有民營企業99家、產值7億多元,規模以上企業16家、年產值5.3億元,基本形成建材、化工、紡織、竹木加工四大主導產業格局;先後榮獲三明市文明街道、平安街道等稱號,同時也為創建“中國小吃文化城”和省級“園林縣城”、省級“文明縣城”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境內交通

地處閩中交通要地,自古水陸交通就較為發達,境內“十里平流”還是一個良好的避風港,據祖輩爺們所敘,凡遇將有急風暴雨來臨時,周邊前來停泊的大小船隻多達二、三百艘。現廈鷹電汽化鐵路、國家二級公路205國道、省一級沙將公路、省二級沙尤公路和福銀高速公路三明連線線穿境而過;300噸級貨輪可直航福州馬尾港;僅一水之隔的三明沙縣機場正在興建中;途經境內、備受關注的國家“十一五”重點建設項目——向莆高速鐵路即將動工,將形成一條抵達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快速通道;沙縣到廈門的高速公路也正規劃中,可望建成福建省最大的交通中轉樞紐。

周邊交通

至周邊各市區中心的路程為:三明市20公里、南平市60公里,距省會福州市200公里,距中國五大經濟特區之一的廈門市360公里,距閩浙邊境城市浦城的公路里程近400公里。

城鎮建設

縣城建設迅猛發展,村鎮建設日新月異。全縣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備,建築精美,堪稱“三明市後花園”的鴻圖居家大世界、占地15.5萬平方米,總建築達21.39萬平方米;全城最高的大廈綠園大酒店全高21層75.9米;由西山村興建的全城最美的樓宇萬福隆商業樓,具有歐陸建築風情,亮麗別致;城內兩涵三橋八大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步行街、小吃街、文化街、府前廣場與沙溪沿岸的綠化帶、多功能欄橋構成了一幅集商貿購物、休閒旅遊於一體的美麗畫卷;村級具有一定規模的建國、後薛、景山、蓮花、際口等十幾個新村住宅區以及西菀大樓、西山綜合辦公樓、永順大廈、街道農科教服務中心、長泰公寓園等村鎮標誌性建築群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挺拔而出;由民間百姓籌建、可供佛、道、儒、基督、天主等教徒信仰朝拜的聖地棲雲寺、定光禪院、景福堂、觀音堂、寶嚴寺、性天庵、呂祖廟、關帝廟、元天上帝廟、通天大聖廟、白馬廟、文昌三聖廟、福音堂、天主堂等建築別致,古色古香。繁華的市井,文明的城鎮,不愧為聞名八閩的美麗山城。

人文環境

追溯始於東晉義熙年間之沙村縣縣治——“古縣”的歷史,縣治土著居民已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了1600餘年,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傳說,烙印下許多獨特的地方文化。近百年間,江西、江浙、莆仙、福州、福清、閩清、閩南等外地人前來經營布匹、藥材等商業,紡紗、織布、雨傘等手工業、以及航運、漁業、建材業等;閩西客家人舉家駐紮山上制筍造紙;抗日戰爭爆發後省城(福州市及其周邊地區)大批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和理髮師、廚師、裁縫師等工商業、工手業者內遷未返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沿海支援山區建設者和部份“下鄉知青”隨緣成家或安置就業在鳳崗;尤其是改革開放二十餘年來,大批客鄉外籍人員、本縣外鄉鎮農村剩餘勞力和有織之士紛紛前來投資辦廠、經商打工、成家定居。先前的唐末黃巢起義、明代鄧茂七起義、清末太平軍等農民革命中失散的義軍以及前來鎮壓的官司兵也大都定居鎮境內。解放初期,南下大軍解放沙縣後有不少南下幹部服從組織安排駐留境內參與地方建設。因此,外籍人較多,語言較複雜,國語較普及,不少人能聽懂福州、閩南等地方言。本土屬閩中方言區(含永安、三元、梅列等市區),與古代建安郡各縣相近,與現代閩北各縣方言有不少相同之處。鎮民心靈手巧,熱情好客,小吃遍街巷;信用達觀,純樸大度,易於接近交友、合作經商;競爭意識強,穿著時尚,住宅考究,環境優美,匯集了四面八方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孕育了源遠流長的“沙溪龍舟競渡”、“沙縣小吃”、“沙縣肩膀戲”以及“勤勞聰慧、務實求新、永不示弱”的文化底蘊。

