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窩鎮(河南省信陽市新縣沙窩鎮)

沙窩鎮(河南省信陽市新縣沙窩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豫南邊陲,位於兩省四縣八鄉鎮結合部,國道106線與省道南信葉線在鎮區交匯成“X”型,地理位置獨特,交通便利。全鎮總面積1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914畝(水田面積12976畝、旱地面積2938畝),山場面積127061畝,村莊、道路、河流面積52025畝,轄1個居委會和13個行政村,281個村民組,423個自然村,總人口34152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沙窩鎮
  • 外文名稱:ShaWo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河南省信陽市新縣
  • 下轄地區:居委會、王山村、沙坪村、羅漢村、吳灣村、油榨村、朴店村等
  • 政府駐地:白露河大街1號
  • 電話區號:0376
  • 郵政區碼:465513
  • 地理位置:新縣東部、鄂豫兩省四縣八鄉交界處
  • 面積:130平方公里
  • 人口:34152
  • 方言:江淮官話黃孝片沙窩話
  • 氣候條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 著名景點:白雲山、宋沖明清古村落(中國景觀村落)等
  • 機場武漢天河國際機場
  • 火車站新縣站麻城站麻城北站
  • 車牌代碼:豫S
  • GDP:12.54億元人民幣(2016年)
隸屬沿革,行政區劃,地理位置,鎮情概況,地形地貌,水文與水資源,氣象氣候,土地資源,地質構造,生物資源,文物古蹟及旅遊資源,商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鎮區建設概況,

隸屬沿革

西周至春秋時期屬弦國,後屬黃國;戰國時屬秦弦地,後屬楚國;秦統一全國後,北部屬九江郡
兩漢時期,屬江夏郡;三國時為魏國邊關,屬魏弋陽郡,晉代時,屬豫州弋陽郡;南北朝時,屬豫州西陽郡、衡州等。
隋唐時,屬為光州光山縣、仙居縣,光州隸淮南道;宋代時,屬光州軍光山縣,光州隸淮南西路;元朝時,屬汝寧府光山縣。
明朝時,屬河南布政司汝寧府光山縣,清代時,屬光州直隸州(今改潢川)光山縣。民國初期,為河南省光山縣。
沙窩原屬光山縣八水裡,1932年屬經扶縣二區,後改屬第七區,1948年為沙窩區。1958年5月設沙坪、沙窩、高山三個中心鄉,1958年8月撤區建立山水人民公社、1961年回復沙窩區。1962年撤區設立沙窩鄉,1987年改鄉為鎮。

行政區劃

現轄居委會、曾畈村、沙坪村、朴店村、王山村、羅漢村、吳灣村、油榨村、汪沖村、熊河村、楊畈村、陳高山村、匡灣村、劉灣村13個行政村和1個街道居委會,281個村民組,423個自然村,總人口34152人。鎮人民政府駐白露河大街1號。

地理位置

沙窩鎮地處豫南邊陲,地處鄂、豫兩省,四縣(麻城、光山、商城、新縣)結合部。南鄰湖北省麻城市,西與周河鄉、八里畈鎮接壤,北與光山縣相連,東與商城縣毗鄰。全鎮總面積約1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914畝(水田面積12976畝、旱地面積2938畝),山場面積127061畝,村莊、道路、河流面積52025畝,106國道、信葉公路(南線)縱橫貫穿鎮域並在鎮區交叉,形成X型交通樞紐。距離武漢中心城區160公里,被譽為武漢的後花園,更是直達武漢的交通要道,並有24公里長的S339公路連線大廣高速,轄區內公路四通八達,2008年就實現了公路村村通,全鎮地方公路通車裡程達150公里。東西距京九鐵路25公里。是新縣東北部及周邊地區最大的農村產品集散地和豫鄂皖邊區15縣物資集散地之一。

鎮情概況

沙窩鎮是省政府命名的唯一一個省際沿邊改革發展建設綜合試點鎮、重點鎮、明星鎮、文明村鎮、中州明鎮、省級衛生鎮和省級生態鎮,是新縣的東部視窗,是全市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2000年3月,沙窩鎮被省委、政府確定為“河南省小城鎮建設重點鎮”,2014年7月,沙窩鎮被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委列為全國重點鎮;2015年8月被省政府列為全省第一批68個重點鎮建設示範工程;2016年沙窩鎮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全市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
2016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2.5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86億元,財政預算收入80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260元,鎮域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市鄉鎮排序中位居第16位。
境內白雲山為豫南高峰之一,景色秀麗。鎮內經濟林有板栗杉木油桐、竹類等,主要礦產花崗石瑩石、鉛鋅礦等品位高,開採價值大。

