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守衛宮城,屢破諸蠻,隨軍北伐,平定內亂,擔任顧命,晚年遇害,軼事典故,正色拒劉湛,狐帽嚇蠻,白面書生,搭救王玄謨,沈公耳學,即席賦詩,死前驚夢,人物評價,個人作品,家族成員,史籍記載,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沈慶之少年時便以勇武著稱,
孫恩之亂時隨宗族抵抗亂軍,保衛鄉里。
義熙七年(411年),
孫恩之亂徹底平定。但江南三吳一帶由於連年戰亂,土地荒蕪,民生凋敝。沈慶之便留在家鄉耕作,以勤苦自立。
義熙十一年(415年),沈慶之到襄陽探望兄長沈敞之,得到征虜將軍
趙倫之的賞識,被任命為寧遠
中兵參軍,輔佐其子竟陵太守
趙伯符。他為趙伯符出謀劃策,多次擊敗入侵的竟陵蠻。趙伯符也因此被稱為良將。
守衛宮城
永初二年(421年),沈慶之被任命為殿中員外將軍。
元嘉七年(430年),
到彥之督軍北伐。沈慶之隨趙伯符參戰,後因趙伯符患病南返,改隸
檀道濟麾下。
元嘉八年(431年),宋軍回師。檀道濟向宋文帝劉義隆盛讚沈慶之,稱其忠心知軍事。沈慶之得以充任禁軍領隊,防禦東掖門,後又領淮陵太守,由員外將軍轉任正員將軍,期間一度出鎮錢唐
新城(在今浙江
杭州)。
元嘉十七年(440年),劉義隆欲收捕領軍將軍
劉湛及其黨羽,連夜召沈慶之入宮。沈慶之認為皇帝“夜半喚隊主”必有所圖,故此戎裝進見。劉義隆果命其收斬吳郡太守劉斌。不久,沈慶之調任後軍行參軍,加員外散騎侍郎。
屢破諸蠻
元嘉十九年(442年),雍州刺史
劉道產病逝,境內蠻族乘機作亂。征西司馬
朱修之率軍鎮壓,卻連遭失利。劉義隆遂以沈慶之為建威將軍,前去協助朱修之。不久,朱修之因軍紀敗壞,奪職下獄。沈慶之遂獨自負責征討事宜,大破緣沔諸蠻,俘獲蠻民七千。他隨後進討湖陽蠻,又俘獲蠻民萬餘。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沈慶之被調入北中郎將府,在隨王
劉誕幕下擔任中兵參軍,併兼領南東平太守,後又調往武陵王劉駿的撫軍將軍府,仍任中兵參軍。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沈慶之因
劉駿調任雍州刺史,隨其移鎮雍州(治襄陽,今湖北襄陽)。當時正逢群蠻作亂,阻塞水陸交通。劉駿也被阻在
大堤,無法繼續前進。沈慶之出兵大破蠻兵,終於使得劉駿順利進入襄陽。他又統兵討平驛道蠻、鄖山蠻等蠻族,前後俘獲近十萬。後來,沈慶之再次擔任北中郎中兵參軍,並加建威將軍、南濟陰太守。
元嘉二十六年(449年),雍州再次發生蠻族叛亂。沈慶之隨
劉誕移鎮襄陽,並統領
柳元景、
宗愨等將領,進剿沔北諸山蠻。他在茹丘山下大會諸軍,命諸軍八道並進,鼓譟登山,直攻蠻兵心腹要地,占據險要。蠻兵震恐不已。宋軍乘機圍攻,打得蠻兵四散潰逃。不久,沈慶之又命柳元景率部前往南新郡,鎮壓蠻帥田彥生叛亂。他隨後由茹丘山出兵檢城,在諸山大破群蠻,斬首三千級,俘獲、招降蠻民五萬餘口。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沈慶之又督軍進剿幸諸山犬羊蠻。犬羊蠻所據之地險峻難攻,而且防禦頗有組織。沈慶之在山下紮起連營,命諸軍各自在營內掘池取水,以防蠻兵火攻。犬羊蠻果於夜間下山,慾火燒宋軍營寨。宋軍用營中池水撲熄大火,更乘機以弓弩反擊,逼得蠻兵只得撤走。沈慶之命諸軍開路攻山,但因山高路險且正值暑雨,遂于山下修築六座戍堡,將犬羊蠻困死在山上。犬羊蠻被困日久,糧食匱乏,最終只得下山歸降。不久,沈慶之因功升任太子步兵校尉。
