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縣誌

沂南縣誌

書名:沂南縣誌作者:山東省沂南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ISBN號:7-5333-0577-9 價格:110.00+11.00齣版地:濟南出版社:齊魯書社出版時間:1997.8頁數:762頁開本:26c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沂南縣誌
  • 書名:沂南縣誌作者
  • 山東省:沂南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 修志始於:1982年
沂南縣誌,編寫及出版,主要內容,沂南縣的發展歷程,沂南縣的人民,其他相關,自然地理,風土人情,風景名勝,諸葛亮故里,漢畫像墓博物館,孔明文化旅遊區,

沂南縣誌

編寫及出版

沂南縣誌是沂南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岳榮主編傳 張建國 劉德方 曹淑忍 郭長
霞 劉存祥 副主編
濟南齊魯書社 1997年 4000冊 1190千字 762頁 110.00元
ISBN7-5333-0577-9

主要內容

沂南縣修志始於1982年,共蒐集資料1500餘萬字。志書斷限,上自1939年,下至
1989年,部分內容適當上溯或下延。大事記上自1840年,下至1996年,主要領導人更
迭表至1995年。設:行政區域、地理環境、人口、政黨·群團、政權·政協、公安·
司法、民政、軍事、勞動、人事、農業、林業、水利、工業、電業、鄉鎮企業、交通
·運輸、郵電、城鄉建設、商業、糧油、財政·稅務、金融、經濟管理、文化、文物
·名勝、 教育、科學技術、衛生、體育、方言、風俗·宗教、人物、諸葛亮、藝文3
5篇,共178章、511節,首為序、凡例、目錄、概述、大事記,後有附錄、編後記。
沂南縣1939年建立, 位於山東省東南部,沂蒙山區腹地。1989年,全縣總面積1
774.08平方千米,轄28個鄉鎮,978個行政村,有漢族、回族、滿種族等8個民族,總
人口835304人。西漢至魏晉時期置陽都縣,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
誕生地。西部山區、中部平原、東部丘陵,自北向南為北大山山脈、孟良崮山脈、五
彩山山脈, 均呈西北--東南走向。全縣有大小河流128條,沂、汶、蒙三河境內流長
153千米, 為諸河之主脈。沂南屬暖溫帶季風區氣候,四季分明。礦產資源有9大類3
6種, 沂南金礦為全國十大金礦之一,年產黃金萬餘兩;石英砂礦為全國同類第二大
礦; 黑色花崗石為國內罕見,被譽為“中國藍”。生物資源有野生動物500餘種,野
生植物800餘種,其中藥用動、植物300餘種。盛產花生、林果、蔬菜、蠶繭、黃煙等,
為山東省三大蔬菜縣之一,其中黃瓜、韭菜、生薑為拳頭產品。種植黃煙4667公頃,
為全國13個優質煙生產基地縣之一。名優土特產品有徐公硯、板栗、櫻桃、全蠍、西
瓜、沂蒙黑豬、苗蛋、香椿等。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地瓜為主。全縣有林
地面積29348公頃,林木覆蓋率22%。

沂南縣的發展歷程

1978年以後,工業經濟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85年工業總
產值突破億元大關。1988年,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到1989年,全縣工業
主導產業有冶金、機械、化工、電子、建材、紡織、輕工、食品、醫藥、造紙、印刷
等24個行業, 有縣鄉工業企業130家,有11種產品創部優、省優稱號。螺旋濾波器,
七彩、九彩軟緞被面,精播機等13種產品,分別填補國內和省內空白,並有30多種產
品打入國際市場。 工業總產值達5.7億元,其中鄉鎮工業總產值占40.7%。1989年,
實現社會總產值12.8億元,國民生產總值6.06億元,國民收入5.32億元。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例構成分別為國民生產總值的45%、28.4%、25.6%。農業結
構逐步最佳化。 1989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8億元,糧食總產量31.l萬噸,花生總產量
3.4萬噸。果品總產量2.37萬噸。已建成黃牛、細毛羊、瘦肉型豬和鵝鴨生產基地。
縣城駐地界湖,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城市管理規劃先進城市稱號。1989年,全縣社
會商品零售額達2.68億元,外貿出口銷售額3299.5萬元。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172處,
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4處。北寨漢畫像石
墓,規模宏大,結構複雜,雕刻精美,是國內現已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漢墓。三
山溝西漢時期鳳凰石刻是國內已發現的最早的紀年石刻。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4年,全縣有438個行政村,人均收入不足150元,被
國務院列為貧困縣。 至1989年底,除31個村外,其餘村人均收人均超過200元,越過
了溫飽線。

