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紹安,中國小高級教師,現任江蘇省鄭梁梅高級中學人事檔案中心主任、高一級部副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紹安
- 教學職稱:中國小高級教師
沈紹安,中國小高級教師,現任江蘇省鄭梁梅高級中學人事檔案中心主任、高一級部副主任。
沈紹安(1767~1835年),字仲康,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善漆工,代表作有《福建美術家傳略》。曾參加日、法、加拿大等國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並獲重獎。人物經歷沈紹安(1767~1835年),字仲康,侯官縣(今福州市區)...
沈紹安,男,1965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安徽省無為市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三級調研員。工作簡歷 1985.01--1992.03 安徽省無為縣三溪鄉團委副書記、秘書、黨委組織委員 1992.03--1995.11 安徽省無為縣泥汊鎮黨委委員、團委書記 1995.11--1998.12 安徽省無為縣十里墩鄉政府副...
沈紹安,中國小高級教師,現任江蘇省鄭梁梅高級中學人事檔案中心主任、高一級部副主任。人物簡介 工作30年來,一直從事高一至高三的循環教育教學工作,在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教學上勤勤懇懇,積極鑽研數學專業知識。教學上本著“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宗旨,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不僅教學生學習知識,而且讓他們在...
福建省沈紹安漆藝博物館,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朱紫坊內,是芙蓉園修繕之後而成的非國有博物館 。歷史沿革 2020年,福州市為將古厝活化利用,擇址芙蓉園打造沈紹安漆藝博物館和沈紹安漆藝研究院,傳播漆文化藝術。建築布局 占地面積近3000㎡,分中國漆藝的發展脈絡、沈紹安脫胎漆器發展脈絡、中國當代漆藝作品、大漆生活...
沈紹安漆藝研究院創作研究中心,由佳信海壇控股集團旗下沈紹安漆藝研究院發起,根據沈紹安漆藝研究院“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漆工藝,推動新時代中國漆藝研究與交流、探索中國漆藝創新發展之路”的發展目標設立。發展歷史 2023年12月2日上午,沈紹安漆藝研究院創作研究中心在福州閩侯中科城揭牌。建設規劃 通過研究開發、技術...
沈紹安故居位於福州市鼓樓區楊橋巷西段北側,清乾隆間始建,光緒間修復,兩座相鄰,坐北朝南,四面圍牆,木構雙層樓房。大門外兩邊圍牆上,各寫著中英文“沈紹安漆器”大字。進門三面環廊,庭院中有一口水井。上兩級台階為三開間雙層樓房,樓下既是工場,也是商場。樓上有一間陳列室,陳列著各種漆器產品,讓各地顧客...
乾隆年間,福州雙拋橋河畔漆器作坊匠師沈紹安在修復御匾過程中折騰出脫胎漆器新工藝。沈紹安為了獨端“金飯碗”,給獨孫沈作霖立下“傳內不傳外,傳長不傳次,傳男不傳女,傳嫡不傳庶 "的家規。誰知沈作霖娶妻納妾有了6個兒子,非嫡出的長孫沈正僖與嫡孫沈正鎬、沈正恂爭奪“金飯碗”,最終各立門戶。沈作霖擅...
沈紹安漆制文玩 沈紹安漆制文玩,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清代文物。清末筆筒、水盂、筆架、硯台、墨盒等各式文玩一套12件。木胎、髹金、黃、綠、褐、紅、瑚瑚紅各色,極精緻。清未福建沈紹安蘭記出品。現藏南京博物院。
福建沈紹安脫胎漆器有限公司於2012年07月12日成立。法定代表人林於淘,公司經營範圍包括:脫胎漆器、油漆工藝品加工、批發、代購代銷(加工地點另設);文化用品、首飾、工藝品及收藏品批發、零售;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娛樂經紀人、體育經紀人服務;會議及展覽展示活動;企業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承辦設計、製作、...
福州沈紹安雕漆描金雲龍盤是民國時期的文物。文物特徵 此盤為民國時期木胎漆器。盤內髹金漆,漆質亮麗,色彩鮮明,使器物顯得氣質高雅,雍容華貴。製作其紋飾時先用稠灰堆出輪廓,再進行雕琢。盤正中繪有一條凸起的穿雲戲珠正面龍,盤沿繪有四條小龍,其兩兩相對,構成兩組二龍戲珠圖,並以交叉的錢幣紋作底。整...