地形地貌

沙窩鎮地處大別山腹地,全境輪廓近似矩形,大別山主脈經境內中間橫貫東西,形似屋脊狀,脊背中又有東、中、西三個高峰區,構成“W”形地勢。
境內地貌特點是山巒起伏連綿,峰高谷深,溪河交叉。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山溝15—30條,溝河密度0.8公里/平方公里。
沙窩鎮地表特徵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林遍布全鎮域,溪河交錯流北邊,連綿起伏多高山。
沙窩鎮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大致成階梯狀地形。

水文與水資源

沙窩鎮境內的主要河流,見下表:
沙窩鎮主要河流一覽表
河流名稱
白露河
熊河
羅漢河
長度(Km)
17
17
9.6
寬度(m)
18
12
8
水量(m/s)
2.5
1.0
0.4
上游流域面積(Km2
白雲山
周河
嶽麓山
沙窩鎮水利資源較為豐富,平均每人占有量3400立方米,高出全國人均占有量700立方米。
沙窩鎮水質總礦度(CaO)0.5—1.0毫克當量升,礦化度為50—100毫克/升;氫離子度(PH值)在7—7.5之間,為工農業生產和人蓄飲水良好的天然水源。
沙窩鎮水資源開發利用主要是地表徑流,用於灌溉及小型水電和養殖。
白露河是淮河水系一級支流,境內流域面積130平方公里。正流發源於新縣沙窩鎮小界嶺。河道全長17公里,白露河在沙窩余河出境入光山,經潢川至淮濱匯入淮河,境內主要支流有熊河、羅漢河、小河等。
熊河:源於周河鄉李家窪。在沙窩彭莊匯入白露河幹流,河流全長17公里,流域面積47.3平方公里。
羅漢河:源於沙窩鎮萬家灣,境內全長9.6公里在該鄉汪家灣出境,沿光山、商城界流經10公里入光山縣境,並在其境內距白雀園一公里處匯入白露河幹流。

氣象氣候

沙窩鎮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濕潤區,四季分明,冷暖適中,雨水豐沛,雨熱同季。春季平均氣溫14.9℃,3月下旬後,氣溫迅速回升,但很不穩定,夏季平均氣溫27.2℃,在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下,多吹東南風,高溫高濕,降雨時多為陣雨,強度大,易造成洪澇;久晴無雨則易造成旱災,秋季平均氣溫16℃,9月下旬後,氣溫迅速下降,降水明顯減少,冬季平均氣溫為2.9℃,自北方常有冷空氣侵入,多刮偏北風,天氣寒冷乾燥,是一年中雨量最少的季節。

土地資源

沙窩鎮域總面積129.4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積1353.75公頃,園地面積1403.31公頃,牧草地面積16.93公頃,水域面積270.08公頃,城鎮及工礦用地367.35公頃,道路交通設施用地41.67公頃,水利設施用地1.53公頃,未利用土地1761.66公頃。

地質構造

沙窩鎮大地構造單元屬大別山系淮陽地質的組成部分。在區域地質構造上處於大別山複式背斜構造的北側,汝南-阜陽凹陷與潢川凹陷之間的正陽—淮濱凸起上,這裡連同周圍的構造體系,統屬秦嶺東西向構造帶的南亞帶,伏牛—大別弧的一部分。
沙窩鎮域與光山交界處有一條東西向的隱伏裂帶,近於南北向斷裂層構造也有兩條,一條沿羅漢河谷分布,另一條沿汪沖河谷分布。
沙窩鎮河流的河床切割較深,降水滲入地下產生的地下水屬裂隙水,絕大部分又匯入河道,形成閉合流域,在水文地質上屬裂隙弱富水區。

生物資源

1、植物資源:沙窩鎮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溫潤區,四季分明,冷暖適中,雨水充沛,適於多種植物生長,植被屬華北落葉闊葉林類型。主要植物有松樹、杉樹、楓樹、柳樹等,其中,經濟林5萬餘畝,主要樹種有板栗、油茶、油桐、白果等。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水稻、紅薯、黃豆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油菜等。
2、動物資源:飼養動物有牛、馬、驢、騾、豬、雞、鴨、等;野生動物有:狸、獾、刺蝟、野雞等多種野生爬行動物;水生動物有:鯉魚、鰱魚、鱅魚、草魚、青魚、鯽魚、蝦、蟹、鱉等;飛禽(鳥)類動物種類繁多。

