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輝山村現稱輝山村。位於沂南縣張莊鎮,輝山崮東側,汶河之畔。距縣城3公里,迎賓大道貫穿其中,大道南北各一社區,總面積約5400畝,其中:糧田耕地1360畝,林地1400畝,水面及沙灘1600畝,山地500畝,村民住宅區約560畝。輝山村名380於戶,總人口1200多人,其中:南區400於人,北區800於人,由丁、於、王、劉、胡、張等姓氏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後輝山村
- 外文名稱:houhuishan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山東省沂南縣張莊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沂南縣
- 面積:3.6平方千米
- 人口:1200
- 著名景點:輝山八景
輝山村,歷史沿革,輝山,旅遊風光,輝山八景,1.商周問鼎,2.汶水古渡,3.沙柳綠汀,4.垂舟璧流,5.東嶺三章,6.城樓望莒,7.東夷故道,8.河套春秋,外八景點,1.洪觀古剎,2.松柏唐韻,3.蓮花仙洞,4.聖泉潤澤,5.太平古寨,6.輝崮雲壁,7.大旒仰簾,8.老貓仙居,大自然之美,雲海霞光,登輝山,汶河,攝影神技,
輝山村
輝山村位於輝山崮東側、汶河之畔,地屬沂南縣張莊鎮,是張莊鎮最東北角的一座村落,距沂南縣城3公里。輝山村由後輝山和中輝山兩個自然村組成,迎賓大道貫穿其中,大道南北各一社區。汶河以西有一座大山,名輝山,山頂部四周懸崖峭壁,名輝山崮,輝山村由此而得名。輝山很早以前又稱灰山,可能是因山體為石灰岩構成,加上長時間的風雨日曬而變為淺灰色,所以叫灰山,山下之村也叫灰山村,後改為輝山。現在後輝山村與南邊相連的中輝山村合為一個村,南距前輝山一公里。後輝山由丁、劉、於、張、胡五大姓組成,因丁姓居多又稱丁家輝山;中輝山王姓居多,俗稱王家輝山。
三面環山汶水繞,古村一座始前朝。
無邊風月千重秀,今日輝山分外驕。
輝山東與界湖鎮小官莊和聖良莊接壤,南與前輝山相鄰,西與石門亭隔河相望,東北與遠里村隔河相見,西北與朱家嶺隔山相連。與村西輝山、村北牛尾巴山兩座青山相依,三面汶水呈幾字形環繞。村東一條北高南低、尾部甩向東南、長約1000餘米的嶺崗,俗稱東嶺。由於似一條昂首北方的巨龍,因此有人稱其為臥龍嶺,並戲稱為“臥龍崗”。正因這一向東南甩尾的臥龍嶺,成為保護後輝山村的天然屏障,這屏障不僅在冬季擋住了嚴寒東北風道,龍尾部分還擋住了奔騰的汶河南泄水道,河水被迫自龍尾折回向西北,沿嶺東坡沖向遠里山再向西奔流,然後與輝山相撞又轉頭向南奔去,而成為一處河套地形。
輝山村居民380餘戶,總人口1200多人,其中:南區400餘人,北區800餘人,由丁、劉、於、胡、張、王等姓氏組成。總面積約5400畝,其中:糧田耕地1360畝,林地1400畝,水面及沙灘1600畝,山地500多畝,村民住宅區約560畝。
輝山崮頂占地218畝,現為石門亭村及崮崖村所屬,崮東南自老牛脖子以北、懸崖峭壁以東、東北的老貓窩、雙龍澗以北的牛尾巴山西頭兩側部分土地為後輝山所屬。
輝山村落集中在迎賓大道兩側,北社區村民住宅區約800人,由老村向東、西兩端發展;南社區約400人的居民區,主要向東和南側發展。糧田集中在北社區以北和南社區以東。二十世紀末以前,村民主要收入依靠農業耕種,自2000年開始逐步推廣大棚疏菜種植,現在已有較大面積形成。
歷史沿革
河套古村何日有?商周問鼎溯源流。