沂南縣的人民

沂南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時期,沂南縣為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的
中心, 曾是山東省黨政軍群領導機關的所在地,有“小延安”之稱。1938年8月,中
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進駐岸堤,隨後,山東抗日軍政幹部學校、八路軍山東縱隊、一
一五師相繼遷駐境內。1940年7月至8月,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省政府前身)及
各群團組織在青駝寺成立。徐向前、羅榮桓在境內分別指揮了著名的“九子峰”戰鬥
和“留田突圍”。德國友人漢斯·希伯、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陳明、
山東縱隊宣傳部長劉子超等在這裡獻出了生命。解放戰爭時期,陳毅、粟裕在這裡指
揮了震驚中外的孟良崮戰役。 革命戰爭年代全縣有13894人參軍, 30萬人次支前,
3000餘人獻出生命。湧現出“沂蒙飛虎”徐敏山,“飛行爆炸神槍大隊”英雄高運成、
金維三, “沂蒙紅嫂” 式的人物明德英,冒著生命危險撫養革命幹部和烈士子女的
“沂蒙母親”王換於等一批英雄人物。《沂南縣誌》專設“諸葛亮篇”,對諸葛亮的
生平及建立的功業、著作、影響做了客觀、公正、全面的記述。
新編《沂南縣誌》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其他相關