隨軍北伐
同年(450年),劉義隆發動第二次元嘉北伐,三路並進。其中東路軍以輔國將軍
蕭斌為統帥、寧朔將軍
王玄謨為前鋒。沈慶之雖反對北伐,但仍被任命為王玄謨的副手,隨王玄謨攻打
碻磝(在今山東
茌平西南)。碻磝守將棄城而逃。蕭斌進駐碻磝,親臨前線指揮,並命王玄謨率部西攻
滑台(治今河南
滑縣)。沈慶之則被蕭斌留在碻磝,授以輔國司馬之職。
王玄謨圍攻滑台兩個月,始終未能破城。不久,北魏皇帝
拓跋燾親自南救滑台。蕭斌遂命沈慶之率五千人前去支援王玄謨。沈慶之認為兵力過少,對戰事並無助益,但因蕭斌堅持,最終只得從命。沈慶之尚未出軍,王玄謨已由滑台兵敗逃回。蕭斌見前鋒已敗,打算死守碻磝。沈慶之卻力主放棄碻磝。蕭斌遂退守
歷城(治今山東
濟南西),命王玄謨留守碻磝。
沈慶之隨蕭斌退守歷城,不久便馳返京師,途中又接到劉義隆詔命,讓他北返救援王玄謨。但當沈慶之行至
彭城(治今江蘇
徐州),卻因拓跋燾已率大軍逼近,無法繼續北上。江夏王
劉義恭當時正於彭城節度北伐諸軍,遂將沈慶之留在彭城,授為太尉中兵參軍。劉義恭給沈慶之三千兵馬,讓他到卯山抵禦魏軍。沈慶之卻以“虜眾強,往必見擒”為由,不肯前去。
魏軍很快便攻至
蕭城(治今安徽
蕭縣),距彭城僅有數十里。劉義恭因彭城兵多糧少,打算棄城南逃。沈慶之認為歷城兵少糧多,建議移鎮歷城。但劉義恭在沛郡太守
張暢的力諫下,最終還是決定堅守彭城,以避免軍心動搖。沈慶之隨劉義恭一直堅守到元嘉二十八年(451年)二月北伐結束,又奉命將數千戶彭城流民遷往瓜步(在今江蘇六合)安置。
平定內亂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劉義隆不顧沈慶之力諫,再度北伐,並以“立議不同”,未讓沈慶之參戰。不久,西陽五水一帶(在今湖北黃岡)爆發蠻族叛亂,自淮水、汝水以至長江、沔水都深受其害。劉義隆命沈慶之為主將,督軍征討五水蠻。豫州、荊州、雍州都奉命出軍參戰,均由沈慶之節制。
元嘉三十年(453年),宋文帝命劉駿兵進五洲(在今湖北浠水西南),總領諸軍,征伐沿江群蠻。沈慶之也自巴水(在今湖北蘄春)趕到五洲與劉駿會合,商討軍情戰略。就在這時,太子劉劭密謀發動政變,弒殺劉義隆,篡位稱帝。南中郎典簽董元嗣當時正從建康返回五洲前線,將劉劭弒逆的訊息告知劉駿。劉駿遂謀划起兵,準備討伐劉劭。
劉劭篡位後,因劉駿手握重兵,對其非常忌憚。他密謀致信給沈慶之,讓沈慶之殺死劉駿,奪其兵權。但沈慶之卻根本無意幫助劉劭。他求見劉駿,將劉劭的密信呈上。劉駿誤以為沈慶之是要殺死自己,哭著請求在死前能與母親訣別。沈慶之向劉駿表明心跡,表示是要“輔順討逆”。劉駿連稱“家國安危,在於將軍”,讓沈慶之召集軍隊,進行軍事部署。
主簿顏竣得知劉駿欲舉兵討逆,認為此時起兵並非良機,建議先聯合四方藩鎮,結果遭到沈慶之的厲聲呵斥。劉駿忙斥退顏竣,命沈慶之繼續安排起事。沈慶之整備軍隊,不到十天便將起事之事全部安排妥當,時人都認為是有神兵相助。不久,劉駿率軍返回江州,順江東下,向建康進發。沈慶之被任命為征虜將軍、武昌內史、南中郎司馬,亦隨大軍東討。
劉駿一路長驅直進,很快便逼近建康,並接受沈慶之、柳元景等諸將的勸進,於新亭稱帝,史稱
宋孝武帝。他大封功臣,以沈慶之為領軍將軍、