東夷後裔逢春早,萬代千秋歲月稠。
據沂南縣志記載,臨沂市和沂南縣聯合組織過文物考古調查,發現輝山村西頭有一處占地3萬平方米的商周遺存地,遂將此處定為“商周遺址”,由此證明後輝山村自3600年前後就曾有人類居住。
輝山村西頭至汶河東岸,有一南北寬約40多米、東西長約100米、汪底部距地面約6.5米的大灣,當地人稱為西汪,汪東頭為入水處,西端為出口,溢水直接排入汶河。20世紀50年代,在西汪東頭入水口下及西河崖頭,村中老人們常撿到一些鬲片及陶片,僅議論一下古人可能在這裡住過,由於不知是何年代,更不知道是寶貝而隨手丟掉。
究竟輝山何時建村從無人考證,但從這些商周時期鬲陶殘片發現推斷,輝山古村落當年應為陽都國的轄區,地屬古東夷。村西汶河對岸,為始建於唐代的洪觀古寺,相傳輝山村人唐宋時期就與古寺交往密切,很可能自唐宋時代就形成了比較小的自然古村落,元代逐漸擴大,到了明代遷居這裡人口越來越多,已經初具規模。
輝山村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修志的記載,村中劉、於、胡、張、王等姓也尚未發現遷居輝山年代的文字記載。村後有一片丁氏古墓群,墓地中有一寬1.2米、高2米、厚0.35米的青石巨碑,為丁氏譜碑,碑文載:清嘉慶十九年輝山丁氏祖林所立譜碑刻記,丁氏世輩順序為六世大明祖丁世虎(五世以上暫缺),七世丁蘭、丁鳯......。清嘉慶十九年,即公元1814年,說明從公元1814年時,當時只從大明祖第六世記起,至2015年為止,丁氏家族已經傳承到了23世。另據日照丁氏族譜記載:丁氏,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北徙日照、沂南諸地。沂南丁氏,一支銅井,一支輝山。
到目前為止,考古部門發現的商周遺址,丁氏譜碑和日照族譜,是僅有的記載輝山人類生活發展的文獻。
清末民初時期,老後輝山村住宅區主要集中在老街南北兩側。為防禦外來侵犯者而修建了圍牆,當地人叫圍子牆或圍子,圍牆採用大塊頭紅色沙石建成,因此又稱紅牆,牆體厚度約0.8米,高達4米,及為堅固。相傳,沒建圍牆以前經常受到土匪的掃擾,當地人稱土匪為馬子,輝山一帶經常發現一批批從西南方向過來的土匪,人們稱其為西南馬子。這些馬子大部分配備了土槍土炮,當時就算很先進了,而輝山村僅有兩三支土槍,很難敵擋馬子的進攻。因此,當人們在得知馬子到來訊息之前,全村人都會不約而同,集體轉移到輝山崮頂的太平寨,暫時躲避災難,待馬子撤走後再回到村來,這時家中財物已被洗劫一空,家家苦不堪言。圍子建成以後,對輝山村的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曾多次擊退了馬子的進攻。最著名的是與劉黑七一支小分隊的對抗。據村中老人們介紹:這次全村總動員,全體青壯年英勇參戰,靠三支土槍兩支快槍,幾十把魚叉、钁頭、鐵鍬和磨棍,奮戰了整整一個晝夜,終於將馬子隊伍擊退,這一仗使輝山村名聲大振,從此馬子們聽說前方是輝山村,都會繞道而過。
輝山
輝山汶河以西有一座大山,名輝山,山頂四周懸崖峭壁,名輝山崮~輝山村由此而得名。
旅遊風光
輝山八景何處尋,河套峰巔欲斷魂。
風月無邊水映秀,遊人踏浪笑聲頻。
輝山八景
商周問鼎,汶水古渡,沙柳綠汀,垂舟璧流,東嶺三章,城樓望莒,東夷故道,河套春秋。
1.商周問鼎
位於村西頭至汶河東岸。屬臨沂市和沂南縣文物考古發現,為“商周遺址”,遺址占地30000多平方米,這裡3000多就曾經有人類居住。
2.汶水古渡