旅遊資源

“鳳崗”風光秀麗,地靈人傑,現有各類旅遊資源約占全縣總量的50%。省級名勝風景區大洲淘金山旅遊區的遠古時代大型“三疊岩”化石、稀有的千年鐵樹群、當代堪稱“華夏第一”之整體石雕臥佛(燃燈古佛又稱定光佛)和明代中葉號稱“剷平王”鄧茂七農民起義軍遺留的將軍古寨址等景點;沙溪沿岸的“十里平流”、“七峰疊翠”、“仙舟”半島、“廿八曲性天峰”、古縣溪面“月牙平湖”等自然獨特的山水風光;具有1600餘年歷史的古城隍廟和古榕樹;閩東南沿海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隍廟;南宋名相李綱在沙居所、被稱為“寓軒”的興國寺;北宋理學家、朱熹的祖師爺羅從彥紀念館;明代歷經成祖、仁宗、宣宗三朝元老、時任戶部尚書的陳山夫人墓;明代時任南京守御太監(三姑村李氏太三公、又名王敬)父母之墓;清代年間,從安溪蓬萊嶺美遷徙水美村的張氏先祖們先後營建的三座結構獨特的古堡群等等40多個大小景點景物星羅棋布。沙溪上下游灣多水急,灘礁密布,進入境內溪面頓時開闊,從大洲到古縣約5公里地段河水波平如鏡,兩端望不盡來去水向,有如山城出平湖,波光漣漪,令人賞心悅目。

文化底蘊

相傳,古時鳳崗山下的揚篢坂(今縣政府駐地)及其周圍,茂林修竹,古樹蒼天,七峰疊翠、十里平流、瀑布洞天等自然風光十分誘人(舊時的“沙陽八景”有七景在境內),曾使許多鳳凰棲落山崗繁衍生息,故縣城溪北區域史稱“鳳林崗”。揚篢坂的“篢”,舊時即指扇風取涼之用具;因為風景獨好、視野開闊,遠途跋涉者路過此地都會揚起扇子駐足歇息觀賞一番。又傳,沙溪城區河段古時有條鎮溪之“虬龍”(有角的小龍,傳說中為龍的九子之一)出現,故稱“虬江”,沙縣縣城簡稱“虬城”。宋代名相李綱任國史編修時,因上書國事被貶到虬城,謫居期間常泛舟河上(國史編修別稱“太史”),故虬江又稱“太史溪”。原鳳崗位於虬江兩岸,北靠鳳崗山,南臨鳳凰山,可謂龍鳳呈祥各鎮一方,歷代八方鄉里有讚譽“虬城是風水寶地”之說。歷代城區“溪中百舸爭流,陸上商賈雲集”,經貿發達,較為富有,故又素有“金沙縣”之美譽。

歷史名人

歷代鄉里百姓有口皆碑、千古留芳的典型人物有:宋、元時期,先後被御賜為“武顯八閩”、“威鎮閩邦”的顯應侯、靈衛侯,開縣始祖鄧光布將軍;為人謙和、不爭財物,通於《易經》、預言如驗,不阿權貴、直言不諱,敢碰皇上、不畏絞舌,被欽宗追封“諫議大夫”,被高宗賜謚“忠肅”的陳灌(號“了齋”翁);從小深受忠肅公陳灌器重、師從閩學賢人楊龜山,學義理有涵養,不懼秦檜鷹瓜網羅,上不辜負天子、下不辜負所學的直言極諫大夫陳淵;欽宗時,先後上疏直諫百餘道,彈劾因循誤國的宰相,反對厚賂金兵被金兵扣為人質的諫議大夫、簽書樞密院事、御賜諡號“忠達”,俗稱“太師福國公”的曹輔;博學淡泊上進、慈祥淳厚愛民,光明磊落、品德高尚的宋右文殿修撰,羅從彥的堂叔、朱熹同門好友羅博文的祖父羅畸;“嚴毅清苦、篤志求道”、“潛思力行、任重詣極”,被南宋理宗追賜“文質”諡號,清康熙帝賜予“奧學清節”玉璽印匾,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的祖師爺、閩學四賢之一的羅從彥(號“豫章先生”);立五門義學、頒五章以教,清訟源、勤勸誡、助貧民,斷獄明允、案無留牘,民呼“范青天”的通判、知州范震剛;多有計謀,頗具文采,諫對策抵盜寇,抗元軍以身殉國,視死如歸以報國君之祿,遺書教子以示後人之賢的“忠壯”知州、通判黃復;終身研理學、千里求師教、深受朱熹敬重,性情平和、遠離聲色,善於讚美樂道,治理成都城邑有方的參議官羅博文;博學能詩,精於繪畫,永樂、宣德年間之宮廷畫師,為當時中國“宮廷派”花鳥畫家之代表的邊文進;剛正不阿、直言敢諫,宋宣和年間,因書政事觸犯當朝,被貶至虬城,寓居興國寺,與陳了齋等人結為至交,善舉閩沙才子佳人上任要職,常借“沙陽”詩文抒發憂國情懷,對“沙陽八景”賞識倍致、並予一一命名的忠臣、志士、詩人,後被御賜“忠定”諡號的李綱;清同治、光緒年間,老實厚道、機靈開明、善於智取商機,曾與閩浙兩省總督兒子聯營松、杉、竹、茶生意而富蓋虬城、譽滿八閩,從而帶動境內鄉土經濟迅猛發展,且富不欺貧、常布施糧財於貧困家庭和災區,御賜“奉旨賞戴花翎”牌匾,榮登“道台”等官職的魏秀榛;清光緒年間的科拔貢,嗜書如命,工詩詞、善書法,廣收門徒育佳才,民國初年被推舉為國會眾議院議員曹振懋;從國小業優等,熟知多門學科,民國初年被公派留法攻讀博士,倍受孫中山嘉獎,積極參與旅法各國愛國救國教育活動,毅然回國參加抗戰,為祖國國民教育和反日毒氣侵略著書立論,與周恩來等留法學者有深情致交的陳紹源;不阿權貴,平易近人,回鄉嚴懲作惡傷兵、善加關懷百姓的原國民政府空軍少將司令、後隨蔣定居台灣的劉牧群,等等20餘位本土輩出的較為著名的清官、忠臣、將士、學者、富賈、宮廷畫家,未能一一而足。