沂南縣古稱陽都,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誕生地,也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顏真卿的祖居地。史載:“陽都,臨沂之上游,英賢輩出,煙水之勝,軼於江南”。全縣總面積1774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980個行政村,90萬人。
革命戰爭年代,沂南成為沂蒙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被譽為 山東的“小延安”。1940年8月,山東省人民政府的前身—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就誕生在沂南古鎮青駝寺。在沂南境內,曾發生過聞名中外的孟良崮戰役及九子峰戰鬥、大青山戰鬥、留田突圍等戰鬥,留下了老一輩革命家和無數先烈戰鬥的足跡,湧現出眾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沂南縣山川秀麗,物華天寶,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9大類36個品種,其中石英砂岩、石灰岩、河砂、“中國藍”花崗岩、白雲岩、螢石、黃金、地熱等為優勢資源。沂、汶、蒙三河六岸平原廣闊,土肥水美,盛產水稻、小麥、花生、黃煙、桑蠶、蘋果、板栗、桃、山楂等農林土特產品。其中蔬菜種植面積40萬畝,是山東省三大蔬菜種植基地之一和全國知名的生態農業大縣。
沂南縣工業基礎雄厚。擁有電子、機械、化工、木業、建材、冶金、輕工、紡織、食品、醫藥等20多個行業,產品近80個系列9000多個花色品種,有30種產品獲國家、省、部優稱號。清華大學、山東大學、洛陽軸承研究所、澳柯瑪集團等許多知名科研院所和大企業集團與縣內企業聯姻。全縣有上市公司2家,11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
沂南縣基礎設施完善,投資環境良好,區位優勢明顯。境內公路四通八達,京滬、日東、東紅三條高速公路及膠新鐵路從境內穿過,205、206兩條國道縱貫全境。境內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17座。全縣固定電話交換機總容量為18萬線以上,國際電傳、網際網路、移動通訊等各項業務發展迅速。
沂南縣勞動力品牌優勢明顯。沂南人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有10多萬勞務大軍常年在外務工經商。“沂蒙鐵軍”保全、“沂蒙紅嫂”家政服務品牌已在全國叫響。今年沂南縣被省外經貿廳確定為全省6個外派勞務基地縣之一。
沂南縣旅遊資源別具特色。這裡有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寨漢墓群為代表的文化古蹟系列景點,有以彩蒙山和孟良崮國家森林公園為代表的自然景觀等旅遊資源。“文韜武略、紅色風情、綠色江南”渾成一體的旅遊格局別具特色。
近年來,沂南縣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圍繞實現“奮戰三年過70億,打好基礎翻三番”的目標任務,解放思想,幹事創業,全縣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2003年,全縣GDP完成57.4億元,同比增長16.4%;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72億元,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收入達2695元,同比增長7.9%。今年以來,全縣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形勢喜人。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沂南人民樹立起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正以飽滿的熱情,辛勤的勞動,發揮比較優勢,實施趕超戰略,迎來新一輪經濟發展熱潮。沂南縣地理位置與環境,沂南縣位於山東省東南部,沂水縣之南,故名。沂南縣歷史悠久,經幾撤、立到目前已有15個鎮、2個鄉,全縣90萬人口。
沂南地處沂蒙山區,東距黃海80公里,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境內有沂、汶、蒙三河貫流,西部是山巒重疊、溝壑縱橫的山區,東部丘陵起伏連綿,中部是土質肥沃的平原,四季差別明顯的氣候和複雜的地形,為種類繁多的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可謂是“五穀雜糧齊全,野生植物多”。有人工培植和野生中藥材,不但品種多,而且質量好,如全蠍、蟬蛻、丹參、半夏、棗仁、香附等遠近聞名。礦產資源非金屬為多,石灰岩、大理石等分布廣、礦藏量豐富。上峪等地的黑色花崗岩大理石結構緻密堅硬,間布藍色斑點,莊重典雅,被命名為“中國藍”,下峪等地的大理石,色澤鮮明、細潤似玉,被譽為“沂蒙玉”。縣內石英砂的儲量為全國第二,品位居全國之首。是製作玻璃的好原料。
距縣城東南部二十九公里處有座九鼎蓮花山,環抱中一個村莊,他就是沂南縣常桑杭村,這裡住著一戶顏氏人家。一千七百多年前顏子的二十四代孫顏盛,東漢末年由老家曲阜東遷
琅琊臨沂孝梯里,現今名常桑杭村,顏盛的遷居地即是顏真卿故里,是顏盛東遷之後、顏氏家族的繁衍發祥地,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
沂南縣名人輩出,代不乏人,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革命老根據地。沂南縣是諸葛亮的故鄉,也是唐代傑出的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故里祖居地。常桑杭村的顏氏譜碑,顏氏族譜、顏氏祖林,有清泉寺,有盤龍其石等,有諸葛亮臥龍山公園,諸葛亮紀念館、北寨漢墓群、漢畫像石刻等文物古蹟,有的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的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沂南縣是沂蒙山區著名的革命老根據地之一,而又曾是該根據地的中心,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山東省政府的前身),1940年在沂南縣青駝寺成立,山東省抗日幹部學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山東公學都曾在沂南縣培訓了大批革命幹部。1942年 2月,山東省戰時郵務總局在沂南縣馬牧池雙泉峪子村成立,抗日戰爭時期徐向前、羅榮桓、肖華、谷牧等曾在這裡工作過、戰鬥過。世界中外聞名的孟良崮戰役就發生在境內。沂南政策優惠、治安環境良好,確保人身和財產的安全,這裡的人好、山好、水更好。

