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研究領域
主要研究興趣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高等教育史。這方面的研究包括博雅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跨國史、高等教育研究的學術史、中美高等教育交流史、1970年代以來的中國高等教育史,等等。
(2) 高等教育社會學。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借鑑科學社會學、性別社會學、流動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分析博士生教育方面的議題,重點關注博士生的國際化經歷及其影響、博士生與導師的關係、博士生的社會化經驗以及博士生的職業獲得與早期學術發展問題。
(3) 高等教育管理與政策。重點關注中國研究生教育領域的管理與政策問題,如學位授權問題、質量評估問題、學科評估問題,等等。
獲獎記錄
研究成果獲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聯校教育社科醫學研究論文獎優秀論文一等獎等獎勵。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沈文欽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05年1月
《成為反思型教師》是2005年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沈文欽 / Timothy G.Reagan / Charles W.Case / John W.Brubacher。
代表性著作
專著
譯著
[3] Bruce Kimball.《哲學家與雄辯家:博雅教育的觀念史》.沈文欽、朱知翔、李春萍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等。
代表性論文
Yang, J., & Shen, W. (2020). Master’s Education in STEM Fields in China: Does Gender Matte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22.(通訊作者)
Huang, F., & Shen, W. (2019). What Determinants Affect Doctoral Students’ Career Plans? Main Findings from a 2018 Survey of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Education, 8(2), 99-116.
Shen W, Yao, G., Bin, Z., & Jin, J. (2018). Academia or enterprises: gender, research outputs, and employment among PhD graduates in China.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1-12.
Shen W. Transnational research training: Chinese visiting doctoral students overseas and their host supervisors. Higher Educ Q. 2018;00:1–13.
Zheng, G., Shen, W., & Cai, Y. (2018). Institutional logics of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system.Higher Education, 1-18.
Shen, W. Q., Liu, D., & Chen, H. (2017). Chinese Ph. D. students on exchange in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 experiences and benefits.Europe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7(3), 322-335.
Shen W. Liberal Education Traditi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United States: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Higher education Forum (Published b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Hiroshima University),2016(13):25-42
Shen W, Wang C, Jin W.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PhD students since the 1990s and its effect on China: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2016, 38(3): 333-353
許丹東,沈文欽.滿意與不滿的背後:博士畢業生對導師的評價及其有效性[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01):69-78
沈文欽,王世岳,卞翠.學生還是雇員:博士生身份的跨國比較與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12):92-100.
沈文欽,許丹東.優秀的冒險者:中國博士後的職業選擇與職業路徑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1(05):70-78
沈文欽,金帷.博士生聯合指導制度的全球擴散: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0(12):89-95.
郭二榕,沈文欽,王頂明.法學學位體系和教育規模的中美比較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11):63-72,通訊作者
王曉娜,沈文欽.師生互動模式與博士生的知識生產——以M大學化學學科某實驗室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02):45-52
沈文欽,左玥,陳洪捷.哪些博士畢業生在企業就業?——基於2016年13所高校的調查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9(03):29-35
陳萍,沈文欽,張存群.國際合作與博士生的知識生產——基於某“985工程”高校三個實驗室的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9(03):83-90
李麗萍,沈文欽.中國精英大學的博士互聘網路——基於化學學科學術勞動力市場的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9(11):83-89(通訊作者)
李麗萍,沈文欽,趙芳祺.精英大學教師的學緣結構及其十年變化趨勢——以化學學科為例[J].教育學術月刊,2019(10):78-83
李瀟瀟,左玥,沈文欽.誰獲得了精英大學的教職——基於北大、清華2011—2017年新任教師的履歷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8(08):47-52
沈文欽.本土傳統與西方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識教育的制度化進程[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8,16(04):128-147
沈文欽,毛丹,藺亞瓊.科研量化評估的歷史建構及其對大學教師學術工作的影響[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5):33-42
沈文欽,劉凌宇.性別、院校類型與讀博結果——基於2016年全國碩士畢業生調查的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8(12):65-72
沈文欽.全球化對中國博士生教育的影響:人員流動的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18,38(09):35-42+63
沈文欽, 高耀, 趙世奎. (2017). 單一導師制抑或聯合指導制——博士生對不同指導方式的偏好及其滿意度.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7), 55-60.
沈文欽. 英國大學法人制度確立的歷史過程及其當代困境:劍橋大學的案例[J]. 中國高教研究,2016,03:90-95.
沈文欽,王傳毅,金帷. 博士生跨國學位流動的國際趨勢與政策動向[J]. 高等教育研究,2016,03:46-55.
沈文欽,王東芳. 世界高等教育體系的五大梯隊與中國的戰略抉擇[J]. 高等教育研究,2014,01:1-10.
沈文欽. 《大學的理念》中的博雅教育學說——緣起、觀點及其影響史[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03:141-159.
沈文欽. 通識教育的觀念與模式在“二戰”後的全球擴散[J]. 高教發展與評估,2013,03:92-104+125-126.
沈文欽. 博士培養質量評價: 概念, 方法與視角[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09 (2): 47-59.
沈文欽. 何謂 “為學術而學術”——純學術觀的類型學考察[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07, 5(1): 66-80.