散騎常侍。不久,劉駿攻破建康,擒殺劉劭,討平劉劭之亂。沈慶之因功改任
使持節、都督南兗豫徐兗四州諸軍事、
鎮軍將軍、南兗州刺史,出鎮盱眙,並進封南昌縣公,食邑三千戶,後又移鎮廣陵(南兗州州治,今江蘇揚州)。
孝建元年(454年),荊州刺史南郡王劉義宣聯合江州刺史臧質、豫州刺史魯爽,起兵叛亂,同攻建康,朝野震動。劉駿忙召沈慶之入朝,讓他率部屯駐武帳崗,守御京師六門。當時,魯爽駐軍大峴(在今安徽含山)。左軍將軍薛安都渡江征討魯爽,卻因歷陽太守張幼緒怯戰,失利而回。劉駿遂命沈慶之趕赴江北,統率諸軍總督戰事。
魯爽本欲與臧質會師,但卻一直沒有等到臧質,以致糧草匱乏。他聽聞沈慶之北上督戰,決定退守根據地壽陽(豫州州治,今安徽壽縣),遂拔營撤退。薛安都率輕騎追擊,最終在小峴(在今安徽含山)將魯爽斬殺。不久,沈慶之督軍攻取壽陽,討滅江北叛軍,因功進拜鎮北大將軍、都督青冀幽三州諸軍事,並獲賜鼓吹一部。
劉義宣此時已與臧質聯軍東進,攻至鵲頭(在今安徽銅陵)。沈慶之將魯爽首級送到劉義宣軍中,極大地打擊了叛軍的士氣。劉義宣、臧質都是駭然失色。就在當年的六月,劉義宣、臧質兵敗於梁山洲(在今安徽和縣南),相繼被殺。聲勢浩大的劉義宣叛亂至此徹底平定。劉駿論功行賞,加授沈慶之為
開府儀同三司。沈慶之上疏力辭,又被改封為始興郡公。
孝建二年(455年),沈慶之以“年滿七十”為由,上表請求致仕。劉駿改授沈慶之為
侍中、
左光祿大夫、
開府儀同三司。但沈慶之不肯接受任命,前後數十次上表推辭,都被劉駿拒絕。不久,沈慶之自廣陵入朝,向劉駿當面請辭。他援引張良退隱的例子,再三要求致仕,情緒激動時更是涕淚橫流。劉駿無奈,只得免去沈慶之的所有官職,以郡公的身份還居私第。
大明元年(457年),劉駿又打算起復沈慶之,但仍被沈慶之所拒絕。
大明三年(459年)四月,竟陵王劉誕在廣陵叛亂。劉駿忙起復沈慶之為使持節、都督南兗徐兗三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讓他率軍赴江北平叛。劉誕聽聞沈慶之北上,因門客沈道愍與沈慶之同宗,便讓沈道愍去勸降沈慶之,並贈沈慶之玉環刀一口。沈慶之卻將沈道愍趕回,並歷數劉誕的罪行。他繼續向廣陵進發,很快便抵達廣陵城下。
沈慶之擔心劉誕叛投北魏,便將軍隊駐紮在廣陵十八里外的白土,以切斷其北逃之路。當時,兗州刺史沈僧明遣軍助戰。豫州刺史宗愨、徐州刺史劉道隆也相繼率部趕至,將廣陵城重重包圍。劉誕見朝廷大軍雲集,果然率步騎數百人棄城北逃。但部眾剛剛行出十餘里便不願再走,沈慶之部將武念也率部追至。劉誕只得退回廣陵,繼續堅守城池。
劉駿為了儘快平叛,又將右衛將軍垣護之、左軍將軍崔道固、屯騎校尉龐番虬、虎賁中郎將殷孝祖由宋魏前線調至廣陵,皆受沈慶之節度。沈慶之隨即進逼廣陵,駐於洛橋西,但因正逢大雨而未能攻城。劉誕仍想拉攏沈慶之,遣人送糧草給他。沈慶之拒而不收,全部焚毀。劉誕又從城上投下函表,讓沈慶之轉呈劉駿。沈慶之仍不接受,並重申自己“奉詔討賊”的決心。
沈慶之在城外填平溝壑,整修攻道,備好行樓等攻城器具,隨時準備對廣陵城發起進攻。他還在西南方的桑里修築三座烽火台,並與劉駿約定,一旦破城便舉烽火傳訊。但當時正逢雨季,每日陰雨不斷,沈慶之始終未能組織起攻勢。劉駿見戰事毫無進展,指使御史中丞庾徽之奏免沈慶之官職,一面又下詔表示不予追究,以此激發沈慶之的鬥志。
沈慶之直到當年七月方才組織起攻勢,率諸軍攻破了廣陵城,將劉誕殺死,傳首於建康。當時,劉駿欲盡屠盡城中百姓,因沈慶之力諫,改為“五尺以下全之,女口為軍賞,男丁殺為京觀”。不久,劉駿進拜沈慶之為司空,因其力辭,又依照西晉密陵侯鄭袤的舊例,允許他“朝會位次司空,門施行馬”,以示尊崇。