自然地理

縣境南北最大縱距47公里,東西最大橫距54公里,,總面積1774平方公里,山區、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
境內屬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度適宜,土地肥沃。主要作物有小麥、水稻、花生、黃煙、棉花、蠶桑、桃、板栗等,是我省重要的花生、黃煙、蔬菜、生豬生產基地。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非金屬礦點27處,其中花崗石、大理石、石灰岩等質量和儲量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已探明的石英砂儲量有4億噸,遠景儲量30億噸,儲量大,質量優、粒度好、易選易采,為全國質量第一、儲量第二的國家特大型礦區,被國家地礦部門和建材部門確認為全國最大的玻璃原料生產基地。
縣溫泉地熱資源豐富,銅井新旺溝、張莊松山溫泉,日出水800多噸,溫度達75度左右,極具開採價值。金屬礦點58處,沂南金礦為全國十大金礦之一!
【歷史沿革】
沂南縣古稱陽都,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誕生地,也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顏真卿的祖居地。史載:“陽都,臨沂之上游,英賢輩出,煙水之勝,軼於江南”!
1939年10月,中共南沂蒙縣委建立,12月建立縣級行政機構,稱南沂蒙聯防辦事處,1940年8月改稱沂南縣。1941年底撤銷,1942年7月復置。
1958年I1月撤銷,1961年8月再置。縣政府駐地界湖鎮。革命戰爭年代,沂南成為沂蒙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被譽為 山東的“小延安”。1940年8月,山東省人民政府的前身—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就誕生在沂南古鎮青駝寺。
1997年12月26日,撤銷雙堠鄉,設立雙堠鎮(魯政函民字[1997]48號)。
2000年,沂南縣轄15個鎮、13個鄉。總人口869535人,各鄉鎮人口: 界湖鎮 113308 孫祖鎮 22006 岸堤鎮 37045 雙堠鎮 28222 青駝鎮 37193 張莊鎮 44518 磚埠鎮 38118 葛溝鎮 36239 楊家坡鎮 28401 大莊鎮 42454 辛集鎮 25568 蒲汪鎮 31733 湖頭鎮 26688 蘇村鎮 53763 銅井鎮 44686 依汶鄉 22792 朱家裡莊鄉 25409 馬牧池鄉 30240 中高湖鄉 13496 代莊鄉 17479 南石門鄉 12341 高里鄉 19249 河陽鄉 14550 庫溝鄉 27652 大王莊鄉 20621 東張家哨鄉 20025 魯莊鄉 12992 獨樹鄉 2274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0年12月29日,撤銷獨樹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界湖鎮;撤銷河陽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大莊鎮;撤銷高里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青駝鎮;撤銷中高湖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岸堤鎮;撤銷南石門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雙堠鎮;撤銷代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孫祖鎮;撤銷庫溝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辛集鎮;撤銷大王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蒲汪鎮;撤銷東張家哨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湖頭鎮;撤銷魯家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銅井鎮;撤銷朱家裡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依汶鄉(魯政函民字[2000]91號)。即沂南縣由15個鎮、13個鄉調整為15個鎮、2個鄉:界湖鎮(獨樹鄉)、岸堤鎮(中高湖鄉)、青駝鎮(高里鄉)、張莊鎮、大莊鎮(河陽鄉)、葛溝鎮、湖頭鎮(東張家哨鄉)、辛集鎮(庫溝鄉)、蒲汪鎮(大王莊鄉)、依汶鄉(朱家裡莊鄉)、馬牧池鄉、楊家坡鎮、雙堠鎮(南石門鄉)、孫祖鎮(代莊鄉)、蘇村鎮、銅井鎮(魯家莊鄉)、磚埠鎮。(括弧內的為被撤併的鄉鎮)。
2002年3月22日,省政府批覆同意:沂南縣撤銷依汶鄉,設立依汶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截至2002年12月31日,轄16個鎮、1個鄉。

風土人情

舊時,山地脊薄,多種植地瓜、花生、谷、黍等作物,大多一年一收,閒地冬耕歇茬。農諺云:“割了豆子歇歇地”建國以後,政府倡導提高複種指數。50年代開始改為兩年三收或一年兩收,並推廣間作套種。近幾年有的實行立體種植。
山地多乾旱,農諺有“秋旱如刀刮”之說。舊時天旱,農民有求雨之俗。蒙山就建有“雨王廟”,天旱時,有些居民就上雨王廟燒香求雨。1200年(金承安五年)於蒙山所立的“蒙山祈雨記碑”文中就記述了春天大旱求雨的情景。解放以後,此種迷信陋習已被破除。

