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湘(清代魏源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沅湘》是清代思想家魏源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詩中寫暮春時節落花打窗,雨聲瀟瀟,如聽楚辭。漁翁家住桃源,江水一年一度浸透著桃花香。村酒比碧水還要清洌,村女的美麗勝似桃花。春風吹拂,航船自沅江順流而下直到洞庭湖,只見春水上漲,渺茫一片。全詩描繪了沅江春景和當地人民的生活圖景,洋溢著詩人對故鄉山河秀麗的讚美。詩人用浪漫主義的筆觸,把沅江景色和傳說中的桃源仙境結合在一起。詩中寫景純用白描,動靜相間,文字口語化,意境清新,形象生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沅湘
  • 作者:魏源
  • 創作年代:清代
  • 出處:《古微堂詩集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 作品別名:三湘棹歌·沅湘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沅湘
是落葉耶是紅雨?瀟瀟瑟瑟打窗戶。
一更兩更三更雨,如聽《離騷》二十五。
漁翁家住桃源曲,江水一年香一度。
江碧不如村酒淥,女兒每被桃花妒。
東風飄出五溪里,流到湖邊舟不止,隔煙呼人問磯沚。
洞庭春漲水連天,遠岸青山欲上船,江空月落舟茫然。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沅湘:指沅江。這首詩是組詩《三湘棹歌》的第三首。作者自註:“楚水入洞庭者三:曰蒸湘,曰資湘,曰沅湘,故有三湘之名。洞庭即湘水之尾,故君山曰湘山也。資湘亦名瀟湘,今資江發源武岡上游之夫夷水,土人尚曰瀟溪,其地曰蕭地。見《寶慶府志》。《水經注》不言瀟水,而柳宗元別指永州一水為瀟,遂以蒸湘為瀟湘,而三湘僅存其二矣。予生長三湘,溯洄雲水,爰為棹歌三章,以正其失,且寄湖山鄉國之思。”棹歌,搖槳時所唱的歌。
⑵耶:助詞,表示疑問語氣。紅雨:指落花。
⑶瀟瀟瑟瑟:象聲詞,指風雨聲。
⑷《離騷》二十五:據《漢書·藝文志》,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有作品二十五篇,《離騷》是其中的代表作。
⑸桃源:東晉陶淵明作《桃花源記》,敘述了武陵漁人誤入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那裡的人們生活安樂幸福。漁人在桃花源受到盛情款待,將要離開時,人們囑咐他不要把桃花源的秘密外傳。曲(qū):曲折深遠處。
⑹淥(lù):清澈。
五溪:指武陵五溪,在沅江上游。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沅水》:“武陵有五溪,謂雄溪、樠溪、潕溪、酉溪辰溪其一焉。”
⑻磯沚(jī zhǐ):借指能夠泊船的地方。磯,水邊突出的岩石。沚,水中的小洲。
⑼茫然:渺茫,模糊不清。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那紛紛飄下的是落葉呢還是落花?瀟瀟瑟瑟地輕輕敲打著前邊窗戶。
一更兩更三更雨一直下個不停,好像在聽《離騷》二十五篇如怨如訴。
老漁翁他家住在桃花源的深遠處,每當桃花盛開江水也每年香一度。
江水碧綠可比不上村酒清洌明透,紅紅笑臉的村女卻惹得桃花嫉妒。
船帆趁著東風順流飄出了五溪里,飄流到了大湖邊船兒還不能停止,雲遮霧障急呼問人何處有泊船址。
洞庭湖春潮漲波濤洶湧水連著天,遠岸的青山一晃一晃像要登上船,江空月落船兒渺茫地不知向哪邊。

創作背景

該詩大約作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道光二十七、八年間,魏源遊歷了東南沿海七個省份,歷時半年余,行程八千里,其間曾到過廣東。作者自注中有“予生長三湘,溯洄雲水”之句,雲水在廣東樂昌,毗鄰湖南,故該詩當是詩人由湘入粵途中所寫,以抒發對故鄉山水的熱愛。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魏源是湖南邵陽人,這篇七古為懷鄉之作,表現出他對家鄉的深厚感情。
詩的一開頭出以問句,打在窗戶上發出陣陣聲響的是落葉還是紅雨?詩人真正聽到的只能是雨聲,那種疑是秋之黃葉隕或春之紅花落的感覺,出自他的藝術想像。而“瀟瀟瑟瑟”四字,讓人捉摸不透是什麼季節,以引出後文。“一更兩更三更雨”以數字記時的連續性寫雨勢綿綿不斷,不落俗套。“如聽《離騷》二十五”是說詩人聽著雨聲,忽然感到好像在聽屈原朗誦楚辭。屈原作品據西漢劉向劉歆校定,共二十五篇,而《離騷》又是其代表作,故以“《離騷》二十五”指屈原所寫的楚辭,語甚新奇。兩句四處出現數字,用得都很精妙。
接著,詩人直接寫到了沅湘的風土人情。“漁翁”二句,可以使人想起柳宗元漁翁》“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數語。“桃源”既是實指,即沅水下游的桃源縣;又是虛指,即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說的桃花源。漁翁在此,一年一度看江中桃花片片,嗅江上春波飄香,真足以“怡然自樂”。這兩句還告訴人們:前面所說的“雨”是春雨,但也不妨認為是“桃花亂落如紅雨”(李賀將進酒》)。“江碧”二句,說沅水不如村酒清,桃花不如村女艷,看似是貶低沅湘景物,實際上卻是以抑為揚,通過讚美“人傑”來顯示“地靈”,更令人感受到沅湘的自然美與風俗美。
“東風”三句筆承上文,寫江上的航船被春風由上游的五溪,一直吹送到下游的桃源,再流到洞庭湖邊,要隔著湖上的霧氣,呼喚船夫問一問何處是岸,何處有島。這裡的詩致落在“飄”,落在“舟不止”,落在“隔煙”呼問,詩句流轉自如,自然天成。
最後三句接寫洞庭湖的景色,而以詩人的感嘆結尾。湖上春水高漲,水天一色,水漲船高,遠岸的青山似乎要跨上船來,詩人筆墨,栩栩如生。在這裡沅水已到終點,詩人的神遊也將終結,“舟茫然”實際上是詩人的心茫然。這幾句中,“遠岸青山欲上船”與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其二》的“水枕能令山俯仰”有異曲同工之妙。
近代徐世昌晚晴簃詩匯·詩話》評魏源詩說:“其雕鐫造化,捶險鑿幽之筆,能使山無遁形,水無匿響”,《沅湘》一詩可以為例。

名家點評

瀋陽師範大學教授張永芳《近代詩歌選注》:詩作以漁民和桃源為基本形象,給水鄉實境蒙上傳說的靈秀幽美。詩的排句、用韻也很神奇,全詩雖都是七言句,但後六句是兩個奇數句組,這就使整齊中顯出錯綜;韻腳用的是“柏梁體”,即句句有韻,但又有轉韻,在嚴謹中有變化,頗見功力。

作者簡介

魏源(1794—1857),字默深,原名遠達,又字墨生,別號良圖。湖南邵陽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進士,官至高郵知州。以詩聞名於當時,現存詩近千首,代表作品有《寰海》《秋興》等組詩,抒發了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其古體詩有近五百首,尤以五古擅長。他是晚清思想家、史學家,對後來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有較大影響。有《古微堂詩文集》等著作二十餘種。
沅湘(清代魏源詩作)
魏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