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心工

沈心工

沈心工(1870-1947),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音樂教育家,上海人。原名沈慶鴻,字叔逵,筆名心工。幼年在家塾受教,1890年底中秀才,1895年執教於上海聖約翰書院,1896年考入南洋公學師範班;1902年4月東渡日本,進東京弘文學院學習。1903年回國,任職於南洋公學。他從日本學校的音樂教育中得到啟發,一生致力於音樂教育,曾在日本留學生中組織了“音樂講習會”研究樂歌創作,所編歌曲題材廣泛、內容淺顯易懂,且成為最早使用白話文進行歌詞寫作的音樂教育家。其代表作有歌曲《體操─兵操》(又名《男兒第一志氣高》)、《黃河》等,出版樂歌集《學校唱歌集》等;此外,沈心工還創設唱歌課,並且多處教授、推廣。沈心工是中國近代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初創時期最早的音樂教師,一生作有樂歌180餘首,多數是採用外國歌曲的曲調,少數採用中國傳統民歌填詞或專門作曲,為學堂樂歌運動做出了突出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心工
  • 別名:原名沈慶鴻,字叔逵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870年2月14日
  • 逝世日期:1947年9月5日
  • 職業:音樂教育家
人物生平,主要貢獻,音樂作品,創作風格,教育事業,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沈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於上海,名慶鴻,字叔逵。心工是他作歌、作曲時用的筆名。1890年中秀才,1895年應聘約翰書院(後改為聖約翰大學)執教中文。兩年後,受“教育救國”思想的感召,毅然放棄了有優厚待遇的教席,考入南洋公學第一屆師範班。戊戌變法失敗後,一批志士仁人紛紛東渡日本尋找救國圖強的辦法。沈心工也於1902年4月赴日本,與魯迅同期進入設在東京的弘文學院。在日本,給了沈心工最大觸動的,是明治維新以後在學校教育、政治宣傳和人民生活中發揮著巨大作用的樂歌活動。這種朝氣蓬勃、熱情向上的學校唱歌,對積貧積弱、民心渙散的中國人來說,不啻為一劑救世良方。於是沈心工組織中國留學生成立了“音樂講習會”,專門聘請日本音樂家為師,研究中國樂歌的創作問題,這是中國人舉辦近代音樂講習活動的首創。中國近代音樂史上最早的樂歌之一《男兒第一志氣高》,就是沈心工當時的第一首習作。此歌后來在中國國內廣為傳唱(初名為《體操-兵操》)。
沈心工創作歌曲曲譜沈心工創作歌曲曲譜
1903年2月,沈心工回到國內,執教於南洋附小,一乾就是24年。他首先在自己的學校里設定“唱歌”課,以推動樂歌浪潮。根據國民政府教育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的記載,這是中國國小設“唱歌”課的開端。這一創舉很快就在全社會獲得了熱烈的回響。沈心工身體力行,一生作有樂歌180餘首。從1904年起,他先後編輯出版了《學校唱歌集》3集、《重編學校唱歌集》6集和《民國唱歌集》4集。1937年重新修訂,精選出82首歌曲,彙編出版了《心工唱歌集》。此外,他還翻譯出版了《國小唱歌教授法》一書。1922年兼任大學部訓育主任,同時受聘於務本女塾南洋中學、龍門師範和滬學會等處教授樂歌。
求學之路
沈心工的祖輩原是名門望族,靠帆船航運發跡。1840年鴉片戰爭後,由於帝國主義殖民勢力入侵,帆船航運無法與洋人的輪船競爭,沈家家道日趨衰落。沈心工出生時,沈氏家業已處於瀕臨崩潰之際。沈心工的父親沈悅槓奉祖父之命主持家政,不僅承受著家業破產的壓力,還要靠典當和找些雜差來維持生計,這給幼小的沈心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痛楚的記憶。沈心工幼時從母親那裡接受啟蒙教育,後隨中了秀才的大哥讀書。8歲時全家客居長沙,12歲時移居青浦外婆家。1890年,沈心工考中了秀才,且成績優異,名列第二,但由於這年大哥不幸病故,於是他接替大哥當了上海一個官宦人家辦的私塾的教書先生,從此走上社會,自食其力。1891年,沈心工到江寧參加鄉試落第,這使他對通過科舉走向仕途的幻想徹底破滅,但是,準備參加鄉試為他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接著發生的家事、國事,又使他的思想受到了強烈的震動。
青年時代的沈心工青年時代的沈心工
1890年,沈心工從鄉下來到維新思想的重要策源地—上海,一切都很新鮮。例如,“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廢除八股,舉辦新式學校,設廠製造新式武器等,都是當時進步知識分子經常議論的話題。父親為了全家生計,到遠離家鄉的湖南謀生,1892年因貧病交加,在長沙一個小客棧中孤寂地去世。1894年甲午戰爭的慘敗,使沈心工對腐朽的清王朝徹底絕望。這時,由於聘用沈心工教授私塾的主人去世,他也結束了舊式教書先生的生涯。在任家庭教師的時候,沈心工還到英國人創辦的格致書院,聽院長講授數學。受此影響,他開始萌發研究西學的思想。
1895年,沈心工經人推薦到上海約翰書院教授國文。教書之餘,他還向外國牧師學英語,並師從崑曲名家學習崑曲。在“科學救國”、“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等維新思潮的推動下,上海南洋公學(即今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於1897年創辦。該校首先設立的是師範學堂,培養新式的教師。沈心工知道此事時後,他毅然放棄約翰書院教席的優厚待遇,考入南洋公學師範學堂,主修數學,兼修英語、物理、中文等課程。不久,他又獲得兼課教師的職位。1900年,沈心工與師範班的同學籌辦了南洋公學附屬國小。1901年他畢業後即應聘任該附小教師。1902年4月,沈心工東渡日本,自費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後因發生日本政府夥同清朝欽差迫害中國留學生的事件,他與部分同學退學抗議,轉入中國人自辦的清華學校學習。
沈心工沈心工