建置沿革

唐中和四年(884年)縣治從“古縣”(今古縣村)遷至揚篢坂(今縣府所在地)後,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縣城始設興義、
和仁兩坊,即縣治以東至性天峰、北到畔溪一帶為興義坊,縣治以西至大洲步雲橋、北到淘金一帶為和仁坊。歷代“兩坊”“兩聯保”多屬縣府直管。民國時期1940年開始推行“地方自治”,撤銷縣政府直屬的興義、和仁兩個“聯保”為和仁、興義兩鎮;1943年10月初,“兩鎮合一”始設鳳崗鎮建置,直屬縣政府,直至1949年9月16日沙縣解放後的11月;1949年12月以後,隨縣建置沿革歷稱第一區(與富溪鄉同屬)、城關區(改名)、城關鎮(直屬縣政府)、紅旗人民公社(與若干鄉同屬)、城關工作委員會(與若干公社同屬)、城關人民公社(1963年11月恢復城關鎮建置後,城區農業人口統歸城關公社管理,公社中5個非農業居民街分出單獨成立城關鎮,1981年7月公社改稱虬江人民公社)。虬江人民公社與城關鎮的建置保持至1984年7月。1984年7月,全縣撤銷人民公社,恢復鄉(鎮)建制;是月,從虬江鄉劃出城區7個行政村併入城關鎮,改稱“居委會”(1995年6月又更正為“村委會”);同年8月城關鎮又復名鳳崗鎮。此後十幾年,鳳崗鎮的建置規模基本保持歷代兩坊的範圍,共轄七村五居,即大洲、西門、北門、東山、水南、廟門等村委會和城西、府西、李綱、中山、東門等居委會。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後,由於縣城的城北、蓮花新村、城西、城南和李綱路、中山路等區域的開發和改造,以及城鎮人口的大幅增長和遷入,分別於1990年3月新成立了府北居委會;1999年6月增設了蓮花、石橋居委會,同時李綱居委會撤銷,其水北片併入府西居委會、水南片改稱城南居委會。府北、中山居委會於1999年8月分別更名為“城北”、“春暉”。
經省民政廳、市人民政府批准,2000年12月9日,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撤鄉並鎮:原與鳳崗相鄰的地處城郊的際口鄉撤銷,其5個村和琅口鎮1個村同時併入鳳崗,使鎮境地域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了96.4平方公里,全鎮共擁有土地153.5平方公里;轄有大洲、西門、西山、北門、東山、水南、廟門、西霞、根坑、村頭、際口、際核、古縣13個行政村和城西、府西、城南、春暉、東門、城北、蓮花、石橋8個社區居委會。2003年9月29日(即在和仁、興義兩鎮合併、初設鳳崗鎮後的六十周年前夕),虬江、鳳崗、琅口三鄉鎮撤銷,以沙溪為界分南北兩塊進行區劃整合,分別成立虬江、鳳崗兩辦事處。由原虬江鄉水北片的西郊、壠東、水美、井後、三姑、際岩、靈元、龍坑8個行政村和原鳳崗地處水北的7個社區、12個行政村組建為鳳崗街道辦事處,地處水南的水南村和城南社區自此劃歸虬江街道管轄。
近年來,由於城區建設的迅猛發展和街巷、人口的分布發生較大變化,各社區區域交錯混雜,個別社區人口規模還過於寵大,等等問題為管理帶來不便。2006年8月中旬,街道辦事處根據沙縣民政局的有關工作方案,對七個社區進行了全面的整合。通過整合,撤銷春暉社區、成立“城東”社區,原府西社區更名為“府前”社區,七個社區數量不變;四至範圍,除石橋社區外,其餘六個社區以道路、街巷為界,進行了全面調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