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姓是中國姓氏之一,關於沙姓的起源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沙姓的得姓始祖是神農氏,沙姓在大陸和台灣的百家姓排名都沒有進入前一百位。沙姓重要人物有近現代水利學家沙玉清,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沙千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姓
- 郡望:汝南、東莞
- 堂號:濟民
- 名人:沙玉清、沙千里
- 性質:中國姓氏
- 始祖:神農氏
姓氏起源,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源流七,源流八,得姓始祖,各支始祖,遷徙分布,家譜文獻,字輩排行,郡望堂號,郡望,堂號,通用聯,四言,五言,八言,姓氏名人,古代,近現代,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神農氏炎帝之後代,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炎帝為部落首領時,其下有個臣子叫夙沙氏。周簡王姬夷十五年(公元前571年),“齊侯伐萊,萊人使正輿子賂夙沙衛以索馬牛,皆百匹,齊師乃還”,這位得到了牛、馬就退兵的齊國大夫夙沙衛,就是夙沙氏的後裔子孫,後來成為太子姜光的少傅。
在夙沙氏的後裔子孫中,後有以先祖名號省文簡化改為單姓沙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最早的沙氏,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商朝末年,殷紂王的庶兄子開(子啟)被封於微(今山西潞城),子爵,世稱微子、或微子啟。周武王滅殷商後,建立了周王朝,不久即病逝,由兒子姬誦繼位,是位周成王。周成王繼位是年齡小,由叔叔周公姬旦、召公姬奭輔政,紂王之子武庚乘機反叛,最後被周公旦鎮壓,之後“乃命微子開(啟)代殷後,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國於宋”,在今山東梁山、濟寧、聊城一帶建立了宋國,後舉國遷往商丘一帶。微子啟的後裔子孫中,有人後來被封於沙邑,亦稱“沙鹿”,史稱“河上之邑”,位於今河北省的大名縣,因稱沙伯。在周襄王姬鄭七年(宋襄公子茲甫六年,公元前645年)的農曆8月,沙鹿因受漳河、衛河南北兩相夾擊的常年沖刷而發生了土地崩塌現象,形成為一個大澤(湖),因此史書上又改稱其為“沙澤”。到了周簡王姬夷八年(衛定公姬藏十年,公元前578年),沙澤已經成為衛國之邑,在當年夏季,衛定公姬藏曾在沙澤會晤晉厲公姬壽曼、魯成公姬黑肱。到了周敬王姬丐十八年(衛靈公姬元三十三年,齊景公姜杵臼四十六年,公元前502年)秋季,衛靈公與齊景公會盟於沙澤,指的就是原來宋國的沙邑。
在沙伯的後裔子孫以及國民中,多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沙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國名,出自西周至春秋末期的古沙侯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源流四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沙氏,是回族中的大姓,為“回回十三姓”之一,故而在《千家姓》中稱:“今回族多此姓,別為一族。”
⑴.該姓氏群體大多取自伊斯蘭教經名首音和尾音。在回族經名中,帶有“沙”的比較多。如在《新元史·也黑迭兒傳》中記載:“也黑迭兒,西域人……子馬謀沙……子密兒沙,次木八人喇沙……次忽都魯沙……次阿魯渾沙”等等,這都是回族沙氏之源。
⑵.沙氏中也有賜姓。如《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中記載:“舍班,古里國回回,入附授南京錦衣衛鎮撫,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出使西域,以功遷到千戶,賜姓沙,名班。”明宣宗當時給舍班賜姓沙,還有著另一個原因,即“舍”和“沙”諧音。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大辭典》記載:
⑴.滿族沙達喇氏,亦稱薩達喇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撒答牙”,以姓為氏,滿語為Sadala Hala,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沙氏。
⑵.滿族沙岔氏,亦稱薩察氏,滿語為Saca Hala,漢義“盔”,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撒鏟”,以姓為氏。世居瓦爾喀。所冠漢姓為沙氏、謝氏、隗氏、白氏、魁氏等。
⑶.滿族沙拉氏,亦稱薩加拉氏,滿語為Sala Hala,世居瓦爾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沙氏、邊氏、查氏、程氏、山氏、白氏、謝氏。