主要貢獻

沈心工是中國近代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初創時期最早的音樂教師,一生作有樂歌180餘首。多數是採用外國歌曲的曲調,少數採用中國傳統民歌填詞或專門作曲。從1904年起,他先後編輯出版了《學校唱歌集》(3集)、《重編學校唱歌集》(6集,1911)和 《民國唱歌集》(4集,1912)。1937年重新修訂,精選出歌82首,彙編出版了《心工唱歌集》。此外,他還翻譯編輯出版了《國小唱歌教授法》一書。沈心工的樂歌題材較為廣泛:有表現愛國主義精神的《黃河》、《從軍歌》、《愛國》等;有直接鼓吹國民革命、歌頌共和新政的《革命軍》、《美哉中華》等;有提倡男女平權,重視科學的《女學歌》、《電報》、《紡織》等。他所編樂歌,多數是兒童歌曲。由於他長期擔任教師,對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唱歌要求有較深入的觀察與了解,因而善於描寫兒童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一些事物,使兒童感到親切。他也是最早使用白話文寫作歌詞的作者,所作歌詞淺而不俗,簡明易解。他選用曲調比較注意音樂語言的生動性和兒童特點。如他所編的《體操―兵操》、《賽船》、《竹馬》、《鐵匠》等樂歌,在學生中廣為流傳。由他作曲的樂歌還有:《黃河》、《革命必先格人心》、《軍人的槍彈》、《採蓮曲》、《今虞琴社社歌》和《輟悼歌》等6首,以《黃河》一曲影響最大,此曲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的真摯感情,黃自在《〈心工唱歌集〉序》中對此歌作了高度評價,認為此曲“非常的雄沉慷慨,恰切歌詞的精神,國人自製學校歌曲有此氣魄,實不多觀”。
沈心工沈心工
沈心工的貢獻,不僅表現在近現代新式教育特別是近現代新音樂教育和普及方面,還涉及其他許多領域。例如,早在1907年,沈心工為救賑淮徐大水災,就導演了話劇《兒戲》(又名《新舊紛爭》),義演賑災。這部劇借鑑日本明治維新後風行一時的“新派劇”風格,在中國話劇史上被稱為“新劇”。它與李叔同根據美國斯托夫人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黑奴籲天錄》同年寫成,是中國最早創作的話劇之一。從1919年至1922年三年間,沈心工還創作並導演了話劇《雪玫瑰》、《忠勇之童子》、《神仙布》、《棠棣之花》,並在有的話劇中加上音樂,這在當時也很少見。沈心工還根據《趙氏孤兒》的故事改編和導演了崑劇《雙忠墓》,在南洋公學附小創建二十周年紀念會上演出。他在劇中採用了崑曲的三四十首不同曲牌,受到包括崑曲名家在內的觀眾的高度讚譽。

音樂作品

沈心工的音樂作品主要在樂歌方面,其創作樂歌題材較為廣泛:有表現愛國主義精神的《黃河》、《從軍歌》、《愛國》等;有直接鼓吹國民革命、歌頌共和新政的《革命軍》、《美哉中華》等,有提倡男女平權,重視科學的《女學歌》、《電報》《紡織》等。他所編樂歌,多數是兒童歌曲。由於他長期擔任教師,對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唱歌要求有較深入的觀察與了解,因而善於描寫兒童生活中所接融到的一些事物,使兒童感到親切。他也是最早使用白話文寫作歌詞的作者,所作歌詞淺而不俗,簡明易解。他選用曲調比較注意音樂語言的生動性和兒童特點。如他所編的《體操─兵操》、《賽船》、《竹馬》、《鐵匠》等樂歌,在學生中廣為梳傳。
由他作曲的樂歌還有:《黃河》、《革命必先格人心》、《軍人的槍彈》、《採蓮曲》、《今虞琴社社歌》和《輟悼歌》等6首,以《黃河》一曲影響最大,此曲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的真摯感情,黃自在《心工唱歌集序》中對此歌作了高度評價。