文物古蹟及旅遊資源

1、文物古蹟:沙窩鎮的主要文物古蹟有熊河新石器遺址。
2、革命紀念地:沙窩鎮政府於1965年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園,將解放前後在沙窩境內為國家為人民英勇獻身或為公犧牲的英靈安葬在此,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理想場所。
宋希濂部將士墓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鄂豫皖地區黨組織負責人,紅二十八軍政委高敬亭和皖鄂特委書記何耀榜等,遵照黨中央的指示、主動向國民黨地方當局"鄂豫皖邊區督辦公署"提出進行了國共合作抗日談判,7月28日達成協定,舉行了簽字儀式,鄂豫皖邊區內戰基本結束。
1938年9月17日本侵略軍沿潢(川)麻(城)公路進逼武漢,17日寇之十五、十六兩師團各一部,到達商城余集,逼進沙窩,國民黨政府軍宋希濂部七十一軍據守在沙窩白雲山、馬鞍山英勇阻擊,除白雲山戰場受挫失利,其餘戰場大敗日軍,共殲日軍萬餘人,擊落飛機一架,使日軍每推進一步,都要付出重大傷亡,此戰經歷40多個晝夜後,宋部奉命撤離沙窩。在激戰中,宋希濂部七十一軍據守白雲山的一師長遭戰難陣亡,陣亡後與陣亡士兵合埋到一起,後稱為宋希濂部將士墓。
3、旅遊資源:沙窩旅遊資源獨特。白雲山脈系世界少有的喀斯特地貌,被確立為國家地質公園。鎮內有唐王李世民躲避敵軍追殺的唐王洞,鎮東有犀牛望月,山勢險峻,古松翠柏迎風傲立;鎮西高山寨保存完好;鎮中一天門、二天門和老和尚坪地均用巨石砌成城門。二天門外品酒崗上有一巨形腳印;五代時沙土國遺址隨處可見。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沙窩老街和宋沖古民居增加了沙窩的文化底蘊,獨特的龍潭沖瀑布和沙窩夕照等自然景觀,吸引眾多遊客慕名前來觀光考察,一批旅遊開發項目正在規劃建設。
白雲攬勝:白雲山位於新縣沙窩鎮境內,西與周河鄉接壤,它成南北走向,重巒疊嶂,主峰金頂,海拔902.6米,是大別山中段的高峰之一,素有"萬山之尊"之稱。金頂四季白雲繚繞,故名白雲山,白雲山地勢險峻,向為南北要塞,著名的虎頭關、土門關就設在此山腳下。山巔有白雲觀,始建於唐朝,清代重修,相傳唐王梵修煉於此,金頂白雲觀的正殿,其架、梁、檁均用石頭雕砌而成,瓦用鋁鑄成,在陽光照耀下,閃出道道金光,故名"金頂"。1938年10月,在武漢抗日保衛戰中,國民黨高級將領宋希濂率兵阻擊日軍南下武漢,在白雲山展開激戰,"金頂"慘遭日軍炮轟、毀於一旦,但"金頂"的主樓仍在,從殘垣中,還可清晰見到"壽"字門楣和"瀑布師真顯,雲凝祖德深"的行書楹聯,還有"萬山之尊"的石刻,白雲山自下而上,還有寸腰石、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草鞋印、老和尚平地、雙乳石、金盆、銀盆、石磨、石靠椅、李三娘墓、跑馬場、送夫石、唐王洞、唐王廟、馱兒石、萬年松、飛天瀑金頂等景觀。