風景名勝

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
2003年9月19日,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在她的家鄉山東省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莊隆重舉行開館儀式。原國家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親筆題寫了“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館名。
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中國共產黨人創建沂蒙根據地的抗日活動中,她數十次出色地完成情報傳送任務;1938年冬,已年過半百的王換於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先後任村婦救會長,艾山鄉副鄉長。由於她對黨的忠誠和積極的工作,是當時著名的沂蒙“四大娘”之一,其家成為著名的抗日堡壘戶。1939年春以後,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山東分局、山東縱隊就經常住在王換於家。同年6月徐向前、朱瑞率八路軍第一縱隊機關到沂蒙後,也較長時間住在王換於家。
從此,王換於的主要工作就是率全家照顧好領導的生活起居和撫養戰時託兒所的孩子。戰時託兒所最多時達50餘人,王換於因撫養革命後代,她的兩個兒媳婦的奶水大部分用於哺育託兒所孩子,為此王換於有4個孫子、孫女因照顧不周而先後夭折。除此之外,王換於還掩救過一大批八路軍傷病員和抗日幹部,掩藏了許多抗日物資。1940年7月,山東省政府前身--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在該縣青駝寺成立,會議出版的《聯合社會會刊》被王換於精心保存,1978年,年逾九旬的王換於將書完整上交縣有關部門,該書被徵調到山東省檔案館,填補了省檔案館檔案資料的一項空白。
為昭示歷史,激勵後人,永葆革命傳統精神,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沂南縣委、縣政府決定建設“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紀念館整理製作展出資料80餘平方米,蒐集文物50餘件,總投資達200餘萬元。在此期間,原國家軍委副主席遲浩田親筆題寫了“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館名和“沂蒙母親王換於故居”,並親筆書寫了“緬懷沂蒙母親,教育後世子孫”的碑文,著名作家李存葆、王光明滿懷深情撰寫了《百年老屋賦》;國家審計署和省直機關黨工委還把此地作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諸葛亮故里

諸葛亮故里位於沂南縣磚埠鄉的陽都故城。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公元181年出生於陽都故城。約公元193年,諸葛亮13歲時隨叔父諸葛玄去豫章,15歲時隨叔父依附劉表,開始了在荊州“躬耕隴畝”的生活,歷時12年。後被劉備請出山,輔佐劉備創建蜀漢政權,成為一代名相,為後人所緬懷。
陽都故城是古代文化遺址,城內耕土下1米左右即是漢代文化層,亦發現戰國文物,陶豆和陶鬲的殘片隨處可見。故城東面緊靠沂河,河西崖有一段出土的古代城牆,石砌而成,十分堅固。北面是東汶河,河岸上約1500米長的東段故城城基至今依稀可辨。1992年,沂南縣人民政府投資40萬元人民幣在沂南縣磚埠鄉孫家黃疃修建了“諸葛亮故里紀念館”,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為仿古式建築。
紀念館左側豎立的穿孔漢畫像石碑,是漢代遺物。院內有千年銀杏樹一株,高23米,樹圍3.6米,樹冠覆蓋達360多平方米。紀念館三塊漢畫像石均是諸葛亮故里出土的。大殿高7米,寬9米,長12.4米,建築面積111.6平方米,大殿正中安放著諸葛亮塑像,四周是14幅壁畫,全面反映了諸葛亮一生壯麗輝煌的業績。在沂南縣城西山坡修建了“臥龍公園”(亦稱西山諸葛亮公園),此公園總投資600萬元人民幣,自1992年分兩期建設。
目前,已建成姐妹亭一處,有全國體量最大的諸葛亮銅像一尊,用銅3.5噸,身高7米,總重7000公斤;並建有浮雕,總長50米,總計14幅,每幅5.25平方米。石雕均根據《三國演義》故事雕刻而成,記載著諸葛亮的輝煌戰績。另外,有仿古建築5間,花崗岩石雕戰馬四匹,龜駝碑二尊,碑文刻有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九龍壁面向人民街,總長15.2米,由漢白玉雕刻而成。