創作風格

沈心工的作品雖然主要是按曲填詞,但他注意到歌詞的形象鮮明和通俗易懂,也注意到使外來曲調與中國語言在音調、節奏上的結合,所以很多樂歌的詞曲都很吻合自然,在民眾中廣為傳唱。
沈心工作品的風格典雅雋永,詞曲配合貼切,易於上口,因此在社會上流傳極廣。黃炎培在為《重編學校唱歌集》所作的序文中寫道:“沈君之所以為……良導師者,不惟以其得風氣先,尤以其所制樂歌,雖至今日作者如林,絕不因此減其價值,且與歲月同增進焉。”著名音樂家黃自為《心工唱歌集》所作的序文中說:“先生的歌集,風行最早。……所謂‘盛極南北’確係事實而不是過譽。所以現在的青年教師及歌曲作者多少皆受先生的影響,這一點貢獻,也就了不起了。”1911年出版的《二十世紀女界文明燈彈詞》,在記述一個“女權運動”組織搞的一次“天足會”的集會上用風琴伴唱沈心工創作的《女學歌》的場面時,有這樣的描寫:“擊掌完時琴韻高,一曲清歌聲婉轉,原來是振興女權訓兒曹,心工沈氏傳佳制,淑性陶情要算是第一挑。”由此可見沈氏的作品在當時的風行情況。沈心工的180餘首樂歌,所涉題材極其廣泛。作品大多沿襲了日本樂歌的風尚,多用歐美或日本的名曲、民謠填配歌詞。一部分則是他自己專門作曲的,也有一部分是採用了中國傳統民歌的曲調。

教育事業

從1900年與南洋公學師範班的同學一起籌辦南洋公學附屬國小,1903年2月從日本回國後執教於這所國小,到1927年被迫離開,在近三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沈心工始終堅持“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關心每個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並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沈心工幾乎長年住在學校,很少回家。每天起床鐘一響,他總是第一個跑到操場,集合學生出操;每晚宿舍熄燈,他也必巡視一周;逢節日假期,對於住校的華僑學生,他格外關心,常帶他們到杭州等附近各地去旅行;甚至連學生的桌椅板凳和寢室的床鋪、照明都作了精心的設計;對待學生就像對待自己子弟一樣,嚴而不厲,諄諄教導,卓有成效,在學校和社會上威望很高。對此,曾是南洋公學附屬國小學生的鄒韜奮,曾有如下一段回憶:“沈叔逵先生,他是一位很精明幹練的教育家,全副精神都用在這個國小裡面,所以把學校辦得很好。”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沈心工受革命軍之託,率部光復青浦。可當地軍民擁戴他任青浦主事時,卻遭到他的婉拒,他仍回到南洋公學附屬國小主持校務,1922年又兼任大學部訓育主任。1927年,北伐軍進入上海,在“四·一二”蔣介石叛變革命的前幾天,上海的政治氣氛十分異常,國民黨派員分別接管了交通大學(即南洋公學)和附屬國小。沈心工被迫辭別這所學校。沈心工繼續創作歌曲,編輯出版他的唱歌集,後被教育部聘為音樂教育委員會委員,參與音樂教材的編審工作。
沈心工執教近三十年,桃李滿天下。他常應學生的邀請赴各地遊覽,受到學生的熱情歡迎和接待,他們相聚猶如家人父子,極為歡愉。1947年,沈心工病逝於上海寓所,並按其遺囑海葬於吳淞口。沈心工去世後,其生前師友唐文治、黃炎培、顧樹森等十餘人發起成立“心工音樂年獎”,以紀念他的貢獻。

人物評價

沈心工是點燃樂歌運動火炬,開創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先河的啟蒙音樂家,被李叔同稱為“吾國樂界開幕第一人”。從1903年沈心工在學校創立唱歌課,推動中國近現代新音樂啟蒙運動開始,中國的音樂事業跨越了幾個時代,有了長足的進步。沈心工發起的“樂歌運動”是繼教會與教會學校里的聖詠、軍隊里的軍歌之後,把西式集體歌唱的演唱方式,廣泛引入到了中國的學校。樂歌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不僅影響了20世紀20年代大革命時期紅色根據地的工農革命歌曲,也為30年代響遍全國的抗日救亡民眾歌詠運動的興起作了準備。沈心工一生為實現民族自強、振興中華的理想,立足教育,以歌作戈,奮鬥了一生。沈心工作為開拓者,以他那中華民族的正氣歌聲,陶冶和影響了整整一代人,鼓舞了在深重苦難中奮起抗爭的民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