位於西汪口北側,相傳這裡曾是汶河東岸古渡口,早時有用大條石砌成的簡易小碼頭,河西千歲古柏處為西岸碼頭。豐水季節木舟是唯一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每到枯水期人們會在水流比較窄處架起一座小橋,豐水期到來小橋隨即拆除。
相傳唐宋元明時期,有不少帝王大臣常從此處經過,這裡更是眾多商賈過往必經之處。
3.沙柳綠汀
位於古渡口北側,由於西岸蓮花仙洞北邊從山上落下幾塊巨石,經大水衝擊出一最深處八、九米的深水區,當地人稱為淹子。這自然也影響到了東岸,深水區域東邊隨之沖積一大片潔白的沙灘,還有一片片水灘似連非連的灘涂小島,小島上生長一片片的柳樹,裝點得東岸分外美麗。這裡又是牛羊放牧遊玩的好去處,不少村童經常聚集這一帶撈魚摸蝦,追逐嘻耍,歡快不已。
4.垂舟璧流
位於輝山大橋以南至雙龍澗以北,東至臥龍嶺以東。輝山大橋北至大旒一段水域比較寬闊,蓮花仙洞旁淹子一帶水域最廣。大旒至雙龍澗再向東水域雖然略窄,但皆可行舟撐桿。到臥龍嶺北首水面逐寬,嶺北頭向南有一大淹子,這片水域較之廣大。這這段近2000米、曲曲折折、清徹見底而河流平緩的水域,自古就是人們垂釣、撒網、摸魚、游泳的好去處。
5.東嶺三章
即村東臥龍嶺,俗稱東嶺。
一是該嶺似一昂首向北尾甩向東南的巨龍,不僅尾部阻擋了浩蕩南流汶河水折返北上,形成了天然的河套,守護住輝山村,還成為冬季東北寒風侵襲的天然屏障。當地人們稱臥龍嶺為東嶺,又戲稱為臥龍崗。又有傳說,這條龍形東嶺是小白龍托生為禿尾巴老李的化身,這條龍一直在守護著輝山村。
二是由此而發生了不少有關禿尾巴老李的神話傳說。相傳,有條本來白姓的小龍觸怒了玉皇,被老龍王從東海趕到了沂蒙山區的輝山,離開東海時被蝦只蟹將不僅砍去了尾巴,還一路追趕,小白龍忍痛逃到了輝山,被輝山先民們保護起來,最後還治好了傷口。為免遭惡人再次傷害,遂將其白姓改為李姓,禿尾巴老李稱謂由此而得。這條小龍為報答輝山先民的救命之恩,經常發揮呼風喚雨的本能,使得輝山村風調雨順,連年豐收。
輝山蓮花仙洞旁和嶺東北有水深八、九米的兩個大淹子,傳說是禿尾巴李為防止乾旱缺水而翻掘而成,從而解決了輝山人後顧之憂,過上了幸福平安的日子。河西輝山淹子水域較大,嶺東淹子水域略小一點,所以輝山人稱為小淹子,高崗處叫小淹子崖,而河東北處遠里村稱其為臥龍湖。不知這一傳說是真是假,但任憑多么乾旱,這兩個大淹子從未乾枯。自上世紀60年代末,人們大興水利建設,因此選擇在這兩個大淹子上方最高處,分別建了機(電)灌站,保障了幾個村的農田灌溉。
三是臥龍嶺是風水之地、又是藏寶之地。嶺東坡的汶河南岸有約百畝較平緩的耕地,合作社制之前主要於家耕種,中部有一片墓地,這裡曾經古松茂盛,樹木蔥鬱,其中一棵兩人才可抱過大黃連樹引人注目,人們稱為於家林。於家林西側有一條長約百米的溝,叫於家溝,南來的雨水由此排入汶河。於家溝北口向西北約百餘米,有幾十塊巨大的怪石,巨石滿身是奇形怪狀的窟窿,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太湖石,輝山人叫爛石碴。爛石碴北約50米有幾片巨大的石坪,巨石坪西高,東頭斜水中,由於像幾張秫秸編成的大箔,因此當地人稱為箔板台。箔板台北側十幾米便是水深八、九米的淹子,據水文專家解釋,這個淹子是因此箔板台欄檔形成了強大的衝擊力而成。爛石碴及箔板台的河岸邊樹木叢生,風景幽雅,這裡是人們垂釣、摸魚、玩耍的好去處。