漢畫像墓博物館

沂南漢墓博物館位於沂南縣城西三公里的北寨村,是在沂南北寨墓群基礎上修建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主要向人們展示北寨墓群墓葬文化及出土遺物,傳播漢代民族文化。沂南漢墓博物館南北長66.4米,東西寬67.5米,占地面積4017.2平方米。館內設墓室保護房、文物陳列室等。所有建築外形,集仿古與園林風格於一體,均仿照東漢時期的建築,給人們一種身處其時,身臨其境的體驗。
博物館內正中偏北位置,是原址完整保護、聞名遐邇的北寨漢畫像石墓(一號墓),該墓規模宏大,墓室結構複雜,畫像雕刻精美,內容極其豐富,是我國現已發現、保存較為完美的,為中外學者高度關注的一座漢畫像石墓。一號墓坐北向南,用280塊預製石材築成,其中畫像石42塊,畫像73幅,畫像面積44.2平方米。墓南北長8.7米,東西寬7.55米,由前中後三個主室,東三個側室,西兩個側室組成,總計為八室。室與室之間都有門直通。整個墓室的構築是由地面、台子、支柱、牆壁、橫額、中柱、過梁、橫枋、攔角石、蓋頂石等先後順序壘築起來的,建築技術相當先進。墓門高2.74米,由門楣、橫額和東、西、中三個立柱組成。
門的橫額和立柱上均刻有畫像。立柱部分分別刻有伏羲、女媧、東王公,西王母及羽人、玉兔搗藥等祥瑞圖像。門楣橫額部分則表現出一戰爭場面。前室面闊兩間,進深兩間,從地面到墓頂高2.8米,室中有八角形擎天石柱。頂部是用石條構成幾個方形重疊而上的抹角結構藻井,既美觀又大方。前室畫像內容不少,但主題是祭祀,主要表現了墓主人死後的衷榮,分布於東、南、西三壁橫額上。肅穆虔誠的致祭者或躬立,或跪伏於地,足見墓主人的官位之高。前室四壁、北壁上橫額及八角擎天柱上,則刻有大儺驅鬼、伐鼓、擁彗和神靈、祥瑞圖像。
中室高3.12米,面闊兩間,進深兩間,亦有八角形擎天柱。中室畫像內容更為豐富,有車馬出行,豐收宴享,樂舞百戲等,主要表現了墓主人的高貴身份和富足逸樂的生活。中室的四壁,刻有蒼頡造字、衛姬請罪、堯舜禪讓、荊軻刺秦王、孔子見老子等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並有榜題“蒼頡、齊桓公、衛姬、蘇武”等12處28個漢字,這些畫像生動細膩,令人驚嘆。 後室由一個斗拱分隔成兩間,僅有一個側室,很顯然是一帶便池的廁所。拱的式樣同中室一樣,梁拱也是由整塊石頭雕成。分布於後室隔牆上的畫像,主要描寫了墓主人的閨房內的生活,有侍女持奩圖、僕人洗滌圖等。 沂南漢墓博物館一號畫像石墓以氣魄雄偉、結構謹嚴見長,表現出漢代建築藝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它是漢代民間藝術家集體創造的作品,是將兩漢建築藝術、雕刻藝術、繪畫藝術綜合起來而去粗存精,推陳出新的作品。 一號墓早年被盜,僅存有少量殘破的陶器和銅鏃,墓主姓名無考。 二號墓在一號墓的南面偏東,兩墓相距20米。是東漢晚期較大的磚石墓。除兩個耳室和一個後室的券頂完整外,其餘各室的券頂均不同程度的損壞。由於墓早期被盜,墓券頂磚的丟落,使墓室內積滿淤泥,經精細清理,出土完整和可復原的陶器、石器、銅器、銀器等80餘件及100多枚銅錢,另有鐵刀和漆器腐朽的痕跡。 沂南漢墓博物館大站東側為拓片陳列室,展有一號墓畫像拓片。圖像清晰,資料豐富,給人們參觀以更多便利。 院內東側則陳列有從沂南各地收集而來的34塊漢畫像石,內容有:車馬出行、大禹治水、祥禽瑞獸等。為研究沂南漢代歷史及漢畫像石墓分布情況,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孔明文化旅遊區

孔明文化旅遊區為山東省重點旅遊開發建設項目,位於沂南縣城西部,規劃區總面積31平方公里,東至臥龍山路,南至團山南側,北至臥龍山北麓,西到汶河及以西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區。
中心以臥龍山、北寨村、汶河為主。目前在臥龍山東麓已經建成的有:諸葛亮銅像(1993年落成,高7米,重7噸,底座高3米),體量為世界之最;銅像前兩側各有戰馬雕塑兩尊;諸葛亮豐功偉績大理石浮雕群像,浮雕畫面14幅,組成50米的弧形牆,並有回音效果;占地6660平方米的諸葛宗祠以及漢街思古、武侯雙闋、智慧橋、聖賢路、御碑亭等景點。
孟良崮國家級森林公園
孟良崮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沂南縣界湖鎮西25公里的代莊鄉境內,經營總面積近2萬畝,經過30多年來造林、營林,已形成乾果林、防護林構成的萬畝森林規模,主要樹種有松類、刺槐、板栗、赤揚、淡竹、火炬樹、五角楓等。林場林草茂密,怪石林立,是景色優美的森林旅遊勝地。孟良崮森林公園於1992年1月被國家林業部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