沈文欽. 自由教育與美好生活——施特勞斯學派自由教育觀述評[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06, 4(1): 33-45.
科研項目
主持課題:
· 202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後疫情時代我國本科畢業生出國讀研趨勢、決策機制及其對研究生教育體系的影響(項目批准號:72374008)
· 2022年,國務院學位辦. 全國研究生培養質量反饋與跟蹤調查(聯合主持:陳洪捷、沈文欽)
· 2021年,國務院學位辦. 全國研究生培養質量反饋與跟蹤調查(聯合主持:陳洪捷、沈文欽)
· 2019年,陳一丹基金會教育研究專項課題. 博雅教育的跨國史:英國、美國與中國.(20萬)
· 201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博士畢業生的初職獲得與早期生涯發展追蹤研究
· 2018年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博士生的國際流動經歷及其收益研究
· 2016年
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青年社科人才資助項目.我國博士生的輸出、回流及其影響:1980年以來的考察
·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高等教育研究的全球發展:歷史、制度與人物”
·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專項課題:大學史研究在美國:以學術譜系和問題意識為中心的考察:1899-1999.
· 2009年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青年專項課題。博士生培養模式的多樣化、國際化與結構化趨勢。
參與課題:
· 2018年,國務院學位辦. 全國研究生培養質量反饋與跟蹤調查.
· 2017年,教育部督導辦.全國博士碩士論文抽檢分析課題
· 2017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博士研究生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研究.
· 2017年,國務院學位辦. 全國研究生培養質量反饋與跟蹤調查.
· 2016年,國務院學位辦. 全國研究生培養質量反饋與跟蹤調查.
· 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博士生學術社會化過程研究
· 2016年,北京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
· 2016年,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心.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
· 2015年,教育部督導辦.碩士論文抽查報告
· 2015年,國務院學位辦. 全國研究生培養質量反饋與跟蹤調查.
· 2015年,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重點課題.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主動服務需求的調控機制研究,20萬。
· 2015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課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生產與評價”(課題號15JYA001)
· 2015年,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心.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
· 2014年,國家留學基金委委託課題.國家高水平大學公派留學項目效益評估.
· 2014年,中國學位研究生教育學會課題.學科評估指標體系改進研究
· 2014年,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心.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
· 2013年,中國學位研究生教育學會重點課題. 社會需求變化和研究生教育結構治理研究
· 2013年,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心.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
· 2012年,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心.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
· 2011年,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心.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
· 2010年,學位辦委託課題.加強質量保障的制度和文化建設
· 2008-2010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重大課題:高等教育強國課題(2008-2010)分課題“高等教育強國的背景與條件”(課題編號AGA080340)
· 2009-2013年,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知識轉型下的博士生培養:類型、過程與評價.。課題號:DIA090247
· 2008-2010年,國務院學位辦委託課題:中國博士質量分析(2007-2010)
學術交流
· 2022年3月,Symposium on internatinalisation and quality management inHigher education 2022. Keynote speech. Does International Mobility Bring Benefits for PhD’s Attainment of Elite Academic Positions. Lingnan university, March 22,2022(45分鐘)
· 2021年10月19日,應邀在英國UCL大學的全球高教線上研討會上做1小時發言,題目Building Halos: how do Chinese elites seek distinction through (mis) recognising studying abroad?
· 香港大學Higher education in Asia:Moving ahead系列講座,題目The shifting of Destinations: Chinese elite university students' decision making of study abroad under Covid-19(1小時15分鐘),2021年10月12日
· 德國大眾基金會國際會議PhD-Training in and for Africa: Negotiating social identities and impact trajectories in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contexts’,主旨發言,40分鐘,2021年9月23日
· 香港嶺南大學,Symposium on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Quality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2021 ,keynote speech,45分鐘,題目Fighting against risks and uncertainties: Decision-making of learning abroad for graduate Program under Covid-19,2021年3月20日
·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校區訪問學者,2013年3月-2014年3月
·
美國聖母大學,ACTC會議Research University and Liberal Arts College Conference, 2013年6月9-11日
· 美國聖路易斯,ASHE Annual meeting, St. Louis, 2013年11月12日至16日
·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ICER第16屆會議,會議論文發言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Ph.D. Students since the 1990s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2015年10月14日-17日
· 美國聖路易斯,History of education society (USA) 55th Annual meeting,會議發言Liberal Education Traditi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United States-a historical perspective,2015年11月5日-8日
·
加拿大溫哥華,CIES年會,會議發言Learning abroad and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based on the survey of CSC-sponsored Chinese exchange doctoral students,2016年3月6-10
·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校區,第二屆UW-PKU Higher education workshop, liberal education in Asia and America: Purposes, Practices and policies, 2016年5月19-20,會議組織者之一
· 香港嶺南大學,The Quest for World-class University: The Role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n Asia,會議發言Chinese tradition, western models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General/liberal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fter 1980s,2016年6月27-29日。
· 英國劍橋大學,CHER Conference. The nature of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logics (with Zheng Gaoming& Cai Yuzhuo).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16年9月4-7日
·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ICER第17屆會議,會議發言,Single supervisor or Joint supervision? :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 preference and satisfaction with different supervision models. ICER 2016,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2016年10月12-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