⑷.滿族他塔喇氏,亦稱他塔拉氏,滿語為Tatara Hala,漢義“特別多”,所冠漢姓多為唐氏、譚氏、舒氏、勞氏、沙氏等。該支沙氏始祖為他塔喇·薩弼圖,滿洲正白旗人,世居查昆木,達音布族人。其父他塔喇·沙金,清太祖佟·努爾哈赤以其厘定法制,賜號“沙金”,累官至正白旗都統。他塔喇·薩弼圖早年跟從清太祖四處征伐,加世職二等男爵,仕至內大臣。在他塔喇·薩弼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賜號“沙金”為漢化姓氏者,稱沙氏、金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傣族、彝族、黎族、侗族、土家族、裕固族、苗族、佤族、赫哲族、鄂溫克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沙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沙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沙喇圖魯騰氏,源出蒙古兀良哈部,世居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alatuluteng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中有沙氏。
⑵.蒙古族沙岳特氏,亦稱薩爾岳特氏,源出蒙古喀爾喀部,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ay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沙氏、岳氏等。
⑶.蒙古族沙查海氏,源出蒙古兀良哈部,世居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克爾倫(今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阿拉坦額莫勒鎮),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acahai Hala,清朝中葉以后冠漢姓為沙氏、海氏等。
⑷.蒙古族兀良哈·阿里沙,亦稱兀良哈·阿日沙,兀良哈氏,蒙古貞部人(高原森林部落),祖籍在今蒙古東部綽爾河畔的朵顏山。兀良哈·阿里沙是著名的元朝將領,打過仗,立過功,被元順帝孛兒只斤·妥鏷貼睦爾敕封為達魯花赤(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兀良哈·阿里沙從江蘇江寧調粵為循州刺史(今廣東龍川佗城),在元朝滅亡後,兀良哈·阿里沙滯留循州,偕家人卜居善慶廂(今廣東中山)。從第二代開始,其子以父親名字首音的諧音漢字改為漢姓沙氏。
源流八
歷史上的百濟國(在今朝鮮)有沙氏。
得姓始祖
沙氏後人奉神農氏為沙姓的始祖。
各支始祖
沙侈里:回族,亦稱沙叱利,唐高祖時期武官,自沙侈里起兵以來,其子孫蕃衍幾遍九州,故此沙侈里被尊為沙氏始祖一世,沙氏譜碑記現存山東省冠縣城裡清真寺內,其距今一千三百五百餘年,沙氏家族墳在山東省冠縣城南三里的沙莊,“永世不忘”四個大字的石碑建立於清乾隆三年。家祖沙侈里的子孫遍於黃河以北的靖莊、冠縣城西街、冠縣城南街、張尹莊、十里舖、高莊、沙閆村、里固七家、里固八家、蔣寨、營鎮(善樂營)、墳里。黃河以南為西沙樓、前沙海、中沙海、後沙海、曹縣東關、北沙樓十八村(街)等,皆為從沙莊遷徒出去的沙氏家族後裔。沙侈里為山東冠縣沙氏始祖,《沙氏族譜》規定每年農曆正月十六為紀念祖先之日。
兀良哈·阿里沙:蒙古族,曾跟成吉思汗打過仗,立過功,封為達魯花赤(官名),逝世後葬在一個叫雷公凹的地方,是為蒙古族沙氏始祖之一。
遷徙分布
沙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九十二位,人口約四十五萬兩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25%左右。沙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早在上古時,相傳神農氏有夙沙部落,他的後代就以“沙”作為姓氏的。周代宋國的始皇名微子啟,他的後代中就有以沙為姓氏的。另外,古時諸侯國的君主若失去侯國後,慣例會被稱為“公沙”,這些侯國君主的後代中可能會為了紀念失去的國度,而改姓為沙氏。在春秋時期,宋國有大夫被封於一個名為沙(今河北省大名縣東)的地方,他的子孫便以地名為姓氏,稱為沙氏。沙姓望族居東莞郡(今山東省沂水一帶)、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60里),安徽霍邱等地也有分布。
今山東省的煙臺市牟平縣、登州市、單縣、禹城縣、威海市、無棣縣(海豐縣)、乳山縣、棗莊市台兒莊、沂水市、蒼山縣、濰坊市、德州市武城縣,吉林省的長春市、永吉市,四川省的涼山州西昌市,遼寧省的營口市蓋州、大連市、瀋陽市法庫縣、鐵嶺市、瓦房店市、東港市,湖北荊州市,湖南省的常德市桃源縣、張家界市、益陽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延安市、漢中市城固縣,江蘇省的姜堰市、靖江市、南通市、如皋市、南京市、江陰市、崑山市、淮安市、高郵市、寶應縣、徐州市睢寧縣沙集鎮、豐縣、邳縣、 鹽城市、常州市武進區、揚州市江都縣、海門市、蘇州市,安徽省的宿州市、合肥市肥西區,浙江省的金華市、溫州市永嘉縣、寧波市,台灣省,江西省的奉新縣、瑞昌縣、泰和縣,河南省的鎮平縣,新鄉市的縣級市衛輝市,廣東省的興寧市、龍川市、惠州市惠東縣,湖北省的武漢市,上海市,天津市,北京市,香港特別行政區,雲南省楚雄州大姚縣、安寧縣 黑龍江,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梧州,賀州,玉林的北流市,貴港的平南縣等地,均有沙氏族人分布。