沈正鎬 沈正鎬(1862—1931),字右笙,福州人,為沈氏漆藝奠基人沈紹安之玄孫。漆工得之家秘。擅長上光上色。後創立“沈少安正記”,後期亦稱鎬記,在國際博覽會上屢獲褒獎,名重一時。一九五三年華東民間工藝美術品觀摩展出福建漆器,皆屬正鎬親自領導製作者。《福建美術家傳略、民間藝人錄》
沈紹安出身於一個制漆家庭,從小對佛像塑造就有興趣,並有一定的塑造能力,於是,他就按塑造佛像的原理,用泥巴做材料,塑造了一個模型,並在這個模型表面塗上漆,裹上夏布,在夏布上再塗以漆,再裹上一層夏布,這樣用漆和夏布逐層裱糊到一定的厚度,待陰乾以後,將它放到水裡去浸一定時間,等到裡面的泥胎軟化時...
福州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傳統藝術珍品,始於南宋。據傳清乾隆年間,漆匠沈紹安在一座寺廟裡發現大門的匾額雖然木頭已經朽爛,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卻完好無損。細心的沈紹安從中得到啟發,回家後不斷琢磨試驗,繼承發揚了傳統漆藝,創造出了最早的脫胎漆器。沈紹安因此成為福州脫胎漆器的鼻祖。脫胎...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無為市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無為市委員會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地方委員會組織。現任領導 徐啟發: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 魏寶中:市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 沈紹安:副主席 劉萍:副主席 俞林:副主席 魏寶中:副主席 曹靜:副主席 周淑萍:副主席 機構位置 ...
沈紹安 李芝卿 鄭益坤 黃時中 鄭修鈐 謝成水 鄭崇堯 陳天?尹利萍 李金仙 甘而可 翁紀軍 許寶方 梁遠遠 李永清 武夏紅 王素平 張躍平 陳杰 薛曉東 劉宣 劉曉傑 趙建偉 肖傳斌 吳榮華 鄭鑫 趙斌 李洲武 龔英明 鄒傳志 鐘聲 金暉 寇焱 江山 郭小一 雷興興 武娟強 周潤達 於泳 陳國勇 郭元妤 吳思冬 邱志軍 譚大利 常...
福州漆器始於南宋。脫胎漆器發展源於清乾隆年間,漆匠沈紹安在一座寺廟裡發現大門的匾額雖然木頭已經朽爛,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卻完好無損。細心的沈紹安從中得到啟發,回家後不斷琢磨試驗,繼承發揚了傳統漆藝,創造出了最早的脫胎漆器。沈紹安因此成為福州脫胎漆器的鼻祖。福州“脫胎漆器”是沈紹安通過對舊匾額的分析,...
《國寶漆韻》是2021年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正佳。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創建了“沈紹安漆藝博物館”,這是作者獻給福建漆藝文化的一份禮物,將沈紹安漆藝重現在世人的眼前。本書收錄了該博物館中收集的沈紹安漆藝作品百餘件,較集中地反映了清代至民國時期福建漆藝的高水平。書中還有對這一時期福建漆藝文化的...
薄料髹塗 薄料髹塗,為使漆色變得更加鮮艷,又能節省漆料,並達到需要的裝飾效果,將銀箔研細後調入漆色,製成薄料漆色,再採用薄髹的裝飾方法,稱之為“薄料髹塗”。薄料髹塗 這種髹飾方法由福州著名漆工老藝人沈紹安發明。
說到脫胎漆器在福州的發展歷史,人們總要把它同"沈紹安"的名字連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藝美術界都以"沈紹安"三字作為脫胎漆器的正宗代表。福州脫胎漆器的首創者就是清代乾隆年間福州府侯官縣(今福州市)漆藝人沈紹安(1767年-1835年)。沈紹安早年為油漆匠,在福州楊橋路雙拋橋附近開設"沈紹安"老鋪,以油漆加工為業,...
此店歷史較久,始創者是福州名漆工沈紹安。傳到第五代沈正鎬時,該店的脫胎漆器已聞名國內外。生平簡介 王維韞在店裡,認真跟沈德銘學藝。他吃苦耐勞,心靈手巧,不論掃手、磨漆板、整理蔭房和其他雜事等都做得乾淨利落,頗得工場裡技藝高超的漆工李芝卿、王幼芝、嚴品官、嚴依振、塑工林二司、畫工柯道禧...