嶺西坡由青色石灰岩構成,嶺頂由紅色沙石岩構成,輝山村的民居建築石料均出自此地。嶺北頭西側岩石斷層呈黃金色,傳說這一帶可能金礦和銅礦,引得不少南蠻子前來探寶。又有傳說嶺上藏有許多寶貝,只有不知藏於何處。還有傳說,雖然輝山村後人在此開嶺取石,在尾部修了東西大道,至使先前受傷的小龍又受到了一點傷害,但小龍牢記輝山人救他性命的大恩大德,仍然成為輝山人的守護之神。正因為臥龍嶺這些傳說,也將此嶺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6.城樓望莒
位於輝山南區中部,原名中輝山村。據沂南縣誌記載,這一帶曾屬莒國轄屬,後為陽都國轄區。這裡曾有一座古老而高大的城門,為磚石結構,城門建築兩層,下部分是城牆大門洞,上部分為瞭望亭,人們稱為老東門,由於門洞為拱形,人們又稱其為大軲轆門。該自然村小巧玲瓏,城門雖大但城區較小,當年城內僅幾十戶人家,因此稱為袖珍小村,這座老城門見證了古村的發展歷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村落不斷進行改造,東城門也不斷遭到損壞,一直到20世紀末城門殘存還依稀可見,但今天城門已經蕩然無存。
7.東夷故道
位於汶水古渡向東,沿西汪北岸經水簸箕、通過輝山老街,一直向嶺南頭延伸。據沂南縣誌記載:“此地夏屬東夷,商屬人方,周屬齊之城陽國,秦屬琅琊郡莒縣,漢屬琅琊國陽都縣。自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至今1000多年間,其大部屬沂水縣”。這裡曾是東夷先民及其後裔的重要活動地區。
洪觀寺前有一條向西通往孫祖、青駝等地的道路,東岸後輝山老街是通往界湖、大莊等地的大路。隨著社會發展,輝山村落不斷擴大,以老街為中心向四周發展,現在形成了前中後三條大街,老街也就成為了中心大街。
輝山老街雖然不甚寬闊,但自古都是東西來往必經之處,所以當年老街頗為繁榮。由於輝山老街自古就是東西交通要道,所以史稱官道。
8.河套春秋
位於輝山村民祖居區北部糧田至北河圈沙灘一帶。西頭是一處占地4000餘平方米的西汪,西汪及周邊30000多平方米麵積,就是沂南縣誌所記載的商周遺址。從西汪口向東是輝山老街。老街東門南側有一南北向水灣,村民稱其南汪;東門外北側有一處約1000多平方米的拐尺形水灣,人們稱其為東汪。
老街及南北兩側的民居全部是紅色沙石壘砌,條件較好的從窗台下、前牆把及門把採用青石而砌。青石材正面修飾工具是手錘子和鏨頭,有的打成鈄線,有的打成雨點鏨,非常美觀。房頂部分也具特色,1950年以前少量人家的房頂用小青瓦苫蓋而成,大部分是採用輝山上生長的黃草苫蓋,據說用黃草苫的房頂能撐30多年,而且冬暖夏涼。隨著黃草產量的減少,人們開始利用麥秸桿苫蓋。以後興起了房頂用草,山牆和屋檐採用紅瓦,有的三層、有的五層,當時稱為四不露毛。後來又興起在原來草頂上面加蓋上紅瓦,叫套瓦,年輕人戲稱為三明治。
村中曾有一座百年老油坊,位於老街南側西部,現在叫前街,20世紀70年末改為村委大院。老油坊大輾屋占了整個大院西側,大門朝東,由南北兩間組成,占地約200多平方米,北頭約150平方米為輾屋,南頭約50平方米,是壓油間,院東側為庫房和馬棚,北屋是經理室、門市。北部的大輾屋呈四方形,上方東西走向、直徑約0.7米粗三架巨形榆樹大梁,正中是直徑約5米巨大的圓形石盤,人們稱為大輾盤。大輾盤中心位置有30厘米粗的大圓柱,人們稱為中心大立軸。大輾盤外圍與中軸之間是深約3厘米、寬約15厘米的圓形石槽,稱為輾道。輾道上方有一直徑約2米多、厚約1來的巨大扁形圓石,大圓石周邊凸顯高度和寬度略窄於輾道石槽,人們稱為大油輾砣子、大輾磙子。大油輾砣子後面還有一個小半的小輾砣子,大小輾砣子中心有一直徑約30厘米圓洞,一根約30厘米粗的圓木與中心大立軸相連。