大明四年(460年),西陽五水蠻再次叛亂。劉駿又將平叛重任交給沈慶之,讓他以郡公的身份統領諸軍。沈慶之經過一年多的攻戰,將叛亂悉數平定,俘獲蠻民數萬人。
擔任顧命
464年(大明八年),孝武帝駕崩,命沈慶之與柳元景等擔任顧命大臣,並留遺言道:“如果有大型軍事征討之事,都要交託給沈慶之。”太子
劉子業繼位後,賜沈慶之几案、手杖、
三望車,他都推辭不肯接受。
465年(泰始元年)八月,柳元景等人因劉子業繼殘暴昏庸,密謀廢黜劉子業,改立劉義恭為帝,並將此事告訴沈慶之。沈慶之與劉義恭素來不和,便向劉子業告發。劉子業誅殺劉義恭、柳元景等人,進封沈慶之為侍中、
太尉。同年九月,劉子業親自渡江征討義陽王
劉昶,並命沈慶之統領眾軍。
晚年遇害
起初,沈慶之因告發柳元景等人有功,很得劉子業信任。但是後來,沈慶之多次進言勸諫,劉子業很不高興。沈慶之擔心禍事,便閉門在家,不見賓客。後來,
蔡興宗勸沈慶之廢帝,沈慶之回答道:“這種大事不是我所能幹的。”沈慶之的侄子
沈文秀也進行勸說,沈慶之仍然不肯。
同年十一月,劉子業誅殺寧朔將軍何邁,知道沈慶之會前來勸諫,便關閉清溪諸橋,不讓他進宮。沈慶之得知此事,果然前來,無法進宮後只好作罷。當日,劉子業命沈慶之之侄
沈攸之送藥賜死沈慶之。沈慶之不肯服藥,沈攸之便用被子將他悶死,終年八十歲。
沈慶之死後,劉子業對外宣稱他是病死的,對其賞賜十分豐厚,追贈為侍中、太尉,諡號忠武公。沈慶之還未下葬,劉子業便已被廢殺,宋明帝
劉彧繼位,追贈為侍中、司空,諡號襄公。471年(泰始七年),
宋明帝又追改沈慶之為
蒼梧郡公。
軼事典故
正色拒劉湛
領軍將軍劉湛曾欲拉攏沈慶之,道:“你在台閣任職已經這么久了。我一定要推薦你,讓你得到提拔。”沈慶之正色道:“下官在台省十年,自然應該有所調動,不敢因此勞煩您。”
狐帽嚇蠻
沈慶之因患有頭風病,經常戴一頂狐皮帽子。他在雍州期間,威震諸蠻,被蠻人稱為蒼頭公。蠻人只要一看見沈慶之的軍隊,就會驚慌失措的喊道:“快跑啊,蒼頭公又來了。”他們每見沈慶之,都要行稽顙之禮。
白面書生
第二次
元嘉北伐時,沈慶之極力反對,力陳前番到彥之北伐失敗的教訓,認為王玄謨難當領軍重任。宋文帝不以為然,還讓文臣
徐湛之、
江湛詰難沈慶之。沈慶之道:“治理國事就像治理家事一樣,農耕之事當問男奴,紡織之事當問女婢。陛下如今要出兵討伐一個國家,卻和一群沒有打過仗的白面書生商議,怎能成功。”宋文帝大笑。
搭救王玄謨
王玄謨滑台兵敗,差點被蕭斌以軍法處斬,因沈慶之力救而獲免。宋文帝後來曾詢問沈慶之,為何要搭救王玄謨。沈慶之答道:“凡是戰敗逃回的將士,沒有不害怕獲罪的。王玄謨若因敗歸而被誅,諸將戰敗後,還有誰敢回來?況且魏軍大軍壓境,也不宜斬殺戰將以削弱自己的實力。”
沈公耳學
元嘉北伐時,蕭斌因前鋒兵敗,打算死守碻磝。劉義隆也派使者傳詔,不許諸將退兵。但沈慶之始終堅持撤退,並道:“國門以外的事情,將領可以獨自作主,皇帝的命令是從遠處來的,形勢已經不同了。”蕭斌和在座將領都笑道:“沈公現在大有學問啊。”沈慶之大聲回答道:“你們雖然在書中讀到過古今之事,但還不如我“耳學”所得。”後來,劉義隆也認識到沈慶之的意見是正確的。
即席賦詩
孝武帝曾大宴群臣,席間令人賦詩。沈慶之雖然不識字,但頗有口才,孝武帝便逼他作一首詩。沈慶之道:“臣不認識字,就口述一詩,讓