三大古關:沙窩是後漢高祖劉皓的發跡之地。相傳,五代時約公元947年劉皓在此建沙土國。這裡地形險要,名關要隘,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境內設有陰山關、虎頭關、土門關(俗稱山水關),為大別山設關最多的地區。
虎頭關,在沙窩鎮南3公里處,106國道旁,東是羅漢崖,西為羊毛山,高峰聳立,中為白露河,石磴崎嵌,最為險惡,出關南十餘里為小界嶺,逾嶺交湖北麻城界,舊設虎頭關巡檢司,後徙置麻城,兼管太平驛。
虎頭關虎頭關
陽山關,又名鎖關,在沙窩鎮北1公里處,西倚龍王尖,陡峭壁峙,東繞汪家河,峻崗夾之,險厄可守,南與虎關頭、木陵諸關為崎角,是大別山設關最早的一座關。
土門關,俗稱山水關,北距沙窩熊河村土門一里許,河西是金泉寺,河東是彭家寨,河中有雷打石,壓在潭中,因高山夾之,中有一水,故稱山水關。
黑龍潭黑龍潭位於沙窩鎮羅漢村,獅子河上游,獅子山與白象山的夾隙處,主潭長約600餘米,寬窄不等,寬處有百餘米,窄處不過一米,人可一躍而過,但其深不可測。兩岸峭壁聳立,如同刀削,整個黑龍潭就象一條黑龍靜臥在山澗。
黑龍潭的東岸是青獅山,整座山就象一頭獅子臥在山上,頭是奇石組成,頭高昂,仰望楊家寨,一眼睜開,一眼閉,嘴半張,嘴深4米,寬近10米,相傳能同時擺八桌宴席。在獅子嘴下的山坳處,是梅繼光等18位烈士殉難處,1932年,他們從事地下黨活動,被國民黨抓住,活埋在此。
黑龍潭西岸是白象山,正將象鼻伸在獅子河中飲水。黑龍潭尾緊依楊家寨,楊家寨曾經是共產黨、國民黨、日軍三兵爭搶的要寨。國共合作時,曾在此阻擊過日軍南下武漢;在楊家寨腳下的小畈,有劉鄧大軍南下大別山時的醫院舊址。黑龍潭的出口處,有一間圓形的石洞(俗稱龍屋),深約數十米,其頂端有一對二米深的圓形石洞(俗稱是龍角)。相傳是在數千年前,天空雷電交加,烏雲緊蓋,天空昏暗,頓時狂風暴雨,一條黑龍由天而降,沿獅子河下游,碰到青獅和白象,便奮力從兩者之間游過,留下黑龍潭,一急之下,一頭碰到石岸上形成龍屋,剛好兩隻角一挑,挑出兩個龍角。
紫龍潭瀑布紫龍潭瀑布位於沙窩鎮南10公里處的朴店村,在白雲山腳下,白露河源頭,瀑布落差近百米,寬約20米。四面青山擁抱,潭水清呈綠色,有純天然的清秀之美;紫龍潭、小龍潭、神龜石、觀音廟巧妙的連為一體有奇巧之美;傳說與大自然景觀完美的融合,有神靈之美;到汛期似山洪瀑發,河水有瀉千里之勢,聲似雷鳴,濺成的水霧與山霧、雲霧相連,有險峻之美;在平時一簾清水飄然而下,似仙女披著一層白紗,隨風飄動,有一種神韻之美。
沙窩夕照在新縣沙窩鎮老街背後的觀音岩上,每當夕陽墜入拐樹坳,日光從夕陽山(原名太陽山)返照,煙嵐間紫翠絢然,白露河霞光似火,其色若染,其光若染,其光如鏡,為人間絕景。
沙窩夕照在明朝間就有記載,明代光山縣有三台八景,沙窩夕照就是八景之一,賀守約看沙窩夕照賦詩兩首:"沙窩天際幾經年,山叟猶能說舊緣。煙樹四周迎落日,碧蘿千尺掛飛泉,嵩衡近迓雲中客,江漢遙迎象外天。應念先賢經歷地,何由此日一躋巔?"、"荒涼古木伴棲鴉,四面青山夾白沙。惆悵英雄何處有?數間茅屋夕陽斜。"清朝康熙年間《光山縣誌》載:沙窩者,東南之要會也;處四山之中,而東倚夕陽山,青壁峭插雲表。每市聲未散,日下高峰返照,煙嵐間紫翠絢然,亦若登天姥頌孫綽見標雅住句矣;光山縣東南一百里沙窩保,石壁峭立,夕陽西照,其光如鏡。
  
