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溝組

沙溝組,創名的沙溝層,系指1940年卞美年(M.N.Bien)指定為晚上新世元謀層下部,或同年柯柏特(E.H. Colbert)歸入早更新世元謀“馬層”下部含似法氏大水獺(Enhydriodon cf. Falconeri)的夾褐煤粘土層,時代定為上新世晚期。1973年尤玉柱、祁國琴首先在《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雜誌上正式使用沙溝組一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溝組
  • 階代碼:N2
  • 命名:周明鎮
  • 特徵:砂質泥岩夾褐煤層
命名,沿革,其他信息,

命名

1961年周明鎮命名沙溝含水獺化石層,但未賦予層型剖面及有關資料;1978年尤玉柱等予以該組較明確的定義,參考剖面位於雲南元謀縣沙溝村北。

沿革

特徵
下部為灰紫色砂、砂質泥岩夾褐煤層,上部為雜色(粉紅、灰綠、灰黃、淺紫)泥岩(或粘土)。從上到下富含鈣質及石膏。底部以灰褐色砂礫岩與下伏前震旦系片岩、片麻岩呈不整合接觸,頂部以彩色泥岩(粘土)與元謀組淺紫色、灰黃色具交錯層理的沙層呈假整合接觸。在元謀盆地除有水獺、乳齒象等哺乳動物化石外,還有軟體動物及植物化石;在班果地區化石有Stegotetrabelodon primitium、Stegolophodon banguoensis、Chilotherium yunnanensis等。厚約30m。湖泊沼澤相沉積。主要出露於元謀盆地的沙溝、甘棠、楊柳村以及班果盆地的鐵山和虎溪一帶。在班果盆地沉積物顆粒稍粗,少見含煤,厚度較大,達50m以上。1989年江能人等稱該組上部為甘棠組的下段。沙溝組的時代大致與昭通盆地的昭通組相當,在曲靖越州盆地稱茨營組,在湯丹為拖布卡組

其他信息

自1961年周明鎮將化石層與印度次大陸西瓦立克系的道克派珊(Dhak Pathan)層對比、時代定為上新世晚期後,沙溝組便長期被歸入上上新統。但在現代的地層年代概念中,一般認為道克派珊層屬於晚中新世(5.5~8.5Ma)。另外,該組所含的其他哺乳動物化石也很難說明其時代確屬晚上新世。因此,沙溝組的準確時代,有待進一步研究。在此之前,似乎把它定為上新世較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