家譜文獻
山東萊陽沙氏族譜,(明)沙澄始修,修訂於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登州市博物館、山東省萊陽市蓬萊城三里溝村沙氏宗祠、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沙鐵銳處。
山東冠縣沙莊回族沙氏族譜,著者待考,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冠縣清真寺、沙莊、靖莊沙氏宗祠。
江蘇常州毘陵沙氏宗譜六卷,(清)沙華年、沙永貞等三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百壽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上海崇明沙氏宗譜十二卷,(清)沙國明等重修,清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勤業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南通市圖書館。
江蘇常州毘陵沙氏族譜附續刊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沙壽年、沙順宗等四修,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百壽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常州毘陵沙氏族譜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沙仲源、沙景書纂修,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百壽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寧波蛟川沙氏宗譜二卷,(清)沙厚滋編輯,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留余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江蘇江陰暨陽沙氏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沙震徠修,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詒福堂刻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安徽無為沙氏宗譜十二卷,民國沙秀南主持纂修,無為沙氏正在著手重修宗譜。
字輩排行
山東冠縣回族沙氏字輩:“東方道德啟元宗世永昌熙學紹詁訓基業煥隆光春風如毓子心思恆以長登履同培崇有書國克康”。
山東蓬萊、遼寧蓋州、遼寧營口沙氏字輩:“訓命家聲振詩書世業昌繼先忠孝義喻後世賢良”。
山東沙氏一支字輩:“鳳汝樹丙永銘繼承宏業令德長詔”。
湖南桃源沙氏字輩:“文明光上國忠孝永貞強”。
吉林永吉沙氏字輩:“鈺文殿成維”。
江西泰和沙氏字輩:“宗名邦顯……”
遼寧南部沙氏字輩:“啟文永明金殿新煥玉德
沙氏一支字輩:“玉德俊吉增山前松百萬”。
沙氏一支字輩:“余山德昌中祖世成如南”。
沙氏一支字輩:“永德(賢)仁興遠慶新道吉昌”。
江蘇沭陽沙氏一支字輩:“連以志繼(建)中”。
山東省陽穀縣張秋鎮沙氏字輩:寶德恆克安
山東省牟平小上莊沙家疃 沙氏字輩:“士雲均永建、憲守述宗常、洪恩富景昌、天運肇嘉祥”
陝西紫陽有回族沙氏一支字輩:“金銀滿河斗,世守綿陽長(常)”。(據先輩雲,來自湖北麻城)
資料有待補充。
郡望堂號
郡望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領八縣。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為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廣東省東莞市建制置於唐朝,從此後世所稱“東莞”皆指廣東沿海的東莞。
堂號
汝南堂:以望立堂。
東莞堂:以望立堂。
濟民堂:明時沙玉,當涉縣知縣,顧慮到老百姓沒有恆產(固定的財產),就設宴請富農,親自問他們定借款契約,借來錢交貧民買耕牛農具,督促百姓治病,男勞力種一畝菜備荒。結果涉縣百姓家家不愁吃穿。在莊稼熟的時候,他親自下鄉督促晝夜收割。還沒割完,飛蝗大至,鄰縣的莊稼都被吃光,涉縣得到保全。
通用聯
四言
望出東莞;
源自炎臣。
——佚名撰沙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沙姓的郡望和源流(見上題頭《四、郡望堂號》和《一、姓氏源流》介紹)。
汝南世濟;
東莞家聲。
——佚名撰沙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沙姓的郡望。據《姓氏考略》中記載:沙姓望出東莞、汝南。
汝南望族;