漆藝名匠沈紹安在漆藝生涯中分析古代門匾,為何內心木頭已經腐朽,而它用夏布(紀麻布)塗抹生漆的表層卻完好無損。於是在傳統“夾紗胎”技術的基礎上創造了脫胎霖飾技藝。他利用泥土雕塑成佛像的胚胎,然後用夏布和生漆裱滿多層,陰乾大漆之後,用水泡爛泥坯,將溶解的泥水倒出之後留下了漆布胎,經過多道的上灰、揉...
福州漆藝與2200多年的閩越文化一脈相承。尤其是南宋以後,福州漆藝日臻完善:清乾隆年間,福州漆藝家沈紹安創造了脫胎漆器名揚中外,致使福州漆藝稱雄藝壇。為此,《大漆坊》穿越歷史,力圖較好地塑造福州漆藝家典型形象,展示福州人的優良品格和時代風貌。特色的地域文化可以改變一座城市的精神和形象,如北京、西安、杭州等...
林正佳,男,1966年出生,福建平潭人,新加坡 歸僑 。工商管理碩士,高級工程師。現任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佳信海壇控股集團董事長,中國僑聯常委,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福建省僑聯兼職副主席,福建省沈紹安漆藝研究院理事長,福建省沈紹安漆藝博物館創辦人,中國華僑攝影學會副會長,福建省華僑攝影學會會長。人物...
漆器根據產地的區別分成了很多的種類,我們的產品主要是福州脫胎漆器,這種工藝始於清乾隆年間,為名匠沈紹安創始。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可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並列為中國三大傳統工藝品。所謂漆器,是指將大漆塗在胚體上面製成的器物,大漆是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
拾肆六個人的沈紹安脫胎漆器家族史 沈紹安:落魄家族、厭學少年、漆匠 沈作霖:制訂沈家家規 沈正鎬:秘密工場如小姐閨房 沈幼蘭:另起爐灶 沈忠英:花木蘭式女藝人 沈德椿:短暫的德記商業史 拾伍一間叫“米家船”的裱褙店 傳家業 祖師爺 “人在店在”新牌匾 拾陸福州角梳盛世里的李厚記製造史 兼職商人的李...
清乾隆時期,髹漆名匠沈紹安受到了夾紵技法的啟發,完成了夾紵技術的“脫胎之變”,脫胎漆器由此風行於世。脫胎漆器的製作方法是:先用木頭或泥土製成器型,作為內模;然後再用苧麻布以漆裱上,附於內模;再連上數道漆灰料,乾實以後,去掉內模;再加上填灰、上漆、打磨、裝飾等十幾道工序,便製成了各種脫胎...
本書分上下兩個篇章,從閩劇現今的演出本中,選取了福建歷史上不同類型人物故事,有第一個放眼看世界的林則徐、民族英雄鄭成功、南宋後朱時代理學領袖黃勉齋、帝師陳寶琛曾祖陳若霖、“戊戌六君子”中最年輕的驍將林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還有福州脫胎漆器鼻祖沈紹安、南台石獅兜絲線店老闆馬貽順等,上...
在國內,揚州梁盛福與福州沈紹安齊名,並稱“南瀋北梁”。上世紀60年代初揚州製作的雕漆嵌玉《和平頌》、《喜鵲登梅》大掛屏,陳設在首都人民大會堂內。70年代初期創作平磨螺鈿《南京長江大橋》大地屏,受到過毛主席的讚揚。2006年5月20日,漆雕和玉雕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乾隆時,福州沈紹安在修補古匾時,發現脫漆部分有苧麻布打底,因而恢復創新出了脫胎漆器。這尊像很可能就是沈氏家人所造。福州脫胎漆器已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北京景泰藍、景德鎮瓷器並稱國家工藝三寶。因而這尊摩尼光佛(明教文佛)是極為珍貴的文物。確切年代有待進一步考證 現存文物 浦西宮還珍藏著一...
福州漆器相傳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已有生產,藝人繼承我國優良的髹漆傳統,吸收各種不同的裝飾技法,逐漸形成獨特的風格。清嘉慶元年(1796年),鼓樓地區著名的漆器藝人沈紹安對已經失傳的“夾胎”技法加以改進,並逐步完善脫胎漆器製作方法。脫胎漆器的最大特色是用脫脂髹漆的技法製成。所謂“脫胎”,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