榨油材料均勻投放在圓形的石槽中碾軋,由兩頭騾子牽引轉動,滾動時轟轟隆隆響聲很大,今人驚嘆。輾屋東南角有一門直通南屋,人們稱其榨屋、壓油屋子。屋中西部有口大型鐵鍋,輾好的榨油原料就是用這口大鍋加溫蒸製而成,然後通過中間一套土造高壓設備榨出油來。用大豆榨出的叫豆油,其餅叫豆餅;用花生米榨出的花生油,當地人叫果子油,其餅叫果子餅。輝山村的榨油設備很原始,榨油設備由三部分組成,上面是楔子,下面是採用稻草鋪底的圓形鐵圈,鐵圈下是一約0.5米厚的圓形石台,周邊帶槽,稱為叫榨河,又稱油溝,榨河一側留有小洞,叫槽眼,又叫油溜子。然後將榨油原料放在鐵圈內的稻草上,上面加厚厚的圓蓋用木槓擠緊,再開始加楔子,原料在重大壓力下從槽眼中流出油來。三四個師傅光著膀子、扭動著矯健的身姿、喊著號子,輪流蕩起巨石大撞錘,猛烈撞擊大木楔,這又是一大壯觀場面,人們又稱為打油楔。由於輝山人講誠信、保質量,贏得了四鄉八里信任,生意一度非常興隆。這座老油坊,可能是輝山村第一個工業項目。
從東門外東汪開始一直到東嶺至南頭,是1980年以後逐漸建成的新村,新村頗為與時俱進,大部分為二層小樓,基本體現了新農村建設的特徵。現在的前街、后街相繼擴大,東部新區的建成,展示了輝山村落歷史的基本發展狀況。
數千年來,輝山人一直保持了誠實、守信、善良、智慧、勤勞、勇敢的信念。輝山村民同仇敵愾,積極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先後有24名有志青年參軍參戰,拋頭顱、灑熱血、奮勇殺敵,他們中有4人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新中國成立以來,輝山人在繼承了先祖和先烈們的優秀品質的同時,發揚了戰天鬥地的奮鬥精神,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懈努力,奮鬥不止。輝山村始終堅持重視教育,據統計,建國以來培養出大、中專學生180餘名,其中:大學148名
研究生18名,中專生20多名,被譽為張莊鎮學霸第一村。
輝山村有肥沃土地1300餘畝,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大糧倉,這片土地也紀錄了先民們千年農耕社會的發展歷程。輝山村水域達800多畝,河灘也近800畝,20世紀60年代以前,這裡是一片潔白的沙灘,此後開始對沙灘進行改造利用,沙灘南部開墾成糧田百餘畝,北部種植以楊樹為主、以刺槐為輔的林木經濟200餘畝,現在這片茂密的樹林已經成為人們旅遊休閒的好地方。
外八景點
洪觀古剎,松柏唐韻,蓮花仙洞,聖泉潤澤,太平古寨,輝崮雲壁,大旒仰簾,老貓仙居。
範圍在輝山崮頂及崮東南山樑以西,懸崖峭壁以東直至老貓仙居北端。
1.洪觀古剎
位於汶河西岸。據沂南縣誌記載,洪觀寺位於張莊鎮石門亭村北、輝山腳下。占地5畝,為古老四合院建築,青磚灰瓦,規模宏大。內有佛爺殿、泰山奶奶殿、老爺殿、三關殿、準提殿、龍王殿、子存殿等,共有18間。其中正後方佛爺殿較大,內有三尊佛像。該寺初毀於20世紀40年代,全部毀於60年代,今遺址尚有站立和倒地碑各兩通,字跡清晰可辨。村西南橋下有一石碑,尚存“舊有洪觀寺,古剎也,坐山傍水,地稱名勝”等字樣。
相傳,洪觀寺原址最初建於輝山崮頂,可能因人們上山進香求福不太方便,到了宋代才將寺院移至崮下。現在崮頂西南還有幾通石碑,可惜日年代久遠,加之風吹日曬,字跡已經很難看清。現在站在古剎遺址舉目環視,四面風光盡收眼底,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感受,這才體會出寺廟當時為何選址在此的初衷。