東莞華宗。
——佚名撰沙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雲州節度;
宜邑使君。
——佚名撰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沙彥珣,官雲州節度使,立有戰功。下聯典指宋代人沙世堅,以武勇著稱,曾守宜州。
五言
點俗哪能染;
纖埃迥莫侵。
——清·沙神芝撰沙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家沙神芝自題聯。
八言
宜邑使君,素稱驍勇;
雲州節度,獨著戰功。
——佚名撰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沙世堅為宜州守,以勇武著稱。下聯典指唐·沙彥珣,為雲州節度使。
勸農勤耕,涉黎得保;
辦學興教,縣民無憂。
——佚名撰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涉縣知縣沙玉,歷民備耕搶收,涉民豐衣足食。嘗於禾稼熟時,督民晝收穫,未畢,飛蝗大至,鄰邑禾食盡,涉民得保全。下聯典指明代新城知縣沙良佐,廉慎愛民,篤於學校,未幾,人足衣食,庭無訟者,百姓戴之。 氣度恂恂,風流名將;
襟懷落落,曠達高人。
——佚名撰沙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不名將沙金威。下聯典指晉代人名士沙門。
姓氏名人
古代
明代涉縣知縣,勸民備耕搶收,涉民豐衣足食。嘗於禾稼熟時,督民晝夜收穫,未畢,飛蛾大至,臨邑禾食盡,涉民得保全。
北宋勇將,有文武韜略,河北涉縣人,曾任東莞太守;1127年護宋高宗南渡,知梧州;廣西苗民大起義,改知宜州,平義軍十萬,擊殺首領莫文察,廣西河池有“白土平蠻碑”一尊,即其所勒。為江浙沙氏世遷祖,沙神芝、沙元炳均其後。
明代新城知縣,廉慎愛民,篤於學校,未幾,人足衣食,庭無訟者,百姓戴之。
清朝醫學家,江蘇省丹徒(今鎮江)縣人。他精通內、外、喉科,聲振大江南北,著有《醫原紀略》和《瘍科補直》等醫學著作。
清朝大書法家,以狂草最有名,豪邁雄放,神逸無拘,在書畫界備受稱讚。
(1864-1927)字健庵,晚年別號䃣髯。 生於如皋一個書香仕宦之家,詩人。近代如皋地方賢達。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進士,後升翰林院編修。主纂《如皋縣誌》。有《志頤堂詩文集》18卷存世,其中有詩800餘首。
近現代
沙氏五傑
沙風少將
沙風(1917-——2013年12月25日),原名呂濟人,浙江省新昌縣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豫皖蘇邊區蕭縣常務隊營政治教導員、營長,蘇皖縱隊第1團副團長,新四軍第1師9旅作戰科科長、參謀處處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6師18團團長,師參謀長,第3野戰軍21軍63師副師長,特種兵縱隊戰車第1團團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師長、師長,裝甲兵技術部部長,第一坦克學校副校長,裝甲兵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國務院農林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司令員。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沙克少將
沙克(1907-1993),遼寧省丹東市人,1927年畢業於東北陸軍講武堂。曾任東北軍第53軍647團團部副官,連長,第691團團部副官,代營長。1936年參加東北武裝同志抗日救亡先鋒隊。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冀中人民自衛軍特種兵團團長,冀中軍區第3軍分區司令員,冀中軍區司令部參謀處處長,冀中軍區副參謀長、參謀長,晉察冀軍區副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遼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安東軍區副司令員,遼東軍區參謀長,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副司令員,安東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司令部炮兵第2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訓練部副部長,軍訓部部長,空軍學院副院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3年逝世,終年86歲。
沙千里(1901.6.12-1982.4.26),曾用名沙仲淵、沙重遠,原籍江蘇省蘇州市,上海市出生。曾任貿易部長、商業部副部長。
著名中國歌手。
中國著名演員。
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
著名慈善家,省吃儉用捐建多座希望國小。
聯合國主管經濟和社會事務的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