宋沖民居宋沖民居位於沙窩鎮朴店村境內106國道東側1公里的宋沖村民組,距鎮政府約12公里。這裡被群山環繞,門前有一條小河,三面環山,僅有一條公路出入,是十分理想的居住場所。
宋沖民居始建於清朝中期,距今約有近兩百年的歷史了,相傳為當地一名富商所建,建築材料全部為燒制的青磚,尤顯莊嚴肅穆,彰顯出大戶人家的氣派。建成時,整座房子為三套,三個大門樓,且每套房子均為三層套院,每層套院均有左右兩個單獨的天井小院,共有房子約70餘間。房子門口為石條砌成的台階,大門兩側為石雕造像。房檐全部為雕花人物圖像,據說整座房子的雕花人物像構成名著《紅樓夢》中的一部人物情景戲,十分宏偉壯觀。
文化大革命期間,宋沖民居房檐上的雕花人物像幾乎被破壞殆盡,致使宋沖民居的面貌受到嚴重毀壞。但當今,宋沖民居仍保留著當年的三大門樓,三層院的主體建築,依稀還能看到當年那宏偉壯觀的場面。2018年04月18入圍第七屆8家榮獲中國景觀村落名單

商業

沙窩鎮商貿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周邊農副產品集散地和小商品分級批發、零售的中轉站;以沙窩鎮為中心,40公里半徑範圍內覆蓋35萬多人口,市場潛力巨大。近年來,沙窩鎮利用優勢資源,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先後引進省外10餘家規模以上企業落戶沙窩,吸引外來人口200餘戶入住沙窩,流動人口連年攀升,到2012年底已達2500多人;集鎮功能完善,工業區、商貿區、居民區、科教區、服務區布局合理。福瑞大酒店、白雲大廈、沙窩商務賓館、秀水假日酒店等酒店服務水平日臻完善。福美購物廣場、宇吉家具城、鄂豫皖商貿大世界、小商品一條街等商貿物流發達。

文化教育

沙鎮黨委、政府歷來重視教育事業,在注重基礎教育的同時,堅持科教興鎮的戰略,在鞏固普九和掃除文盲的同時,鎮村兩級加大教育投入,新改擴建了部分中國小教學樓及教學設施。全鎮共有中學一處,位於沙窩鎮區,國小12處分布在各村。全鎮國小、中學入學率為100%。

醫療衛生

沙窩鎮現有衛生院一座,沙窩衛生院地處S339線與G106線交匯處,占地2730㎡,其中業務用房1472㎡,職工住房950㎡,現有職工26人,設床位20張,能常規開展內、外、婦、兒、急診等科,輔助科室齊全,協管14個村衛生室,負責全鎮居民的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等工作。2014年,又爭取124萬元國債投資項目,建成公共衛生服務中心,該中心建築面積902㎡。村級衛生所14所,分布在各村,共有從業人員22人。鎮、村衛生保健網路健全。

鎮區建設概況

沙窩鎮鎮區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服務功能不斷提高,“一河兩區雙線”的集鎮框架基本形成。累計投資2300餘萬元,先後完成了迎賓大道、白雲大道、河西新街、太平路、健康路等十幾條街道的升級改造,實施了綠化、亮化、美化、淨化工程,路燈安裝110盞;加強背街巷治理,完成背街小巷道路硬化2000米;實施了集鎮河道治理800米及多次清淤,白露河2座攔水壩建設,完成集鎮供水管網升級改造,街心花園2座。不斷完善集鎮供排水、環衛等公益設施。
沙窩鎮重新調整並完善了《沙窩鎮村鎮體系規劃》、《沙窩鎮村鎮建設總體規劃》,明確了“一區四點”的新村建設構想,形成了以曾畈新村建設示範區為主幹,吳灣新村、沙坪新村、楊畈新村、汪沖新村建設為支撐的新村建設格局。曾畈新村建設示範點位於鎮區白露河以西、白雲山麓,北依南信葉公路,南接106國道,規劃建設面積590畝,總投資約3億元,分兩期實施。一期為主幹道及部分安置區建設。主幹道規劃總長度為2060米,寬30米,分為雙向四車道,投資1.3億元,可安排居戶470戶、商戶350戶。該項目採取招商引資的方式運作,7月底全線貫通,10月底完成路面硬化。二期工程為新村住居區,計畫投入1.7億元,主要包括12條次幹道及車站、學校、農貿市場等基礎設施,2010年底動工,到2013年全部建成。該示範點建成後,可使鎮區建設面積達到5.7平方公里,鎮區常住人口14000餘人,城鎮化率達49%。
2018年5月鎮黨委、政府自籌資金350餘萬元建設鐘鼓山公園美麗鄉村項目其中新建特色廊柱64平方米仿古涼亭2座,停車場1處,旅遊公廁1座,鋪設植草磚700餘平方米,道路硬化5000餘平方米,鋪設生態磚4900餘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落地式景觀燈各50套,鋪種草坪1700餘平方米,栽植迎春花、連翹等綠植3000餘平方米,並完善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