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與理性

決策與理性

《決策與理性》是2016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中譯圖書,作者基思·斯坦諾維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決策與理性
  • 作者:[加]基思·斯坦諾維奇(Keith E. Stanovich)
  • 原作品:Decision Making and Rationality in the Modern World
  • 譯者:施俊琦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3月
  • 頁數:204 頁
  • 定價:59.00
  • 開本:1/16
  • 裝幀:精裝
  • ISBN:9787111526537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名人推薦,目錄,序言,譯者序,

內容簡介

一個人能否理性地思考和行動,決定了他的幸福和快樂程度。
理性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很多人認為即使沒有解決教科書中邏輯問題的能力,自己也能生活下去,也有人認為理性與情感相矛盾,會降低我們的生活情趣。但事實上,幾乎沒有人能夠脫離理性而很好地生活。理性幫助人們分辨真實與虛假,告訴人們如何採取最好的行動來實現自己的需求,這種思維過程對個體生活非常實際和有用,重要性遠超其他事情。本書給予理性極高的地位,認為理性是人類具備的最重要的價值之一,而且邏輯和情感都是理性思維的重要工具。
人們要做到理性,不但要持有與現實相適應的信念(理性的信念),還要最大化地實現個體目標(理性的行為)。若想實現理性的信念和行為,人們需要相應的策略與知識,這些都不是人類先天就具有的天賦,而是文化上的發現,需要後天學習。閱讀本書就是你通過學習提升理性能力的第一步。

作者簡介

基思·斯坦諾維奇(Keith E. Stanovich)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套用心理學和人類發展科學榮譽退休教授,也是加拿大套用認知科學的前研究主席。
他的研究領域是推理和閱讀的心理學機制。他著有200多篇科學論文和7部書。在一項對於論文引用率的調查中,斯坦諾維奇位列引用率最高的50位發展心理學家之一,也是25位最高產的教育心理學家之一。丹尼爾·卡尼曼在其諾貝爾獎致辭中也多次引用斯坦諾維奇的研究成果。
斯坦諾維奇獲獎無數。他於2012年榮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桑代克終身成就獎,也是唯一兩次獲得國際閱讀協會頒發的阿爾伯特 J. 哈里斯獎的學者。
斯坦諾維奇著有暢銷書《這才是心理學》(另名《對"偽心理學"說不》),該書被全球400多所高等教育機構採用。他還著有《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機器人叛亂:在達爾文時代找到意義》《決策與理性》和《理性與反省心智》等書。
譯者
施俊琦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管理學教授。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畢業,長期從事組織行為學和決策領域的研究。

名人推薦

這些年陸續翻譯和出版了一些類似的書籍,不過總感覺這個領域的研究比較雜亂,沒有一個系統的理論框架來進行歸納總結。直到看到本書,我決定花一些時間將本書中新的理論觀點介紹給大家。在本書的後面三章中,提出來了一些很新的理論觀點。例如,決策與判斷中的認知雙重加工理論以及元理性概念的提出,這些在理論上都是比較有新意的。
--施俊琦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管理學教授
如果說21世紀人人都要掌握的概念,莫過於理性。理性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正是理性,使得人類從基因與模因的雙重奴隸躍遷為自己的主人。理性高下,深深地影響了你我的人生重大選擇、職業生涯發展與婚戀生活。現代人通識教育入門第一課,我會毫不猶豫選擇"理性"。現在,最好的認知科學家,寫的最好的理性教材來了。
--陽志平 安人心智科學總監、開智微播出品人
在此書中,我嘗試給學生們一些感性的認識,為什麼他們在課堂上或者實驗室中看到的一些實驗結果,對我們認識人類的思想和行為的本質是有實際價值的。我希望本書能夠給讀者提供一個該領域大致的概念框架。人們是如何進行決策的,人們是如何形成對於世界的信念的,這些都是人類的基本特徵,這些特徵都與人類決策與判斷中的相關知識緊密相連。
--基思 · 斯坦諾維奇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第1章 理性思維及行為:關於什麼是真實的以及如何行為的問題 // 1
第2章 決策制定:行為的理性 // 8
期望值和主觀期望效用 // 9
期望效用的公理化方法 // 14
無關情境及選擇的公理 // 16
占優策略:確定性原則 // 19
排除情境的影響:獨立性公理 // 23
現狀的神奇吸引力:稟賦效應 // 42
更多的反常現象:偏好反轉及過程不變性 // 44
調和原理 // 46
選擇中的偏好構建觀點 // 50
結果偏見 // 52
總結及啟示 // 54
第3章 判斷:信念的理性 // 60
機率的問題:對基礎比率的忽視 // 65
忽略P(D/~H)// 71
對知識校正的過度自信 // 81
機率推理的其他問題 // 86
認識性理性的其他方面:假設檢驗和可證偽性 // 103
總結和意義 // 107
第4章 我們的決策有多差:理性大爭論 // 110
理性大爭論 // 112
被試在四卡片選取任務中表現的其他解讀 // 114
對合取謬誤的其他解釋 // 120
對忽視基礎比率現象的其他解釋 // 122
對知識校正領域過度自信現象的其他解釋 // 124
對機率匹配現象的其他解釋 // 126
對演繹推理中信念偏見的其他解釋 // 127
對框架效應的其他解釋 // 134
平衡改良主義者和過分樂觀派的觀點 // 139
理性思維的個體差別 // 144
第5章 解決判斷和決策領域的爭議:一種雙重加工的解釋 // 150
雙重加工理論 // 151
進化最優與工具性理性 // 156
調和社會改良主義者和過分樂觀派的立場 // 158
啟發式的不利和良性環境 // 160
總結和結論 // 169
第6章 元理性:好的決策會自我校正 // 171
評價決策:價值和意義的作用 // 173
元理性:評價我們的一階需求 // 175
元理性:集體性行動 // 182
元理性:對理性原則適用性的質疑 // 186
總結和結論 // 192
參考文獻