2.松柏唐韻
據沂南縣誌記載,洪觀寺東汶河岸邊尚存一株直徑1.5米、高近10米的古柏,稱“將軍松”,相傳,此松為唐朝秦瓊親手所植。據至今仍屹立於汶水河畔,古柏見證了洪觀寺興旺和衰退。
古松南側石欄中間立有一碑,碑文為著名鄉村書法家丁義陶手書。老人生於輝山村,亦稱輝山老人,書寫此碑文時已是80多歲高齡,但仍然用行楷寫成,筆法蒼勁有力,頗見藝術功底。
洪觀寺自古香火興旺,進香、拜佛、但求平安者眾多,古柏旁邊又是汶河西岸渡口,古柏下歷史傳說自然就有許多。
相傳,唐王李世民途經等待乘船東渡時,在秦瓊等大將的陪同下曾在此樹下短暫小憇。此後又有一些高官大臣、文人墨客、賢達商賈作戰部隊、軍旅要人等過路駐足。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當年曾駐紮這裡的八路軍老四團,八路軍老四團即八路軍115師教導2旅4團,人們稱“老四團”。1940年9月改編為山東縱隊第2旅第4團,1942年8月編入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2旅第4團,老四團經常在古柏下召開會議,部隊官兵和這裡的老百姓親密無間,如同一家人,所以輝山村和石門亭很多老人都能說上一段老四團的故事。
3.蓮花仙洞
位於崮東南老牛脖子下方。老牛脖子下方距汶河水面約十幾米高處,有片約一畝地的較平緩石坪,石台坪的周圍有九朵天然形成的巨大蓮花,蓮花坪下距水面五六處懸崖中間有一石室,名九頂蓮花仙洞。石室共三間,分正廳、南北各一間,仙洞常年香火不斷。蓮花仙洞下方不遠就大淹子,這裡水最深,水域最大。
4.聖泉潤澤
位於輝山崮太平寨南門下方,東距洪觀寺600多米。這裡有一處直徑的5厘米清泉,水流量較大,且終年噴涌,從未乾枯,潤澤了山下幾十畝的糧田及果園,人們稱為聖泉。
5.太平古寨
位於輝山崮頂。崮頂部四周懸崖峭壁,名輝山崮,崮頂山寨名太平寨。崮頂南北窄東西長,占地218畝,其中西側還有高山耕近百畝,還有一處清泉,一天的流量能供百餘人飲用。
太平古寨四周懸崖峭壁為天屏障,南北懸崖較低處建有堅的山門,南北兩門下方山坡很陡,僅靠滾木礌石就可擊退攻山之敵。崮頂東南有窄縫懸崖,叫東南門,這裡又稱八步緊、一線天,有一夫擋關不敵莫開之稱。崮東懸崖中部有裂縫,這裡僅一兩人把守就完全擋住進攻者,這裡稱為東門。當地經常受到土匪的掃擾,當地人稱土匪為馬子,輝山一帶經常發現一批批從西南方向過來的土匪,人們稱其為西南馬子。因此,當人們在得知馬子到來訊息之前,全村人都會不約而同,集體轉移到輝山崮頂的太平寨,暫時躲避災難,待馬子撤走後再回到村中。
6.輝崮雲壁
位於輝山崮東南、正東和東北側的懸崖峭壁。東南門被稱為一線天、八步緊;東門是道狹窄的裂隙,窄處僅20厘米,寬處在40厘米,因此被稱為夾扳縫,東北門叫貓見愁。這一帶懸崖高度都在10至20米左右,極其險峻,成為太平寨的天然屏障。這三處山門也易守難攻,保障了太平寨的安全。
7.大旒仰簾
位於汶河西岸。輝山崮朝東的懸崖,南至老牛脖子北至轉山子,有約300餘畝的東簸箕形鈄坡,這裡林木茂密,黃草叢生,生機盎然,此地名為大旒,當地人又俗稱為大六、大溜。
關於大旒名稱的來歷:輝山人叫大六、大溜,可能因輝山人從東向西看,山形崮頂像一點,面東懸崖似一橫,鈄向東南的老牛脖子、斜向東北的轉山子,這四部分組成像個很大的六字,俗稱大六;又由於人們將很陡流水很順的地勢叫很溜,此處又像大簸箕形,又叫大溜;由於輝山崮頂比較平坦,四面懸崖峭壁,極像一大頂帽子,因此有大頂子山、軍帽山之說,加之崮東面數十米高、一條條的峭壁像皇冠前後的玉串,又似一條條旌旗的飄帶,很可能大旒由此而得名。但人們管當地的景叫什麼名,都應體現當地特徵或歷史含義來確定其名稱。
