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肅文

沈肅文(1881~1958),浙江省蕭山瓜瀝鎮長巷村人(現今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人),他是辛亥革命時期的人物,早年與徐錫麟相識。光緒三十二年(1906),他在紹興縣錢清(今柯橋區錢清鎮)創辦浙光中學。徐錫麟案發後,改名沈毅,去杭州進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優級史地科學習,曾在浙江省第一師範附小、省立商業學校等任教員。建國後曾任輕工業部財務司司長,並任民建中央常務委員。1958年10月11日病逝北京,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基本介紹

  • 本名:沈肅文
  • 別稱:沈毅
  • 所處時代:民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浙江省蕭山縣瓜瀝鎮長巷村東井村
  • 出生時間:1881
  • 去世時間:1958年10月11日
  • 主要成就:創辦浙光中學
創辦浙光中學,籌建通濟橋,

創辦浙光中學

徐錫麟案發後,改名沈毅,去杭州進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優級史地科學習,畢業後又進浙江法政學堂肄業,曾在浙江省第一師範附小、省立第七中學、第九中學、省立商業學校任教員。民國4年(1915),出任浙江省議會秘書長。6年,因反對北洋軍閥楊善德主浙而去職到上海。7年,懷著教育救國、革新教育的宏願,參加由黃炎培創辦的中華職業教育社工作。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提高人們報效祖國的自覺性和能力,反對導致學生為追求個人榮譽、地位而學習,更反對把學習作為謀取做官當老爺的資本,並主張啟發學生自覺遵守學習紀律,以提高教學水平。自此與黃交誼日篤。其後,曾任《新教育》雜誌編輯。1912年,任紹興浙江省立第五中學校長,刻意革新,因阻力較大,於次年1月被迫辭職。同年,任浙江教育廳視學。由蔡元培介紹加入國民黨,家中曾被軍閥孫傳芳查抄。1915年起,任浙江大學總務主任、農學院副院長,併兼任國民黨浙江省臨時黨部執行委員,與中共黨員宣中華、俞秀松等共事。抗日戰爭前夕,應校長蔣夢麟邀,任北京大學總務長。抗戰爆發後,任西南聯大秘書。33年,從雲南到四川,在灌縣創辦都江農業實用職業學校,任校長並授課,主張“農家子弟受教歸農”,與師生同起居共勞動,學校辦得頗有特色,川西各界人士爭往參觀。1934年,由黃炎培介紹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任保管基金會副主任,同時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任該會中央監事。1936年1月,回錢清創辦浙光中學,任校長兼授語文、史地,宣傳馬列主義,講述革命形勢,倡導“進取、勤奮、誠實”的校風,聘用進步教師,教唱革命歌曲,自奉甚廉,愛校如家。浙光中學成為民盟在浙江的一個重要據點,同時也為中共輸送了一批追求進步的知識青年加入革命隊伍。1936年5月,任民盟浙江區分部主任委員。1937年夏,浙江民盟遭當局破壞,沈即去滬、杭等地設法營救被捕盟員。全國解放前夕,到上海向民盟華東執行部聯繫盟務,與民盟中央沈鈞儒取得聯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到北京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隨即出任輕工業部財務司司長,並任民建中央常務委員,後因病休養,其間仍抱病到部工作。1958年10月11日病逝北京,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籌建通濟橋

瓜瀝通濟橋又名東升橋,清代建造,民國重修,位於瓜瀝鎮長巷村東井自然村。
通濟橋是通往瓜瀝的交通要道,橋東西橫跨在東井河上,為單孔石拱橋,縱聯分節並列法砌築。橋身長16.6米,橋面寬2.7米,跨徑5.3米,矢高5.5米,橋南北兩側有對稱橋欄,橋欄望柱有12隻石獅子,現存8隻,雕刻精細,神態各異。兩側橋額鐫刻“通濟”二字,橋東西兩側有22和21級踏跺。引橋為石板鋪砌,東引橋22.8米,西引橋10米。橋西南角建有石古亭一座,長4.4米,寬4.4米。古亭雖幾經坍塌,也重修過幾次,現盡存多根石方柱。南側石方柱上有楹聯:“由遺教遺風遺言成茲小築,是民有民治民享來此稍休”。因古亭周邊均有田畈,夏天一遇雷陣雨,可讓田間勞動的鄉民在古亭躲雨,也能供過路人憩息。現長巷村委會出資並實施對古亭的修復重建。
據說,通濟橋最先原名為肅文橋,是鄉民對沈肅文先生為主要捐資者的肯定,橋落成時,沈肅文先生認為修橋乃鄉民之事,本不應徒有此名,逐令石工將其改為通濟橋,意為河之通濟甚便,往來通達。
通濟橋在1999年10月28日,被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點。2004年7月13日,被杭州市園文局公布為杭州市文物保護點。2009年4月20日,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