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江河

汾江河

汾江是佛山古鎮的生命之河,河流至正埠碼頭前分開西北江兩支流,形成三江匯流的局面。佛山人“喜合惡分”,講究意頭,將“分”字添上三點水,稱為“汾江”。既有水為財之意,也避諱“分離”、“分開”之嫌。汾江北向支流為西北兩江經佛山通往廣州的唯一水道,東向支流通鎮南部柵下及南海、順德等地。在此地遠眺,三江匯流盡收眼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汾江河
  • 地點:佛山古鎮
  • 含義:水為財之意
  • 稱為:佛山的“文化之流”
文化起源,歷史軌跡,歷史上的“財富之河”,佛山的“文化之流”,母親河的偉大犧牲,汾江河邊的清代八景,汾江河沿岸歷史文化資源,

文化起源

佛山明清時期為“四大名鎮”、“四大聚”之一,粵劇、武術等民間文化名揚中外,均與汾江河有關。初春,城北,汾江河波瀾不驚,靜靜地蜿蜒穿城而過。

歷史軌跡

對於這一條沉默的“母親河”,不同年齡的佛山人有著不同的評價。年輕一代往往只將其看作一條臭水溝,“老佛山”則清楚地記得,汾江河曾經是多么的溫婉秀麗。
但即使是上了年紀的老佛山人,也往往沒有充分認識到,這條比有著900多年歷史的祖廟、500年窯火不斷的南風古灶還要古老得多的河流,給佛山人帶來的,並不僅僅只是清漾的河水。
實際上,即使是古老的祖廟與南風古灶,也無法像這條傷痕累累的河流一樣,在佛山歷史上作出那樣巨大的貢獻。

歷史上的“財富之河”

冬春季節,是汾江河的枯水期,河邊裸露著發黑的亂石,江面上雖然偶爾還有裝載著沙、煤的輪船過往,但景況已今非昔比,汾江河已不再是北、西江水道要衝,南北水上運輸的樞紐。但在歷史上,由於佛山居廣州上游,汾江河為北方水路至廣州必經之地,所以“四方商賈之至粵者,率以是為歸”,“川廣雲貴各省貨物,皆先到佛山,然後轉輸南北各省。”
因為這樣的優勢,明朝中葉之後,佛山成為南方商業和手工重鎮,明末,佛山與漢口、景德、朱仙並稱天下“四大名鎮”,清初,佛山達到一個鼎盛期,與京師、蘇州、漢口並稱天下“四聚”,城中形成“三圩六市九頭八尾十三沙二十八鋪”的商業中心。
史載,道光年間,佛山市場上的南北商品,僅種類數即達二百種以上,很多街巷都是以行業命名,有鑄犁街、布巷、花衫街、牛肉巷等等,各地商人也紛紛在佛山設立了山陝、江西、浙江、楚南、楚北、福建、潮梅、海南等多個會館。靠著汾江河,佛山成為當時中國南北貿易及商品集散的中心。
當時,佛山本地手工業也相當發達,冶鐵、紡織、制陶三大行業為支柱,其他大大小小行業則至少在一百個以上,汾江河同樣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冶鐵業為例,近年來發現的現存的佛山明清時代鑄造的大鐵鐘,絕大多數分布於沿西江流域和廣西賀江流域兩岸的縣份,如羅定縣、封開縣、鬱南縣、廣西的蒼梧縣、賀縣、鐘山縣、富村縣等等,這充分表明,佛山本地手工產品的市場流通,同樣離不開汾江河這條“物流大動脈”。
康熙年間的《修靈應祠記》描述,當時汾江河“軻舶之停泊者鱗砌蟻附,中流行舟之道至不盈數武,橈楫交擊,爭騰沸喧,聲越四五里”,這條“物流大動脈”繁忙景象可見一斑。

佛山的“文化之流”

隨著本地手工業、商業經濟的活躍,佛山的民間文化,在明清時期,也逐漸繁盛起來。佛山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文化,一文一武,一為粵劇,一為武術,兩者的興盛同樣與汾江河有關。
粵劇老藝人陳非儂在《粵劇源流和歷史》中說:“粵劇萌芽和成長的地方是佛山,三百多年前,明朝萬曆年間,佛山已有本地班的組成,和由這些組織聯合組成的第一個粵劇伶人團體——瓊花會館。”
據專家考證,瓊花會館正位於汾江河一帶的大基尾河邊。這裡也是上遊船只進入佛山的必經之道,不到幾百米,就是當時佛山著名的商業區——汾水鋪。粵劇伶人當時被稱為“紅船子弟”,“終歲居舸中,以赴各鄉之招,不得休息”。當時,佛山境內水道四通八達,坡山、三洲圩、河清、古勞、莊步、紫洞、大富、下窖、西南各處均有橫水渡,紅船子弟從汾江河出發,劃著名戲船到各地演出。
雍正年間,北京名伶張五逃亡來粵,寄居在大基尾的一艘小船上,並以京戲昆授諸紅船子弟。張五不但文武兼資,演唱皆妙,又擅武技,宗少林派,日授弟子少林拳法,這被普遍看作是粵劇南派武術的起源。
鹹豐年間,佛山爆發震驚中外的紅巾軍起義,其領導者為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開和粵劇名伶李文茂,義軍中的主力,正是終日泛舟汾江河上的數千名身負武功的紅船子弟。
佛山習武之風雖然自明初開始已經較為盛行,但日後佛山不少武術名家,均與張五有一定的淵源。晚清時期,詠春拳王梁贊就是師從紅船子弟梁二娣學習南少林拳術。梁贊再傳弟子葉問,就是巨星李小龍的師傅。