距水面5至10米不等,自南向北,沿汶河邊有一條自然形成山道,後人又略加開鑿,相傳這條山路已經形成數千年。山道上下兩側有諸多景觀和傳說。
經洪觀古剎和松柏唐韻中間向北,崮東南山樑叫老牛脖子,此處原有一石室,名放牛屋子,說明這道山樑自古就是牛羊放牧之地,老牛脖子下面就是蓮花仙洞。
沿蓮花仙洞頂道路向北轉彎處有一處白色的疊層岩,此處的石板材質較軟,可代替粉筆使用,附近許多學生家長們到此撿些回家給孩子上學使用。由於這些岩層經風雨日曬漫漫化為石灰狀,因此當地人稱其為石灰窯子。
沿石灰窯子向北百餘米山路上方有一清泉,因此處為大旒,泉名亦稱旒泉。再向北約百來,上方又有一層層比較肥沃的梯田,下面一處方形地帶,周邊為岩石,似一個大豆腐箱,人們稱此處為豆腐窩子。
豆腐窩子北側又一山泉,名豆腐泉。豆腐窩子東北側有道彎曲的山樑,山樑上奇形怪狀的松柏一片,人們稱為轉山子。
由轉山子山路北去不足百米,有一東西走向的山澗,山澗兩側奇石多姿,景色獨特,由於山澗兩側的神奇傳說眾多,人們稱為黑仙溝。實側不然,由於澗南北各有一條曲曲彎彎連綿約二百餘米、時隱時裸露的石龍,龍頭深入澗底,呈現出二龍戲水狀景象。北面一條為黃色,稱為黃龍;南面一條為黑色,稱為青龍,據說此處最初叫雙龍澗。
8.老貓仙居
位於輝山崮東北、雙龍澗西端尾部。地形一籮圈,籮圈南部是輝山崮的東北角,此處懸崖峭壁也呈以籮圈。懸崖下面溶洞數處,滿洞皆是鐘乳石,當地人稱上水石。這裡百年板栗、松樹遍布、雜木叢生,奇峰怪不林立,景色極為幽雅。這裡狼、獾、野兔時常出沒,尤其野貓眾多,老貓仙居由此而得名,當地俗名稱老貓窩。懸崖向北延伸約200米,然後向西轉去與崮北側懸崖相接。其中杏樹林60多畝,人們又稱此處為杏行子。杏行子西北側有清泉一處,清涼甘甜,終年長流,人們稱為杏泉。站在杏林北端高崗舉目瞭望,秀美的界湖鎮朱家嶺山村、小流域風光一覽無餘。
大自然之美,雲海霞光
在輝山上看日出很美的噢!清晨一輪紅日跳出雲海冉冉升起,天氣好時,會有雲海奇觀,壯觀無比。
輝山山頂風景絕美,尤其是雲海壯觀,無數攝影人為她而沉醉!是縣攝影家、攝影愛好者攝影創作基地。
登輝山
幽徑蜿蜒細又長
迷霧朦朧繞山樑
登山翹望汶河灣
心情愜意賞春光
輝山頂上遠眺汶河大轉彎,一覽無餘盡風光~~
汶河
汶河環繞在這裡拐了一個彎,成為保護輝山村的天然屏障。村北牛尾巴山兩座青山相依,三面汶水呈幾字形環繞。村東一條北高南低,尾部甩向東南,長約1000餘米的嶺崗,俗稱東嶺。由於似一條昂首北方的巨龍,因此,被後人稱其為臥龍嶺。龍尾部分擋住了奔騰的汶河南泄水道,汶河水自龍尾折回向西北沿嶺東坡沖向遠里山,再向西奔流,然後與輝山相撞又轉頭向南奔去,成為一處很壯觀的河套地形。
河套古村何日有?
商周問鼎溯源流。
東夷後裔逢春早,
萬代千秋歲月稠。
據沂南志記載,臨沂市沂南縣聯合組織過文物考古調查,發現輝山村西有一處占地3萬平方米的商周遺存地,遂將此處定為“商周遺址”,由此證明輝山村自3600年前後就曾有人類居住。摘錄。
三面環山汶水繞
古村一座始前朝
日月增輝千古秀
今朝輝山分外嬌
輝山東臨風景優美的汶河濕地公園,春賞山花爛漫,夏遊荷花滿塘,秋觀旖旎景色,冬沁山野雪景。真山真水真風景,原汁原味原風情。
攝影神技
青山秀水映碧空
友為佳作伏草叢
鸕鶿半空捕獵物
現場抓拍見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