序言

我接受鮑爾·布魯姆(Paul Bloom)的邀請,參與牛津大學出版社這套系列叢書的撰寫工作,主要是因為利用這樣一個機會,我能夠對決策與判斷領域的知識進行一個簡短和濃縮的梳理,而不是寫一本全面的教科書。絕大多數大學水平的講師,因為積累了更多的經驗,所以他們往往奉行"少就是多"的哲學。在我自己教授決策與判斷課程的過程中,我也深有同感。因為在這個研究領域中有太多的任務、效應、偏差、理論和套用,對教師而言,在教學過程中避免將學生帶入過多的細節,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更具有挑戰性的是,需要將這些任務、效應、偏差、理論和套用放到一個特定的情境中來進行說明。
在本書中,我可以向學生們介紹認知科學中有關理性的大爭論,向他們介紹相關的決策與判斷的概念,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人類的非理性可以歸因於人類的認知。關於人類理性的假設奠定了現代社會及其相關機構的基礎,如法律系統、經濟市場和政府治理系統等。這也是為什麼泰特洛克和梅勒(Tetlock & Mellers,2002)強調:"有關人類理性的爭論是有很高風險的,因為這些爭論中混雜了一些原始的政治和心理偏見。"因此,這個領域的很多任務和實驗,對於一個局外人而言,看起來似乎僅僅是一些零碎,但是卻涉及一些重大的問題。
在本書中,我嘗試讓學生們有一些感性的認識,為什麼他們在課堂上或者實驗室中看到的一些實驗結果,對我們認識人類思想和行為的本質是有實際價值的。因此,本書缺乏的是綜合性考量,我希望它能夠給讀者提供一個該領域大致的概念框架。人們是如何進行決策的,人們是如何形成對於世界的信念的,這些都是人類的基本特徵,這些特徵都與人類決策與判斷中的相關知識緊密相連。

譯者序

記得十幾年前,國內學術界關於決策與判斷的書籍還很少,當時只能在網際網路上找到有限的文獻資料。2004年我翻譯了《決策與判斷》一書,算是國內較早的系統介紹決策與判斷理論的書籍。這些年我也陸續翻譯和出版了一些類似的書,不過總感覺這個領域的研究比較雜亂,沒有一個系統的理論框架來進行歸納總結。
直到我看到現在這本書,我決定花一些時間將本書中新的理論觀點介紹給大家。本書的第1~3章還是比較傳統的,主要介紹最新的對於理性的分類,同時也詳細介紹了有關工具性理性和認識性理性的概念。這裡面的理論和相關的研究結果我們都是比較熟悉的,在之前的書籍中也有類似的介紹。
不過在第4~6章中,本書提出了一些很新的理論觀點。例如,決策與判斷中的認知雙重加工理論以及元理性概念,這些在理論上都是比較有新意的。我們可以發現,從事決策與判斷領域的研究者,也開始跳出之前研究範式和方法的局限,開始使用其他領域的相關概念(在認知心理學中,很早之前就存在雙通道理論和元認知的概念),來對本領域中的研究問題進行重新梳理和解釋。
當然,我們必須要承認,本書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並不大,基本上所有的實驗都是通過實驗室中情境判斷的形式得到的。隨著如今認知神經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決策領域的研究開始大量使用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範式對人類的決策問題進行研究,也出現了大量的重要研究結果,我們甚至可以在《科學》這樣的雜誌上找到多篇有關個體決策的認知神經機制的論文。但是,在本書的歸納總結中,還沒有將這樣一些重要的研究結果融入其中,不免有一些可惜。
在本書的翻譯中,我在北京大學的學生雷雪(現於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心理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幫我完成了部分翻譯工作,在此表示感謝。同時,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的編輯在翻譯過程中給予我的幫助。
由於本書的專業性很強,而且中間又涉及統計的概念,讀者在閱讀時需要有一些耐心,也由於本書的專業性,本書的翻譯難免存在紕漏,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吝賜教。
2015年9月15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