母親河的偉大犧牲

清末民初以後,國內逐漸構建起日益完善的鐵路交通網路,內河運輸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旁落。1903年,與西、北江航運連線的廣三鐵路開通,佛山火車站建立,汾江河的一個長達數百年的輝煌時代也逐漸走向終結。
從小在汾江河邊長大的李賢說,解放初期,雖然還經常有廣西雲南等地過來的船隻,取道汾江,前往廣州,逆流時,船夫還要下水沿岸拉縴。但當時佛山市民去廣州,一般都是選擇到火車站坐火車了。在他印象中,其後汾江河上雖然兩次重新開通過往廣州的客舟,但最終都因為客源不足而虧損停航。
如今,很多老佛山記憶中與汾江河有關的故事,大多是游泳、嬉戲、抓魚等等,但實際上,所有這些都已經不再是汾江河輝煌時代的映像了。
上世紀70年代末之後,一度停滯的市場經濟逐漸復甦,歷史上工商業發達的佛山一馬當先,走在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前列,大批工業企業趁勢興起。汾江河雖然已非交通要道,但其作為一般的原材料以及產品的運輸通道,還是十分便利,汾江河沿岸工業企業也越來越多。
此後,汾江河開始了一段長達30年之久的備受凌辱的歷史。“母親河”默默地忍受了源源不絕地注入它的體內的各種“毒水”,變黑、變臭。這也可以說是“母親河”的一次偉大而又無奈的犧牲。
如今,汾江河沿岸已不復往日的繁華,佛山的商業中心從這裡轉移到了昇平路,又轉移到了祖廟路,新的商業中心又已經崛起,人們歡呼,佛山已經從汾江河時代逐步過渡到了東平河時代。
但這無法改變這樣一個事實:佛山的歷史、經濟、文化的“根”,在汾江河。

汾江河邊的清代八景

佛山在明、清時期都曾經評選過八景,流傳得最為廣泛,且史書上有記載的,是清代的八景。分別為東林擁翠、慶真樓觀、塔坡牧唱、岡心煙市、南浦客舟、孤村鑄煉、村尾垂虹、汾江古渡。
其中,慶真樓觀、岡心煙市、南浦客舟、村尾垂虹、汾江古渡等一大半的景點,皆位於汾江河畔或其支流邊上。
【慶真樓觀】仍在祖廟內,保存完好,位於當時的汾江河支流洛水岸邊(現祖廟路)。現存的慶真樓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樓高二層,當時人們登樓倚欄遠眺,佛山鎮全貌,盡收眼底,被列入佛山古八景之一。
【岡心煙市】在三穴岡上,遺址在現福賢路尾紀綱街口。明代三穴崗腳在汾江河主流河邊,當時居仁里出口是上落埠頭之處,內地人和附近居民曾在崗上於五更前設夜市,擺賣日用品和糧食,由於火光沖天,遠近可見,人們稱之為岡心煙市。
【南浦客舟】在南浦鄉,大橋頭前,遺址在現嶺南大道一帶。當時這一帶為洛水(佛山涌),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可賽龍船,夏季,各界士女也會到此遊河避暑,文人墨客也雇畫舫在此論文作詩,當時舟船來往如過江之鯽,人們稱之為南浦客舟。現大部分河涌已被覆蓋,化為地下水道。
【村尾垂虹】在村尾南濟觀音廟前,當時洛水涌一直流到通濟橋附近,通濟橋的長大石拱橋,每逢太陽西斜,日光照著橋影於河中,如天垂長虹,彩色蕩漾於水面,故名。橋的遺址現在普瀾公路口處,現已重建。
【汾江古渡】“汾流古渡”是佛山古鎮舊八景之一,位於汾水鋪正埠碼頭一帶,現在位於現南堤永安路尾正埠碼頭地方。正埠碼頭是清代佛山最要水上門戶,是重要的官方碼頭和商貿碼頭。此處三江匯流,往來船渡絡繹不絕,商賈雲集、喧鬧入市。對岸江右側有廣州府稅館和水上關帝廟,江左側有粵海關稅館。碼頭之上有“勑賜忠義鄉”大型牌坊和接官亭,形成古鎮佛山重要的門戶觀瞻,歷代文人雅士為此留下不少名篇佳句。從民國《佛山忠義鄉志》藝文志中摘錄幾首詩詞,我們可以從中品味到昔日“汾流古渡”秀美的景色、獨特的民風和繁盛的商貿狀況。明清時代,中外客商到佛山採購貨物,多在此登岸(官吏也在此迎送)。日夜船渡此來彼往,乘客小艇,絡繹不絕,擠擁熱鬧,遂成一景。

汾江河沿岸歷史文化資源

汾江河水道沿線歷史悠久,名勝古蹟和人文資源相當豐富,有歷史文化街區1處,文物古蹟6處,歷史遺址6處,生態風貌村兩個。其中,歷史文化街區位於中山公園對岸沿線一帶,包括汾寧路、昇平路等;文物古蹟有中山公園、中山橋、精神糧食社舊址、華英中學舊址、王借崗古火山遺址、羅村賽邊李公祠等等;歷史遺蹟包括汾流古渡、正埠碼頭、粵劇表演場、昇平路長興街、桃李園、燕子灘堤岸等等,生態風貌村則有朗沙和疊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