顏師伯代我書寫。”孝武帝同意了。沈慶之便賦詩道:“微生遇多幸,得逢時運昌。朽老筋力盡,徒步還南岡。辭榮此聖世,何愧
張子房。”滿座之人都稱他這首詩非常好。
死前驚夢
沈慶之曾經做過一個夢,夢到有個人給了他兩匹絹,並道:“此絹足度。”沈慶之醒後,對別人說:“老夫今年免不了一死了,兩匹就是八十尺,足度就是沒有剩餘,意思就是說我最多能活八十歲。”當年,沈慶之被賜死,剛好八十歲。
人物評價
劉駿:沈慶之、柳元景、宗愨、
徐遺寶、
沈法系、顧彬之,或盡誠謀初,宣綜戎略;或受命元帥,一戰寧亂;或稟奇軍統,協規效捷,偏師奉律,勢振東南。皆忠國忘身,義高前烈,功載民聽,誠簡朕心。
李延壽:沈慶之以武毅之姿,屬殷憂之日,驅馳戎旅,所在見推。其戡難定功,蓋亦宋之方、邵。及勤王之業克舉,台鼎之位已隆,年致懸車,官成名立,而卒至顛覆,倚伏豈易知也?諸子才氣,並有高風,將門有將,斯言得矣。
王士禎:古今武人詩,如沈慶之、曹景宗輩,猶有文士之風。
王夫之:① 沈慶之縛絝以入而收劉斌,斥顏竣而決誅逆劭,何其決也!及子業昏虐,柳元景首倡廢立之謀,而慶之發之,蔡興宗苦說以舉事,沈文秀流涕以固請,而慶之終執不從,坐待暴君之鴆,又何濡輭不斷以自斃也!嗚呼!
六代之臣,能自靖以不得罪於名教者,慶之一人而已。② 慶之三朝
宿將,威望行於南北,扶孝武以誅元兇,位三公而冠百辟,將吏皆出其門,撲子業之洊凶,以解朝野之焚溺,此乃乘時以收人心而獵大位之一機也。向令獨夫已殄,眾望聿歸,且有騎虎不下之勢,
宋太祖所謂
黃袍加身不繇汝者,劉氏之宗祜,且移於沈而不可辭。慶之慮此,而忍以其身為莽、操乎?進則帝矣,退則死矣,決之於心,而安於抱忠以死,故曰抱孤志以質鬼神,六代之臣,慶之一人而已。
金植:古之武將,能詩者李都尉第一,次則楊處道(楊素)、霍去病、衛青。其詩皆大將語也。後如朱虛行酒之歌,景宗競病之句,斛律金之勅勒,沈慶之之南岡,皆倉卒矢口,匪學而能。
蔡東藩:沈慶之以累朝元老,不能行伊、霍事,反害義恭及柳元景,尋亦被殺,愚忠若此,何足道焉!
個人作品
《
全宋文》收錄有其文三篇:《棄彭城南歸議》、《鑄四銖錢議》、《與南郡王義宣書》。
家族成員
沈慶之出身於吳興沈氏。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
---|
沈某(名不詳) | 沈叔仁(宋·征西長史) | 沈攸之(宋·荊州刺史) | 沈元琰(宋·司徒左長史) |
沈懿(宋·太子洗馬) |
沈文和(宋·中書侍郎) |
沈登之(宋·新安太守) | |
沈雍之(宋·鄱陽太守) | |
沈榮之(宋·尚書庫部郎) | |
沈某(名不詳) | 沈敞之(宋·征虜參軍) | 沈僧榮(宋·兗州刺史) | 沈懷明(宋·冠軍將軍) |
沈慶之 | 沈文叔(宋·侍中) | 沈昭明(齊·秘書郎) |
沈昭略(齊·侍中) |
沈昭光 |
沈文季(齊·左僕射) | |
沈文耀 | |
沈劭之(宋·南中郎行參軍) | 沈文秀(宋·青州刺史) | 沈保沖(魏·下邳太守) |
沈文炳 | |
沈文靜(宋·輔國將軍) | |
說明:①沈慶之祖、父名位皆不顯,史籍均未載其名。②沈叔仁是沈慶之“從父兄”,二人是同一祖父的堂兄弟。③沈文秀仕宋為青州刺史,在青州之戰中被北魏俘虜,子孫從此仕於北朝。 |
表格參考資料:
史籍記載
影視形象
2017年電視劇《
鳳囚凰》,
楊洪武飾演沈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