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墓畫像石

沂南墓畫像石

中國東漢晚期大型墓室石刻畫像。此墓位於山東省沂南縣北寨村。1954年華東文物工作隊和山東省文管會聯合發掘。

關於此墓營建的年代,曾有學者論證為魏、晉時期,1956年出版的《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推定為東漢末年靈、獻之際,現在文物考古界大多定為東漢末年。墓主姓名無考,從墓室規模和畫像內容推測,可能是一兼有大量土地的高級官吏,或為將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沂南墓畫像石
  • 出土地點:山東省沂南縣北寨村
  • 所屬年代:東漢晚期
  • 發掘時間:1954年
基本信息,戰圖信息,

基本信息

沂南墓是石築的多室墓。中軸線上分前、中、後 3主室,還有東側 3室,西側 2室,共 8室。南北全長8.7米,東西寬7.55米。曾被盜掘,隨葬器物劫餘甚少。但是完整保存下來的墓室石刻畫像,是十分珍貴的東漢歷史畫面。
全墓共有畫像石 42塊,畫像 73幅,分布在墓門和前中後 3室的橫額、壁面、過梁、柱、藻井、隔牆等處,總面積 442平方米。所繪題材廣泛,涉及社會經濟、政治狀況、階級差別、民族關係、哲學宗教、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典章制度、衣冠文物、風俗人情等許多方面。依畫像的內容和在墓中的位置,大體可歸為 4組:
第 1組,以墓門橫額上的攻戰圖為主,配以神話人物和神獸等畫像;第 2組,以前室橫額上的祭祀圖為主,配以伐鼓、擁篲、武器和神話人物、仙禽神獸以及圖案畫;第 3組,以中室橫額上的出行圖、豐收宴享圖和樂舞百戲圖為主,配有馬廄圖、歷史故事圖以及神話人物、仙禽神獸和圖案畫;第 4組,是布於後室隔牆上的僕人滌器圖、侍女捧奩圖、衣履圖、送饌備馬圖等,配有仙禽神獸和圖案畫。

戰圖信息

第 1 幅攻戰圖, 刻畫漢胡兩軍在橋上交戰的場面。漢軍是大隊的步兵,皆戴圓頂帽,著戰袍;胡人兼有騎兵和步兵,皆深目高鼻,戴尖頂盔,騎兵著短衣,步兵著戰袍。兩軍相接,胡人已現敗陣。它描繪了墓主生前曾率軍打敗異族人的輝煌業績,在漢代為數不多反映民族戰爭的畫像中,是很難得的一幅。
沂南墓畫像石沂南墓畫像石
第 5、6、7幅是祭祀圖,表現祭祀禮儀,顯示墓主的身份地位,是當時政治生活中形成門第網路的生動寫照。第34幅樂舞百戲圖,表演的節目有飛劍跳丸、七盤舞、戴竿之戲、繩技、龍戲、魚戲、豹戲、雀戲、騎術、戲車等,伴奏者多達23人,全圖共有19個單元,其豐富多彩在漢代樂舞百戲畫像中是少有的。它不僅反映了墓主生前的逸樂生活,而且可看到當時樂舞百戲所達到的水平。第35幅豐收宴享圖,左半部是糧車、糧堆、糧倉和監收糧谷、過斗收糧的人等;右半部在準備飯食,有屠宰、烹飪、操作和一應器具、器皿。
第36、37、38、39幅是出行車馬儀仗圖,刻畫有斧車、軺車、輜車、大車等 5種車型共13輛馬車,和乘主、御手、前導、從騎以及迎客、府第庭院,是大官僚地位尊崇和行止排場的形象表現。
第 68、69、70、71幅,刻畫了僕役侍奉主人的活動,家具陳設、日用器具,包括衣架、鞋案等,反映墓主生前起居和府第閨房的景況。
襯托上述主體畫面的,是大量神話人物、仙禽神獸和歷史故事畫。前兩類有31幅,其中有伏羲、女媧、人皇、東王公、西王母、羽人、毛人、玉兔、靈怪、瑞獸等,反映了墓主的信仰崇拜,用以驅邪鎮墓。歷史故事類,選題很豐富,其中有蒼頡造字(第41圖上)、堯舜禪讓(第41圖下)、周公輔成王(第43圖上)、齊桓公與衛姬(第42圖上)、晉靈公欲殺趙盾(第47圖上)、孔子見老子(第48圖上)、藺相如完璧歸趙(第44圖上)、荊軻刺秦王(第49圖下)、聶政刺韓相(第49圖上)、鴻門宴、范增劍破玉斗(第45圖上下)等,都是形象的歷史資料。
石刻畫像是繪畫和雕刻藝術的結合。沂南墓畫像石在構圖上,把眾多的人物、器物、建築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有動有靜,構成一幅幅豐滿而生動的畫面,正是東漢末年畫像石極盛時期成熟的佳作。但人物形象處理仍缺乏個性,畫幅的空間感也還很弱,未能超越一般漢畫樸拙的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